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 欺騙品管的[偽]蛋白

中國部分奶製品添加三聚氰胺,在全世界掀起毒奶風暴,台灣人更是聞奶變色,原本拿來做美耐皿樹脂的三聚氰胺,為什麼可以提升乳品等級?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說,三聚氰胺是白色單斜晶體,幾乎無味,常溫下微溶於水,可溶於甲醇、甲醛、甘油等常見的有機溶劑。

耐熱佳 常做成器皿

三聚氰胺是有機化工的中間體,本身並無用途,但若與甲醛反應,可加熱聚合後塑形硬化,就是一般稱的「美耐皿樹脂」,也稱「聚尿樹脂」,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與耐熱性,性質近似陶瓷卻不易碎,常用來做器皿和人造建材。

凌永健說,三聚氰胺最早在1834年合成,早期使用電石(CaC2)製備氰胺化鈣(Ca(CN)2)後,再將氰胺化鈣水解後二聚生成雙氰胺(dicyandiamide),再加熱分解製備三聚氰胺。

雙氰胺法由於成本高,已經被淘汰,現在工業合成是以尿素為原料,在加熱和一定壓力條件下,直接生成三聚氰胺。

生成三聚氰胺的反應是吸熱反應,首先尿素加熱分解成氰酸 (cyanic acid)與氨氣,氰酸再聚合成三聚氰胺。

牛飼料 第一例遭殃

台灣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所長葉安義說,三聚氰胺拿來做添加物,牛奶並不是第一例,一開始是加在牛飼料裡,增加含氮量,牛吃後長肉,也就是所謂的「換肉率」。

葉安義說,食品加工過程中經常需要測定食品原料及產品的蛋白質含量。

測定蛋白質的含量一類是利用蛋白質的共通性質,例如含氮量;另一類是利用蛋白質中特定胺基酸測定蛋白質含量,但由於食品中蛋白質含量各異,還有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干擾成分,一般就以測定胺基含量,推估食品中的蛋白質含量。

凱氏檢定 測含氮量

葉安義說,凱氏檢定法就是測定食物中的含氮量,再乘上係數反推出不同食品的蛋白質含量。凱氏檢定法會利用硫酸產生催化作用,形成硫酸銨,促使其放出氨氣,再測定含氮量。

一個三聚氰胺的分子裡有六個氮,當然加在乳製品或任何需要測定蛋白質含量的食品中,氮含量增加,推斷的蛋白質也會提高。

葉安義說,奶油、奶精、奶粉、鮮奶都發現有三聚氰胺時,不難推斷出是在採取生乳後就加入。在生乳採集後就加入三聚氰胺,鮮奶和直接處理後乾燥製成的奶粉應是含量最高的乳製品。

植物油 也發現毒蹤

他說,所謂的奶精(cream),是牛奶久置後,漂在上面的油脂,一般用的奶精脂肪含量在18%到30%間,奶精不斷提高脂肪含量,至少到80%以上,稱為奶油(butter),三聚氰胺在這些產品的含量會比鮮奶和奶粉要低。

毒奶風暴時檢驗也發現不少植物性蛋白質產品也有三聚氰胺,也是因為這些食品需達到一定的蛋白質含量。葉安義說,不少市面上的奶精並非牛奶製品,而是植物油加上填充料、澱粉、蛋白質製成,植物油一樣是油脂,其他添加物則增添口感,當然也可以摻入三聚氰胺,以達到蛋白質含量的標準。

f_155490_3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