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選擇居家生產?】前傳:痛不欲『生』(上集)

生產很痛,從小就聽說了,小說這樣寫,電視上也是這麼演。不過,到底有多痛呢?直教人痛不欲「生」矣!

[@more@]

預產期一天一天過去,孩子的爹每天不忘問:肚子開始痛了沒?人家告訴他,要臨盆之前肚子會「悶悶的」痛,他便以此作標準,判斷我的陣痛。問題是,我也沒生過,每次肚子痛他就問我是不是「悶悶仔痛」(台語),我則反問怎樣是「悶悶仔痛」?他摸摸頭,抓一抓頭髮,搖頭說他也不知道。

 

預產期過後第六天,清晨四點多,因為肚子痛而醒過來,先看鬧鐘知道幾點幾分,艱難地移動身體,尋找一個比較不會那麼不舒服的姿勢,想繼續再睡,過不久肚子又痛起來,看鬧鐘,時間隔約十分鐘,之後,又一次陣痛,也隔了十分鐘左右。

 

凌晨五點,下定決心,用力地把孩子的爹搖醒,說要去醫院了。他仍是睡意朦朧,但起床、穿衣的動作,卻似早在夢中就準備好要去醫院般,上車在駕駛座坐妥之後,還慎重其事地轉頭問我:你確定真的要生了嗎?

 

在接續到達醫院後的情節之前,我想有必要先說明一下基本的分娩過程,讓沒生過小孩的讀者比較好進入狀況。

 

首先,寶寶的誕生,需要三種要素的配合,就是娩出力(媽媽配合寶寶娩出時用的力量)、產道的拉長與鬆弛、寶寶頭部配合產道縮小或變形而迴旋前進。

 

為什麼生產之初會有陣痛,是因為子宮為了要把寶寶推出母體外,開始收縮肌肉的關係。自此,子宮的收縮頻率會逐漸增加,慢慢將寶寶向前推移,等到子宮頸開口約十公分寬後,卵膜破裂流出羊水濕潤產道,好讓寶寶容易通過產道出世。

 

一般總以為生產是伴隨持續且激烈的疼痛,其實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因為陣痛的間隔縮短,而疼痛加劇,時間也延長,最激烈時差不多間隔六十到一百二十秒痛一次,每次持續四十到九十秒左右。當然,這時候對產婦來說,每一秒鐘都有如一世紀那麼漫長的。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我被人從急診室領到待產室,好像要進大學聯考考場,你已經準備頗久,讀了很多書,但是臨到考場,想到未知的試題,還是不免心生憂慮,深怕出現你看都看不懂的考題,卻又沒有人能代替你作答,只好硬著頭皮進場。尤其是幾乎我認識在這家醫院生產過的人,都曾以過來人的經歷,警告我說這家醫院的護士很兇,讓我憑空增加一份恐懼。

 

進到待產室,按照護士的吩咐換上醫院的衣服,那時不曉得原來在子宮口全開之前,都是在待產室度過的,還以為會直接到產房去,躺在產檯上接受那痛苦的極刑。不安的我選擇坐在床邊的椅子上,因為我試過躺在床上後,發現坐姿似乎可以讓我比較不那麼痛。

 

一會兒,護士進來,叫我上床躺下,說她要檢查。心裡想,應該像平時產檢那樣,掃瞄胎位是否還正常吧,結果竟是用手檢查子宮頸開口寬度的內診,天啊!差一點就沒叫出來,好痛啊!沒人跟我提過有內診這回事,更糟的是,這只是第一次,直到我進產房前,我已經記不得到底被檢查過幾次,甚至還有護士先做一次,實習生接著再試做一次的情形,怎一個「痛」字了得。護士檢查後,說子宮頸開口才一公分左右,要等到全開可能還得耗上一段時間。沒一會兒,又有護士進來,幫我灌腸,叫我去廁所前要先憋一下。

 

 

這時候的我,已經因為陣痛的間隔越來越短,也越來越痛,陷入絕望的深谷。為何說絕望呢?因為我明白,除非我把小孩子生下來,否則陣痛鐵定跟我沒完沒了,想到這裡,能不絕望嗎。(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