要與森林一起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森林之中

【華德福教育在台灣成果發表會】的第一場教育論壇,

有位從美國帶著孩子回來華德福學校就讀的媽媽,

感性且激動地說著,她的孩子們在美國享有很好的教育資源,

但是為了不要讓他們忘記自己的根在台灣,她決定讓他們回來台灣就讀,

她費心為孩子尋找合適的學校而來到慈心,她想知道,這學校到底能提供給他的孩子多少教育資源?

[@more@]

 

思索著這位母親的話語,有了茅塞頓開的領悟;

那段時間正在閱讀湯姆.布朗(Tom Brown)的《追蹤師的足跡》,

湯姆在書中寫到『他教導著我要與森林一起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森林之中』(P.40)

『他』,指的是潛近狼,是一位印地安部落的追蹤師與獵人,

所謂的『追蹤』,是一種經過長期修練養成的藝術,有興趣瞭解的人不妨去讀這本書。

 

讀到這句話後,心裡便一直在想著,『與森林一起生活,而不是生活在森林之中』是什麼意涵呢?

之前從未聽聞過『追蹤師』這個詞,只是讀了幾頁經過翻譯的文字,

對印地安部落的文化瞭解甚少,我如何去理解這句話?

我以為自己理解的,與潛近狼所傳遞的訊息,會有多大的落差呢?

 

聽著那位母親在公開的論壇質問,

華德福教育能帶給他的孩子什麼?學校能為孩子爭取到多少教育資源?

忽然與這句話產生了連結;

我們,或者說大部分的家長,總是習慣生活在森林之中,慣於從森林中取得一切,

享有資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且,只該擁有越多,否則就覺得被相對剝奪。

潛近狼所教導的,是要運用森林中的一切事物,以最不干擾地球的方式生活,

敬畏從森林中取得的一切。

 

華德福教育不是萬靈丹,不是進到華德福學校的孩子就會人生順遂,前途一片光明,

關鍵還是在於父母如何看待及教養孩子,是否能看見孩子真正的需要並支持他們。

在體制內學校亦然。

學校教育是我們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中一個場域,選擇讀哪類學校,是價值觀的體現,

並非取得保證書,學校(包括教師)必須承諾並承擔孩子的表現及未來。

 

在印地安部落,追蹤是一種與天地萬物融合的藝術;

在台灣,家長對學校教育參與的態度跟程度,顯然也很需要成為一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