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護孩子的聽覺

下午有社區的小朋友來家裡玩,拿了一片台語童謠CD,一直問說電視在哪裡,他要看電視。

我說我們家沒有電視,那是用聽的,他便要求放給他聽。

[@more@]

 

播放的是我們平時在聽的音量,他一聽到,馬上就說太小聲,自己去把音量調高。

那音量在我的標準已經達到吵鬧的程度,阿良也不喜歡,

我告訴他不需要那麼大聲,把音量再調回去。

想不到,他一會兒就要去調大聲,阿良又調回去,然後他又去調大聲,阿良又調回去……

就這樣好幾回,最後我只好將音樂關掉,告訴他一定要這麼大聲的話,那就不准聽了。

 

 

阿良出生後,我一直很注意他身邊出現的聲音。

因為『透過我們的感官,世界滲入了我們的心靈』(《我來了》P.126)

他現在快滿三歲,我一直到最近一、二個月,才開始在他也在的時候,聽一些自己想聽的音樂。

在這之前,只要有他在,就只聽台語童謠和一些旋律較柔和優美的古典音樂。

 

在他還是嬰兒的更早之前,幾乎只聽豎琴演奏(沒有電子合成)的音樂。

多嘈雜的地方絕不帶他去,那些會不斷播放流行歌曲的場所,也會避開。

當然,身邊的人講話也要避免大聲咆哮,不要讓他處在令人不舒服的聲音環境中。

 

如果我們給孩子粗糙的感官刺激,孩子就會變得一樣粗糙,

那是一種隱而未見的細微破壞,讓孩子的器官失去敏感性。

 

或許我該先懷疑那位小朋友是否聽力有問題,才會一直要把音量放大,

不過,他平時的聽語表現並無特別異狀。

那為什麼他『需要』聽到那麼大的音量呢?

 

大家可以看看我們身邊,這些在多媒體的視覺、聽覺環境下長大的孩子;

很多人,有眼睛,但是卻不能真正地看;

更多人,有耳朵,卻不能真正地聆聽;

 

我們該如何守護孩子?

請給他們高品質的聽覺刺激,從出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