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蝶解謎

每逢清明前後,紫斑蝶就會出現大數量的北返遷移,因這幾年民眾保育觀念抬頭,有些位於蝶道上的鄉鎮會在這個時節舉辦「紫斑蝶季」。由於紫斑蝶遷徙路徑經過國道三號,高公局去年起開始為蝴蝶加護欄、機動封閉車道。

今年高公局還將護欄高度由去年的2.5至3.5公尺加高到4公尺,並把距離從90公尺拉長到400公尺,還將封閉車道門檻降低到每分鐘五百隻,希望讓更多紫斑蝶能安全飛渡這一段「天塹」。

紫斑蝶 學候鳥遷徙

每逢清明前後,紫斑蝶就會出現大數量的北返遷移,因這幾年民眾保育觀念抬頭,有些位於蝶道上的鄉鎮會在這個時節舉辦「紫斑蝶季」。由於紫斑蝶遷徙路徑經過國道三號,高公局去年起開始為蝴蝶加護欄、機動封閉車道。

今年高公局還將護欄高度由去年的2.5至3.5公尺加高到4公尺,並把距離從90公尺拉長到400公尺,還將封閉車道門檻降低到每分鐘五百隻,希望讓更多紫斑蝶能安全飛渡這一段「天塹」。

 

台灣過去曾有「蝴蝶王國」之稱,目前在本島共發現四種紫斑蝶(Crow),分別是: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與小紫斑蝶。紫斑蝶並非台灣唯一的重要蝶種,但是因其特殊的遷徙習性,近年來在國內逐漸興起觀蝶熱潮。

大部分的蝴蝶只出現在春夏季節,在秋冬季變冷之前產卵,隨後死亡,隔年春暖花開時幼蟲再破卵而出。紫斑蝶是少數能以成蟲方式度過寒冷冬天的蝶類。

美帝王斑蝶 也跨國飛

但對紫斑蝶來說,台灣中北部冬天還是太冷,因此牠們發展出類似候鳥遷徙習性,冬天之前陸續南飛到溫暖山谷裡休息,等到寒冬過去氣候回暖後再飛回北方。這種「候鳥」型蝴蝶當中,最出名的就是北美的帝王斑蝶。每年秋末,牠們會以總數上億隻的驚人規模,從美國西部各洲飛行數千英里抵達中美洲墨西哥的山谷越冬,形成世界級生態景觀。

除了帝王斑蝶外,台灣的紫斑蝶堪稱是目前已知「世界第二大」的遷徙。大英博物館在2003年出版的《蝴蝶》一書中,就將台灣的「紫蝶幽谷」和墨西哥「帝王斑蝶谷」並列為世界上兩個大規模的「越冬型蝴蝶谷」。

紫蝶幽谷 沒低溫強風少

「紫蝶幽谷」其實並非某一特定山谷,而是台灣南部山區的一些適合紫斑蝶越冬的山谷,主要分布在高雄縣茂林與寶來山區、台南曾文水庫、屏東縣北部山區等地區。這些山谷的特色是緯度處於北迴歸線以南、海拔高度低於五百公尺、附近擁有穩定的水源、開口朝向西南方,正好背對冬季盛行風的風向,使得谷內不致出現低溫與強風,另外谷內的植物種類也適合蝴蝶在此覓食與繁衍。

不過,對於台灣紫斑蝶的越冬遷徙行為,至今仍然有許多部分還是尚未填補答案的生態之謎。由於蝴蝶長相都一樣,要了解蝴蝶的生命史必須投入長時間的觀察與標記。目前而言,對於蝴蝶在清明節前後北返的路徑大致比較清楚,至於秋季南下的確實路徑,目前掌握程度還不高。

 

蝴蝶在生物分類學上,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

鱗翅目是昆蟲綱中第二大的目,包括各種蝴蝶和蛾類。

鱗翅目屬於完全變態昆蟲(卵、幼蟲、蛹、成蟲,不經蛹階段的稱為不完全變態)。

最大的特色是大多數種類的成蟲有兩對覆滿鱗粉的翅膀,口器呈吸管狀,可以收捲,以吸取汁液為生。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李學進表示,鱗翅目昆蟲的翅膀因為有彩色鱗片,使得鱗翅目的翅膀花色變化多,可說是昆蟲界之冠。繽紛色彩的翅膀除飛行的原始功能之外,有助吸引異性,或者某些花紋可以嚇退對手,例如蛇目蝶的翅膀上有多個類似蛇眼的圓圈圖形,讓捕食者不敢任意下口。

甚至如紫斑蝶等部分鱗翅目成蟲,可以啃食一般動物吃了會中毒的澤蘭類植物,並且將這些植物的有毒生物鹼保留在體內,獵食者一旦捕食也會中毒,之後吃過苦頭的獵食者就不趕輕易再向同類下手。

目前全球鱗翅目有約40個以上的總科、約120個以上的科及超過18萬種的種類,是僅次於鞘翅目(甲蟲)的第二大目,絕大部份屬於蛾類,蝶類只占十分之一左右。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所建構的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顯示的統計,國內已知的鱗翅目有80個科、1949個屬、4448種。

蛾與蝶的主要差異,是蝶類的觸角細長呈棍棒狀,蛾類的觸角有羽毛狀、櫛齒狀、絲狀等多種。另外,大部分的蝶類在白晝活動,大部分蛾類在夜間活動;停棲時通常蝶類的雙翅豎立合併在體背,蛾類則是垂放身體兩側;大部分蝶類的身體較苗條,蛾類較粗短;大部分蝶類不會吐絲作繭,蛾類通常會吐絲:不過這些大原則都有例外。

楊旺祥

冬山國中理化老師

您可能也會喜歡…

跳至工具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