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國中102學年度藝文深耕計畫故事專輯

故事專輯.doc

一、緣起:

    位處於獨立山優美環境下的大同國中,學校校園景色總是受到遊客不斷地讚賞,美感經驗理應可以有成長茁壯的空間,然而,儘管自然環境優美,地處偏遠的學校卻因為缺乏足夠的藝文師資,而造成原本應該沉浸於藝術美感氛圍中的學生,失去了悠游於藝文學習環境中的機會。因此,在藝文深耕計畫一開始發展的時候,學校便加入,在經歷了三年的藝術與人文深耕計畫,學校端開始反省,是否在規劃時只考量到當下的藝術特色,以蜻蜓點水似地讓當年度的學生學習,藝文體驗的火花總是一點一點,然後便消逝了。於是,從去年開始,學校決定回歸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原點,思考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彌補學校藝文老師的專長領域限制,並規劃三年完整的藝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國中階段能體驗並欣賞各種不同面向的藝術。因此,去年本校申請的「泰雅新美學-造型藝術」計畫,主要目標鎖定在學校缺乏的視覺藝術學習主題,希望引進校外藝術家以及校外藝術專業師資,讓學校老師從外聘藝術師資身上學習到更多藝術創作或鑑賞方面的教學手法,並協同藝術家進入教學現場,借重藝術家的現場指導,讓七年級學生建立基本視覺藝術美學概念,八年級學生則進階到體驗充滿視覺美感的造型藝術,而今年度的藝文深耕計畫,則仍將延續去年的整體規劃,期望讓大同國中每一屆的學生在視覺藝術方面都能有階段性的學習體驗機會,並引導學生從中發掘出真正的「泰雅美學」,讓這一股「泰雅美學」的藝術風氣不斷蔓延,一代一代逐漸建立起大同國中的藝術氛圍與學習特色,今年,我們將我們的計畫正式定名為:永不止息的泰雅美學之旅。

 二、願景:

學校整體課程的四大願景分別為「自信」、「負責」、「卓越」、「夢想」,而藝文領域課程的教學願景亦與學校願景做連結,希望透過藝文課程多元化的設計與體驗,並依據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讓學生在觀摩與實作中發展原住民天生的藝術細胞與天份,展現「自信」,並學會自我「負責」,在欣賞與感受名家作品時,發展「卓越」的態度與構築自己的「夢想」。因此,在「泰雅傳統文化藝術」、「原住民學生特質」及「自然環境」等在地題材為設計主軸之下,學校會利用各種機會提供學生在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等學習主題,期盼藝文領域的發展能突破偏遠山區的弱勢及限制,引進更多元的藝術面向,提供學生體驗機會。

 三、協同教師呂玉忠心得:

    這學期的藝文深耕請到了美術家林毓桓老師和泰雅族藤編藝術家百列優命老師來為同學們上課。林老師首先為同學們介紹了基本的色彩學概念,然後再介紹本次的重點:馬斯蒂。除了介紹馬斯蒂的生平之外,並解析馬斯蒂的作品。第二週林老師讓學生使用廣告顏料來模仿馬斯蒂早期的作品,雖然很多學生會不小心把顏料沾在手上或身上,但看他們似乎也很樂在其中。第三週則是模仿馬斯蒂晚期的創作方式,使用色紙剪貼或是徒手撕貼,這則是讓學生們感到相當新鮮的一種創作方式,不少學生也能掌握其中的技巧。第四週則請來了泰雅族的籐編藝術家百列優命老師來指導孩子們製做泰雅族的傳統藤編。首先必須用藤皮來製作燈罩的骨架,看似簡單的東西做起來其實並不容易, 學生們手忙腳亂地做,並不時地向優命老師求救。第五週則是必須用纏繞的方式把燈罩的表面給補滿,這動作不難,但卻必須要充滿耐心。最後一週則是完成作品, 並將提把及燈座置入,看著學生們開心地提著自己的作品,我想這次的藝文深耕也帶給了學生不少的收穫。

 四、心路歷程:

本學期原先設定為延續上學期的計畫,規劃基礎美術繪畫與裝置造型藝術,基礎美術繪畫課程提供給一年級學生,二、三年級學生則進行裝置及造型藝術,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還是有差距,計畫還是趕不上變化,偏遠地區學校遭遇的最大問題就在此時出現了,在聯繫藝術家的過程中,原本希望可以接續的美術老師因故突然無法到校來指導學生,裝置藝術老師也因個人因素而無法參與,突然之間一開始的規劃全部都打亂了。想到學生的藝文課程受限於師資而無法接受多元的藝文刺激,想到計畫的精神與目標,就算全部重新開始,學校還是必須要努力,不斷地詢問各方的人力資源,也許對平地學校來說,這不會造成多大的困擾,但是在偏遠的山區學校,微薄的鐘點費及遙遠的路程,對於藝術家來說就又多了好幾個要考量的點。幸運的是,我們輾轉尋覓到兩位願意到校來協助的老師,在有限的資源與師資之下,並考量藝術家到校上課之時數與意願,原先計畫的內容勢必要做些課程調整,因此,一、二年級的學生同時學習美術課程及裝置藝術課程,美術課程由新聘的毓桓老師從色彩學開始帶起,裝置藝術則由崙埤部落的百列優命老師指導泰雅族傳統的藤編。儘管課程只有短短的六週,每種藝術課程只有六節課,但藝術家已將短期的課程結合原本的藝文課程,做出妥善的規劃。有時,在課程的進行中,雖然兩位藝術家用心且專業的帶領,但學生的反應有時不如想像中的熱烈,不過,兩位藝術家老師都相當有耐心,課程設計也能夠很快地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品時所露出的笑容,便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成就感。也許,這一段體驗與互動,只是個引子,學生不見得在當下展現出多高深的技巧,但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學生會想起自己的學校藝文課程中所體驗到的美感經驗,以及自己完成藝術品的欣喜感,然後開始踏上屬於自己的藝術美感之旅,而這也是此計畫的最終理想–讓泰雅的美學之旅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