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到最後

參加F的公祭。

一到告別式會場,看見她先生C站在入口處,遠遠地向他致意,互相點了點頭。

 

[@more@]

她,四十五歲,因為先天性心臟病去世。

原先是身體不適去急診,緊急開刀後發現是大腸癌第四期,當C決定先瞞著她,等開刀的傷口恢復,才告知後續化療的計畫時,她在加護病房因心肌梗塞驟逝。

 

 

 

之前,不清楚有這樣的喪葬習俗,未亡人不能參加葬禮的告別式。

 

 

 

公祭結束後,看見C用著最遙遠的距離站在會場外,也看到他眼眶裡看不見的澎湃淚水。他應該是要哭出來的,我想。

卻有種種我覺得可以不必是理由的理由,使得他不讓自己這麼做。

遂走過去,輕撫了他的肩膀。沒有多餘的話語。

 

 

 

隔天,和C的哥哥談起這件事。

C有哭嗎?』我問他

F在醫院,她父母趕來見她最後一面,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剎時,他哭得很傷心。

之後,便沒再哭過。

 

 

 

『他一向不會把心裡的話講出來』C的哥哥如此說

在家族裡扮演著總管一般的角色,總是把大小事張羅得井然有序,一如他在職場上的表現,即使是處理妻子的身後事,也不會有NG鏡頭出現。

 

 

 

想起一本還未讀過的小說:《陪妳到最後》

 

 

 

作者瑞.科倫(Ray Kluun)的妻子在三十六歲時因癌症離開人世,為了療癒心中的傷痛,他著手寫下了這本書。書中的主角史丹跟他一樣,妻子卡門在人生盛年發現時候罹患癌症,史丹一路陪她到最後,不過,和作者不同的是,史丹患有「孤獨恐懼症」(一種害怕與單一伴侶(或性伴侶)共同生活的病態心理,會無法克制地強迫自己做出不忠的舉動),面對即將失去妻子的恐懼,讓他更無法克制出軌的行為……

 

 

 

據說,這本暢銷小說『帶我們看清楚在愛情中最不敢面對也最不完美的部分。』

 

 

 

一樣是『陪你到最後』,約翰‧貝禮(John Bayley)的《輓歌—寫給我的妻子艾瑞絲》,從年輕時初識、結婚,寫到艾瑞絲因為罹患阿茲海默氏症,逐漸成為一位痴呆老人後,他照顧她的過程。我覺得約翰隱約中帶著我們看清楚,人生中最不完美的部分也能因為愛而獲得圓滿。

 

 

 

艾瑞絲‧梅鐸(Iris Murdoch)被譽為英國廿世紀最傑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約翰‧貝禮是牛津大學文學教授、文學評論家及小說家,如此傑出的優秀人才,面對人生的衰老病痛時,依然無任何藉口與理由可以脫逃。這是一種不完美。

 

 

 

約翰在書中如此描述他們的婚姻生活。『婚姻和孤獨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兩種狀態。這是一種覺得自己被疼愛、被照顧,但同時卻又感到孤單的感覺。』當艾瑞絲發病,再也無法和別人分享與交流時,約翰有時也忍不住想衝到她身旁喊叫:『我比你更難受。我比你更痛苦哦!』,但卻又能在其中體悟『我們夫妻倆已經融合成一體。有時這會讓我感到害怕,但同時卻也覺得心安、踏實、正常。』

 

 

 

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呢?

 

 

 

C如何處理喪妻之痛?我恐怕是不得而知。

能夠陪伴到最後的人,向來是因為需要比死去的人學習更多生命課題。

 

 

『愛過而死,勝過空白一生』~~在書店中隨意翻閱看到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