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2【報告!這裡沒有校長室】教師讀書會

日期:2013.3.22
書目:報告!這裡沒有校長室。
分享人:李佩純

要說起來,跟大家討論教育、教學,我可是個菜鳥,不過當初會想選這本書,老實說一方面就是很害羞不想被教室觀察,另外一方面是被這本書的副標題所吸引:化知道為做到。

昨日分享我自己淺薄的經驗:
數位典藏社團這兩三年一直在做“訪談訓練”,這件事情相當不容易,在我們學校更是如此,但是我還是抱持著學生還是能夠有所吸收,只是在表達或是從知道轉化成做到的過程有相當大的距離或是困難,所以這個星期四,我特別商請校長訪談李文璋校長,關於李校長在大同國中念書的一段歷史。

我告訴學生要自己為攝影機、錄音筆等設備擺放位子,並且身為記錄,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位子,如何記錄,都要自己想辦法。不過當真正進入校長室時,說真的是一團混亂,學生很緊張一直不互相討論,又不敢向平常一樣抱怨對方,只好一直轉頭過來問我,讓兩位校長等了一段時間。

但真正開始記錄的時候,學生們的眼神算是相當專注,其實這是他們第一次認真的做訪談記錄,所以大家都拚了命的抄寫,我一開始還煩惱他們注意力很快就會渙散了,不過最後校長開放學生提問時,學生們都可以想出一些問題,而不是保持沈默到結束,真的讓我覺得,校長為我們示範的這堂課,讓他們開始有走在化知道為做到的路上。

我有一段時間一直覺得我們的學生比較適合操作性的課程,學科較為枯燥引不起興趣,照這種想法,訪談訓練更是難如登天,不過週四的課程讓我對他們的學習方式有了新的看法:也許他們只是需要一雙適合他們的鞋子,才能幫他們在學習的路上走的更順利。

另外書中提到了分享的課程,分享更是一種表達的方式。我發現在一年級實驗的分組翻譯課程中,一開始學生不懂得什麼叫做討論,他們只會聽某個人說完,其他人沒有任何思考,所以就以那位的意見為答案。但其中有幾個比較調皮的男生就會亂寫、亂說一些完全無關的答案時,其他人反而會說:我覺得應該是這樣、應該是那樣。在我看來,這才是邁入真正的“討論”

幾位胖胖們提到幾個想法:這本書的文字敘述相當差,是部落格式的文字,讓人很難想要閱讀下去。或是像這樣的實驗學校、教學方式,是有很堅強的家庭助力,或是屬於比較中上階級的家庭背景。這些感覺我自己也是一樣的,但就像建豪說的:印度真的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他們有非常制式僵化的種姓制度,同時常常有很多傑出的、聰明的人物;它可以有像三個傻瓜、心中的小星星討論教育的精彩電影,但是又同時會發生大家在電視新聞當中看到的恐怖強暴、搶劫、暴動的事件。這些事情都發生在同一塊土地上,我們也許不需要先想到這種教育方式要如何套用在我們的學生身上,而是擷取一點、一點的精神、想法、態度來取用。

最後,我要提到這所學校的校長:吉蘭瑟吉女士。這本書雖然叫做這裡沒有校長室,但是校長反而是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帶來了一種感染力,感染教師,讓每個教師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卻目標、觀念一致,一起成長,我們老師們都能夠目標一致,才能把同樣的想法感染給學生。

其實我剛開始也跟大家一樣看不下去這本書,但是因為這位校長的演講,他的態度這麼的愉快、他的神情這麼開朗大方,我又重拾了這本書來看,下面也將這段影片分享給大家。

 

吉蘭‧貝兒‧瑟吉教導孩子如何發揮影響力

http://www.ted.com/talks/kiran_bir_sethi_teaches_kids_to_take_char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