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條船,看見什麼?

    在世界偌大的地圖上,藍色海洋佔了約百分之七十的比例,在湛藍海洋之上,船隻是運補人員,物資的重要工具,不論是工作、旅遊或是其他目的,人們對於船隻的依賴是很深刻的,特別是在西元1945
的大遷徙,大流離,人們在每一個碼頭上等待著,引頸盼望著每一艘入港的船隻,而這些人們,有各國籍的人士,臺灣人、中國人、日本人、英國人、澳洲人、美國
人,每人形色不同,有面容憔悴的,有焦急不安的,有疲憊不堪的,卻少有歡欣雀躍的,即時是戰爭所謂的「勝利者」也是一樣,他們只想回到自己的家。

    碼頭,車站,航空站,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交通工具,有著同樣的功能與搭載同樣的心情,開出的每一班車,駛出的每一艘船,起飛的每一架飛機,彼此交錯縱橫的航線,命運交叉的紅綠燈閃閃爍爍,有些人的命運就這樣被牽連在一起,有些人出了門,上了船之後,再返回家門已是50年後,有些人則是到了異地,就此重新開始他的一生,有些則是一去再也不復返。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有許多機會不停的遷徙或旅行,為了學業,為了工作,為了觀光休閒,這都是我們能自主控制的,我們積極的試著去敲門,尋找每一次出發的機會,在月台揮別家人,揮別朋友,期待下一次的見面,在1945
的流離遷徙,人們被迫被推擠著上船上路,沒有選擇,只能隨波逐流,只能默默的承受,有人上了船就是一生,有人從此有了新的生活,甚至走出更亮麗的人生。在
動盪的時代,我們能期待的,能掌握的,只有自身的生命與身家安全,只能著眼在親情的聯繫,友情的互助,以及愛情的慰藉,在萬世太平的的年代,除了以上的情
感,我們應可以思考其他的面向的觀點,從宏觀角度出發去思考,或許這一生可以進行一場能改變自己的偉大旅行,走到一個新位置上,啟發新的思想藍圖,看見更
大片的風景,這是一種冒險,一種無可預約,但值得期待的冒險旅程,懷抱著勇氣踏出未知的第一步!在每一個驛站,人們稍作休息整裝,再出發時,心中規劃的那條虛線,透過自己的雙腳,一步一腳印畫出生命刻印的實線,突破自己的界線,不是難以掌握的未來,而是踏實篤定的腳跡船痕。


七、最底層的竹

   「罪與罰」問題,從來就是一個最難解的人生習題,特別是在混亂動盪的戰爭年代,例如守在柏林圍牆的東德士兵開槍射擊想逃離邊境的人民,士兵本身有罪嗎?他們是
遵循上級長官的命令決策,還是每個人要為自己的個別行為負責?而在二次大戰的日軍俘虜營中,日本下達了對戰俘營的指令,讀來令人心驚膽跳,諸如「非常手
段」、「最後處置」、「徹底殲滅」,就是殺人滅跡的最終手段,如果我們接到了這樣的命令,而也照樣執行了,罪責的判定要如何在決策者與執行者之間,畫出一
道適當比例尺作切割呢?

    事實上,在真槍實彈的戰爭中,人們基於進化而伴生的道德觀念經常使人感到殺人比被殺更恐懼。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道德情緒,非常強而有力,縱然處在最不道德的
情境下,依然會遵守道德的規範,戰場上的士兵,殺人有時是自保的行為,而謀殺敵人會接受褒揚,成為英雄,但是即使如此,士兵通常還是會極力壓制心中的道德
本能。殺人還是被殺,是人類倫理道德必然的拷問,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美國陸軍少將馬歇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行過一項調查,對象是好幾千名剛打完仗的士兵,得到令人震驚的結果,得知在戰爭中只有不到20
的士兵真的朝敵人開過槍。馬歇爾說:「害怕殺戮,而不是被殺,這是戰鬥失敗最常見的個人原因」。當士兵被迫面對可能直接傷害另一個人的情境時,他們會因為
感情用事而無法執行任務,在最關鍵的戰鬥時刻,士兵忽然變成了有道德良心的反戰機器。這項研究引起了美軍的重視,立即調整了訓練方案,讓士兵對殺戮行為愈
來愈不敏感,直到殺戮成為一種自動反應,淡化戰爭裡的個人道德感,士兵壓抑了最深層的道德本能,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殺人機器,這樣的訓練到韓戰時有了明顯的
「效果」,有55%的士兵都會開火,越戰時,開火率接近了90%。

