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液有兩種

2015年台灣登革熱疫情拉緊報(衛福部疾病署統計資料)

chart201401201537

登革熱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與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平常要注意清除積水容器、居家環境整潔衛生,讓病媒蚊數量減少。

若是到戶外以及野外可以塗抹防蚊液。

防蚊液的主要成分有兩種:

一種是人工合成化學物質「避蚊胺 DEET(diethyltoluamide、待乙妥)」俗稱為「敵避」。

目前是臺灣用的最多的避蚊產品。

防蚊液的原理主要是在皮膚上形成薄層,藉由體溫的揮發,散發出蚊子不喜歡的刺激味道,

蚊子的觸覺器官及化學感受器不喜歡DEET避蚊胺,進而驅趕蚊蟲。

DEET的研發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士兵在叢林裡常被蚊子叮咬,

軍方為了士兵的人身安全而研發出來的化學藥劑。

目前台灣上市的防蚊液中的有效成分都是DEET。

皮膚科醫師特別提醒:避免同時塗抹防蚊液與防曬液

在夏天很多人既要防曬、又要防蚊,

醫師警告如果大面積塗抹防曬劑和防蚊液,兩者的成份會促進彼此吸收,

防蚊液大幅被人體吸收後,可能出現抽搐、昏迷等中毒症狀。

防曬劑的成分 oxybenzon 和敵避擦在一起時,會促進皮膚對兩者的吸收,

其中防蚊液的吸收會比原來高出三倍,防曬劑還要更高。

一般認為,防曬劑增加吸收比較沒健康疑慮,但敵避增加吸收就會出問題。

所以專家建議:先擦防蚊液,過半小時後再塗抹防曬產品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另一種是自然防蚊植物如檸檬香茅、尤加利樹、天竺葵、胡椒薄荷、西洋杉、鼠尾草。

另外,補充說明一點:小黑蚊不是蚊子,小黑蚊是「台灣鋏蠓」。

俗稱小黑蚊的「台灣鋏蠓」,主要分布於東部、中部及南部地區,

出沒時節多為6、7月間,由於體長僅約1.4公釐,

極易穿過居家的紗窗和紗門,遭叮咬後,會產生持續數日不消的癢痛、紅腫症狀。

小黑蚊需要吸血才能繁殖後代,且在吸血時常緊貼人體裸露的皮膚;

雌蚊在吸血3-4天後,產卵於陰暗潮濕長有藍藻或青苔的土壤表層。

所以,要防治小黑蚊的方法:

要特別住要學校環境長有藍藻或清苔的土壤表層是否有小黑蚊的卵。

若有則要剷除、或是用火攻,讓卵不會再孵化成蟲。

參考資料:

1.國家衛生研究院  敵避

2.邱品齊醫師美肌學院  認識防蚊成分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