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科學~幹細胞幫衰竭器官再生

 

   先來一張圖解吧! 

clip_image001

戈登於1962年複製蝌蚪,卻被譏笑為『笑話』、『造假』。

1997年威爾邁(Ian Wilmut)

以無性生殖複製桃莉羊。

戈登才是複製技術的pioneer。 
                             (原創者)

戈登啟迪了後輩。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山中伸彌教授發表研究,只需將
Klf4、Oct3/4、Sox2和c-Myc
四個特殊基因
放入成熟的纖維母細胞,
就能誘導細胞進行「重新編程改造」(Reprogramming,另譯為「再程式化」),
讓細胞恢復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特性及功能,
這種新的幹細胞因此稱為
「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簡稱為iPS
)。

優點:

1.不需要從胚胎中取得細胞,解決了使用胚胎幹細胞進行醫學研究在道德上的爭議。

2.纖維母細胞可直接從患者的皮膚取得,所以iPS不會有免疫排斥問題;

3. iPS也不會有如進行生殖複製研究時,採用細胞核轉殖技術造成複製動物提早老化的問題

 

目前短程可實現的是:

利用iPS作為探討各種遺傳性疾的致病機轉以及新藥研發,

取得病人任何細胞,就可利用iPS技術形成客製化誘導型幹細胞,進而開發個人化藥物。

 

 

國內幹細胞研究與臨床應用

近年來,幹細胞已成為醫學研究的主流,但除了骨髓移植與臍帶血移植是較為成熟外,

其餘多半處於動物實驗階段。

在國內,最早把幹細胞應用在臨床的,是自病人的骨髓分離出間葉幹細胞,

並在體外培養出大量軟骨細胞,讓退化性關節炎病人不必置換人工關節。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邱宗傑指出,

目前臨床應用最廣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不外是利用捐贈的骨髓、臍帶血或是收集自體周邊血幹細胞,

用來治療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地中海型貧血、黏多醣症、再生不良性貧血,

以及一些先天免疫不全及自體免疫疾病。

陽明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李光申表示,除了骨髓和臍帶血存有造血幹細胞外,

他和榮陽團隊領先全球,從人類臍帶血中分離出具有多重分化潛能的間葉系幹細胞,

不僅能在體外分化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神經細胞和肝臟細胞,

更證明本來屬於成體幹細胞的骨髓或臍帶血,也能跨胚層進行特定細胞的分化。

此外,李光申將間葉系幹細胞分化而得的肝臟細胞,在體外製造白蛋白,

並證實細胞具有儲存肝醣、抑制低密度膽固醇、排毒及製造製尿素來代謝含氮廢物等功能。

最近,他利用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iPS),短短12天就成功分化出成熟的人類肝細胞,

今年4月刊登於著名的「肝臟學」期刊。

李光申說,由於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細胞功能的喪失或組織的壞死有關,

包括糖尿病、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中風、脊髓損傷、心臟衰竭、

肝硬化、退化性關節炎及眼角膜損傷等,

都有賴幹細胞來解決大部分特定細胞和組織來源的問題。

因此,未來心臟衰竭或肝衰竭的病人,只需先經iPS進行體外培養大量幹細胞,

再注射到需要修復的器官附近,就能取代受損的細胞,進而爭取延長等待器捐的時間。

不過,目前包括治療巴金森氏症等多項幹細胞研究,多半處於動物實驗階段,

國內進展較快的是台大醫院,2008年即發表全球首例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的臨床試驗。

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劉華昌表示,該研究團隊取自退化性關節炎病人的骨髓,

分離出間葉系幹細胞,然後進行軟骨細胞移植,

迄今已有12名病患接受手術,受術者年齡從47到87歲不等,

其中包括兩名醫師,膝關節功能都恢復良好。

劉華昌樂觀地表示,這項臨床試驗如能證實療效,

可望改寫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或軟骨缺損的醫學紀錄,不必再依賴置換人工關節。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