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從政」,坦白說我以前沒想過這件事,因為人對政治權力的企圖心,基本上是沒有年齡之分的,青年、中年、老年都一樣,直到採訪一位擔任過數屆村長的前輩,他有感而發地表示,年輕人不適合從政,才讓我開始思考所謂「青年從政」這件事。
[@more@]
村長的理由是,年紀輕就從政,會荒廢自己的事業,等到從公職位子退下,跟自己同齡的人相較,事業基礎薄弱,高不成低不就,反倒陷入另一種困境。村長以過來人的觀點,不鼓勵青年從政,讓我覺得很有人性,也真有道理。
政治是眾人之事,從政之人必備的首要條件,並不是學問多高、能力多好,而是資源要夠多,因為擁有越多資源,相對意味著有更多人支持你,這裡的資源是廣泛的,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關係網絡等等。
有些批評的聲音說要有錢人才能選舉,好似違背平權的民主精神,這句話只對了百分之七十,應該說,沒有錢的人也能選舉,只要他能募到選舉所需要的資源,如果連募集資源的能耐都沒有,真的是不適合從政,畢竟公民參與不是只有參選這個途徑,選擇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的事才是上策。
不鼓勵資源不足的青年從政,理由也和台灣的政治生態息息相關。台灣社會是建立在親族血緣乃至地緣關係上的,和西方社會孩子成年後就離家獨立很不同,我們對「人親、土親」有一種執著,好的一面是很有人情味,但放在政治發展上,就顯得有些非理性,因為選賢與能絕對不是重點,影響投票意向的是親戚、同學、朋友、同事、同鄉…這些關係,越是基層選舉越明顯,再加上賄選的加持,缺乏這些關係網絡的人自然很難出線。
因此之故,台灣的從政者必有跑不完的紅白場,應付不完的交際場合,因為不這麼做就無法建立關係,這是源自文化深層的人情世故,不可能在一朝一夕改變,應該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想對抗這種現象的人,基本上是涉世未深太天真,對社會認識不足,想來也不會是個好人選。
最糟糕的是青年如願從政了,但也留下選舉所積欠的種種,這時若不想背負債務,就得想辦法找資源,怎麼找?如何還?我們就不在此討論了……
高齡化社會來臨,未來的人們,只要身體健康,七、八十歲都還能在職場奉獻,從這個角度看,個人的職業生涯會出現和過去不同的發展,在中年階段選擇轉換職業跑道是很合理的,因為順利的話,下一個職場至少還能有三、四十年的時間,通常這時也已經成家立業,想從政,各項資源自然也比青年時期多,這時再來考慮真的還不遲啊!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青年從政我是不鼓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