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大人給的越少,對孩子越好

這幾天,台南市麥得國際心智研究機構,因為潛能開發課程逼孩子吞火,遭到家長指控,


連帶牽扯出該機構訓練孩子的方式是否適當的議題,從媒體上看到的,反對跟支持的家長都有。

[@more@]

 

為什麼有父母願意花大錢讓孩子去接受這些訓練課程?

尤其是那些在事件爆發後仍願意表態支持的人。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會不會是個迷思呢?

我以為,把心思放在怎麼走到終點,應該比計較起跑點來得更有意義。

(基本上,我相信靈魂不滅,這裡的『終點』,指的是這一世為人的最終時刻)

 

倘若我們不要『急功近利』地去看孩子一時的表現,

而是思考,他這一生帶著什麼樣的生命任務而來?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而且相信,這些不是為人父母所能給他並幫他做決定的,

或許,就可以降低許多被人們誤以為是『父母應盡職責』的焦慮。

 

前陣子,阿米和阿諾夫婦帶著幾位金瓜石山城美館的朋友來訪,

他們倆的女兒阿彤,年紀小阿良一些。

阿米跟我認識後,對華德福教育也很嚮往,

她有點疑惑地表示,最近在考慮要不要送阿彤去學跳舞?

因為親友的小孩每個都有去上才藝班,甚至都學好幾種,

只有他們家阿彤,什麼課也沒有上,阿諾覺得這樣好像不太妥當,

想送她去學跳舞,但是瑞芳就一家舞蹈社,在教民族舞蹈,

她認為這個年紀去學這個,跟華德福教育的理念相違背,但是,該怎麼辦好呢?

 

其實,對於孩子,尤其是0~7歲的孩子,

有些東西,大人給得越少,對孩子越好。

在華德福教育裡,會把孩子的成長往後帶,

跟一般求多、求快的教育方式剛好相反,為什麼?

為的是給孩子平衡;

在『慢』當中,去看見孩子因為發展太快時,是否漏掉了什麼?

而孩子為此承受了什麼後果?

我們才能進一步去幫助他,讓他的身心靈能有均衡發展。

 

某天遇見一位堂嫂,欣喜地跟我說她那讀幼稚園的外孫,

數學已經學到會背九九乘法,英文26個字母也都會了,其他的如何云云。

還未滿四歲的阿良,我給他什麼?

讀、寫、算,這些在他七歲前我是絕對不會教他的!

記憶性的東西,我也不打算讓他接觸——

譬如去記世界各國的首都,一位親友的小孩在幼稚園就能熟背這些。

畫畫,我則避免去跟他說『應該』怎麼畫,也不給任何評語,讓他自己去塗鴉。

當然,我也不買玩具給他,因為越少玩具,越多想像力。

 

最近,我觀察後的又一心得,連唱歌——唱既有的歌曲——也盡量少給,

之前也會為了去哪裡找到適合他的台語歌曲傷腦筋,

索性自己隨性、即興地編詞,唱著眼前或跟他有關的事,

他總是聽得笑呵呵,要我反覆再唱。

最近發現,沒有太多別人的歌(指固定的曲與詞),反倒讓他有更多的自由,

他經常在唱歌,都是自己哼哼唱唱,相當自由自在,自得其樂。

因為當我們想教孩子唱歌時,依照大人的行為慣性,我們總認為應該照著原曲,


所以就會有『唱對』、『唱錯』的評斷,這其實是在限制孩子。

 

當然,也有些東西,大人給得越多越好,譬如愛,


越多的愛,能讓孩子越健康地成長。

到底哪些東西該給得多?哪些該給得少?

我想,這是見仁見智,最重要的是,

我們需要看清楚孩子在發展的不同階段,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而這必須從『身為一個人』這樣的整體圖像來觀照。

那會是吞火?空手劈木材嗎?

嗯,再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