    人性像竹子般,具有韌性與彈力,一旦鬆綁就會反彈,但是如果是壓在最底層的竹子,卻是怎樣掙扎都出不來了。

 

八、端午節這一天

詩人管管的一首詩「荷」,這樣寫著:

「那裡曾經是一湖一湖的泥土」
「你是指這一地一地的荷花」
「現在又是一間一間沼澤了」
「你是指這一池一池的樓房」
「是一池一池的樓房嗎」
「非也,卻是一屋一屋的荷花了」

全詩僅由六句話構成,每行都用引號,像對話又像詩人的獨白,像夢話又像幻覺。詩的句法打破慣用的組合方式,詩句的排列錯位不刻意對仗,量詞故意張冠李戴。並
且每句指涉的事物互不相關,把各種事物作了超現實的、非邏輯性的組合,像蒙太奇的柔焦鏡頭,在遠方觀看,時而拉近,時而走遠,像是詩人夢中的囈語,又像是
胡亂編出的詞句。詩人彷彿要刻意營造超現實的意象,存心破壞世界上萬物原有的秩序和一切約定俗成的規範。怪誕離奇的表現方式,破壞了讀者理性思維的習慣,
使全詩透著一種幽靜,又有一種淡淡的哀愁感。

但若我們瞭解詩人管管的生平事蹟,知道原本在山東青島的鄉下種田的19歲的管管,在1949
的端午節那一天,被抓到部隊裡與母親就此永遠訣別,詩人心中的萬千言語,想說而不能說,全部化為詩人心中的感覺,彷彿一句話還沒說完,人世間的一切便已變
換,一眨眼的瞬間,人間已幾千年幾萬年,濃縮在詩人心中感覺的一方天地,現實世界滄海桑田的感慨與變化輪迴的無奈被強化突顯。鏡頭的真幻組接,意象的快速
更迭,營造出了一個超現實的幻夢,構成表象世界與意識世界的交錯阡陌,是管管心靈中的真實世界,是過去到未來,是幻滅到永遠。

 

九、十九歲的決定

人終其一生都在做決定,決定下個路口要左轉或右轉,決定明天的早餐要吃中式或西式,決定今天出門要不要帶雨傘,這些芝麻蒜皮,綠豆點大的小事常常讓我們困擾半天,思考良久,若是在1949年,
你要決定上不上船,搭不搭這班火車,跟不跟這個人走,這樣的抉擇,你會兩難嗎?會不會有難以下定決心,心頭一陣緊,雙腳只是發抖的情況?在生死交關的當
頭,我們無法作太多的思考,很多決定是一瞬間的,那可能就是一墜深淵或得到救贖的天壤之別,我們的思考判斷,因著環境的變化要立即做出決定,要能自己獨立
思考,就算是在價值混淆不清、局勢動盪昏暗的關鍵時刻,還能看清自己的位置,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價值,若是能從頭至尾徹底想通透了,這樣的決定,不論結果如
何,你做出的決定就是最好的決定。

現在的小孩在許多直昇機父母的籠罩保護之下,失去了
很多自我判斷的能力,又或者是能自主作決定的項目太多,導致過於浮濫而為所欲為,事實上,現在的國民教育階段強調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
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包括「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
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是口號,這是要
確確實實教導給孩子的基本能力,如果每個小孩都能真正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結果或不盡善盡美,這種力量雖然微小,但是,每一個人的決定,要如同在湯裡放鹽
般,做出正確的判斷的選擇,每一次的決定,要在愛裡放責任,有柔情的關注與負責的態度,這個世界,一定會有一些改變。

最後修改日期: 2011-07-19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