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評量計畫表

第一次 主題: 科學家小傳

預期達成能力指標:

4-4-1-2 了解技術與科學的關係。

4-4-1-3 了解科學、技術與工程的關係。

4-4-3-5 認識產業發展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實施內容

藉由『科學家小傳』教學活動,增進學生對於科學家人性化一面的認識,並瞭解科學的本質是與時俱進的。在第一章中有提到『十七世紀時,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就主張以實驗來驗證所有真理』。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是否為真?引發科學史專家的考證,而牛頓的名言:『我之所以看得比別人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所指的巨人之一就是伽利略,後人都言這句話是牛頓自謙之詞,但是牛頓會不會也開了我們一個玩笑,那就是『我,牛頓也是巨人,只要你(妳)們能夠站在我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多研讀我的著作學說吧!),你們也是能夠看得很遠。』

如果說:『牛頓伽利略距離我們年代太遠』,那我們就來想想『純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例如:一大氣壓下,純水的沸點固定』『混合物的性質隨物質混合比例而變化,例如:在等量的水中溶解不同量的食鹽,食鹽水的沸點就不一樣。』這兩項雖然是簡單的現象,但這可是第一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荷蘭籍科學家凡賀特夫所提出的科學理論之一呢!這種沸點上升,凝固點下降的特性,也能用在解釋生物的生理現象,例如:高山的蔬菜為何比較甜?因為生物體內的糖份愈高,會讓凝固點愈下降,蔬菜愈不容易凍傷。

 

第二次 主題:實驗:多變的聲音

預期達成能力指標

1-4-1-2 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1-4-3-2 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

1-4-5-5 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

實施內容:

學過了『物質佔有空間,具有質量』,接下來思考看看『聲音是否佔有空間,具有質量?』哇!有時班級極度安靜時,隔壁班老師上課的聲音可以聽得一清二楚呢!聲音應該不是物質吧?!

冬中的管樂團在音樂會演奏上各種不同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隨著指揮棒的舞動而演奏,組成了美妙的樂章,動人心弦。

你(妳)知道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嗎?我們為什麼可以聽見各種不同的聲音?聲音有什麼特性?為什麼各種不同樂器所發出的聲音,皆各具特色呢?

藉由實驗3-5『響度、頻率與共振』我們將學會『瞭解響度與振動體振幅的關係。』『瞭解共鳴箱的作用及頻率與共振的關係』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