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教學資源/Teaching Resources

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 師資培訓線上研習第三週課程筆記

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  師資培訓線上研習第三週課程大綱筆記

宜蘭縣國教輔導團陳玉如整理

主題:「媒體產製與再現」()  

講師:台大新聞所洪貞玲副教授 中正大學傳播系 管中祥老師

 

●俗話常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就是因為有傳播媒體,讓我們得以透過這些媒介放眼全世界的大小事,是不是我們所看到的媒介內容等於認識了這個社會(世界)呢?
談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的差異,還有媒體框架與立場
  ◎透過媒體,很訊息是被重新理解、包裝的,有些時候還會產生扭曲跟偏差的現象。如「娘家」
 劇中,每個男人都外遇,而女性必須去服從傳統價值,但現實並非如此。上述也 可說是一種「意識形態」,是社會共通一套信仰體系。共通即主流,主流決定一套信仰體系。

◎媒體並沒有全然反映真實,在角色的選取上會誇張化、扭曲化。但某些部分看起來蠻真實的,這個真實反映在社會的價值體系、社會的家庭觀。

◎很多人認為「新聞」應該都是真實的,不似戲劇是編出來的,新聞的功能是要扮演為我們傳達社會真實發生的事情。可是,在研究及觀看經驗上,發現還是要打「?」。

◎即使是新聞,它的產製,出現複製、再現社會真實,也可能不斷地去複製刻板印象。新聞中常見對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對女性政治人物的看待,反映出社會岐視女人掌權,或是認為女人沒有能力掌握權力。呂前副總統,在位八年,媒體常用苛刻、羞辱言語來批評她,男性政治人物更是如此。當男性政治人物以不當言詞批評時,媒體將之擴大報導,而且並非譴責使用不當言語的男性,反而跟著去揶揄、嘲弄。

◎對女性政治人物,媒體呈現大多在其外在與性格上面做文章,而忽略其才能。如第一夫人周美青不斷被媒體包圍,報導夫人每天的行事,也重視她的穿著。但可喜的是,媒體也正面肯定周美青是職業婦女,肯定其中性打扮。

◎新移民女性的社會地位,很長一段時間被污名化,最多是「可憐」、「可惡」兩種形 象。

 ◎外來媒體侵入台灣之後,新聞再現,越來越煽情化,刻意凸顯女性的身體,越來越露骨,將女人簡化為只有臉蛋好不好看、胸部大不大,這在金鐘獎、金馬獎星光大道更加明顯。這可解釋為媒體製作是以男性觀點出發。

◎媒體呈現刻板印象,除了性別之外,年齡也是其一。媒體塑造老人印象是「可憐的」、「沒有自己生活的」、「依賴家人」等,其實社會上有很多老人是非常享受他們的銀髮族生活。另外,媒體界定十幾、二十幾歲年輕人,稱他們為草莓族,指的是這世代年輕人抗壓性非常低,可是年輕人也許是不同意的。

   除此之外,對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像是原住民:前幾年發生一起殺人案,報導將犯人是原住民身份不斷強調,而不去報導事件發生原因,其實,真正原因是僱主長期剝削員工而導致的結果。所以,我們了解到,媒體不會帶給我們很多背後發生的原因,或是比較深入的社會解釋,常只在一個現象裡面,直接套用刻板印象。

 ◎社會上發生很多事,我們無法透過眼睛、行動親自去發掘,大部分時候,都要透過媒體。因此,另人擔心的是,媒體不斷地刻板印象化不同族群,讓我們對族群產生媒體要引導的刻板印象。這對族群跟族群、人跟人間的溝通相處產生很大的阻礙。

 ◎媒體使用集體概念,去包裹所有裡頭的差異的個人。一個人的身份是有很多不同的認同,但是媒體會誇大某種認同,把認同拿去掩蓋個別的差異,這是一個遺嚴重的問題。

 ◎媒體特意去呈現刻板印象,就會在刻板印象、或是主流價值中很難去跳脫。這會使得族群間難以相互了解,在族群內部造成集體壓力,或是集體盲點,沒有辦法容許更多差異性存在。個人的主體、個人的特性、個人怎麼去追求自我實踐,會因為媒體所造成的錯誤再現,不斷地被壓抑。


●何謂媒體再現?

媒體是一個生產訊息的工具,生產過程中,無法像鏡子一樣去反映社會的真實

◎媒體透過生產、製作流程,重新組合符號,來傳達我們對社會真實的理解。

延伸閱讀:

DVD【王子與公主】,齊威國際發行

內容大綱:
夜幕低垂,古老的劇場華麗復活
隱身市井的王子與公主粉墨登場
你準備要來看戲了嗎?
請把入場券交給門口的貓頭鷹
牠會把「想像」與「好奇」撕下留著
然後給您「永不消逝的童真」做為票根

為了滿足大家的王子公主夢
我們另備有「王子公主製造機」
您可自由選擇扮相,並有機會顛覆傳統
因為,王子公主 = 英雄美人?
公主吻了青蛙,青蛙會變成王子嗎?
公主吻了王子,會發生怎樣美麗的錯誤?

六部動畫短片跨越時空、國界與性別
以剪影呈現意想不到的線條美感與意境
訴說看似古老實則後現代的另類童話

(文章載自DVD影片專賣店,網址:ttp://dvd.bestshop.com.tw/main/qtylist.asp?=51698

【性別新聞學】,Cynthia CarterGill BranstonStuart Allan著,韋伯出版

本書探討性別如何形塑新聞業的形式、實踐,從女性主義理論、相關的性別批判觀點,探索新聞、性別、權力之間多重的交互關係。此書觸及的媒介議題,包括所有權與控制權、員工地位、專業認同、新聞來源、女性的刻劃與再現、新聞的「色情化」以及閱聽人研究。受邀撰稿的學者,在此架構之下,剖析媒體報導的實例,諸如辛普森殺妻案、兒童性侵害和「假性記憶症候群」,以及紀錄片中女性的再現等議題。 

 (文章載自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網址:http://www.weber.com.tw/show_book.php?book_num=MD03-002
   
【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林芳玫著,巨流出版

媒體如何雕塑女性形象? 頗值得玩味! 這種再現的過程又如何形塑我們的認知與價值觀? 誰是令人敬佩的女人? 誰是值得/不值得同情的女人? 誰是可信/不可信的女人? 誰又是清純/不清純的女人?

本書由傳播學社會學 女性主義三個面向來探討女性與媒體再現的關係. 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婚姻暴力與強暴的新聞報導及報紙讀者反應; 第二部份以連續劇(阿信)及其觀眾為研究對象. 經由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二者的交織,本書對性別不對等的社會運作機制提出批判,並思索建立女性自我力量的途徑

 (文章載自博客來書籍館,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1009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作者】,顧玉玲著,印刻出版

這一本「他者」之書,企圖忠實地呈現、記錄幾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作者顧玉玲長期投身工人運動,蓄積了超過十五年對於勞工和移工生活的近身觀察、參與,所寫成的第一本文字記錄。

這本書的出現,為身為「我們」的讀者打開另一扇觀望的窗口,進一步看見那些其實與我們在同一空間進出、卻被忽略、並受到種種不平等對待的移工們,他們想要成為「我們」當中一份子的渴望、卻如何一再受挫的過程;作者也一再凸顯社會劃分「我們」和「他們」人為界線的種種不合理之處,讓「我們」有機會思索和反省,並試著邀請讀者進入「他們」,就有如照鏡子一般,可以在他者當中看見我們,看見自己。

此外,從書寫傳統的角度觀察,對照於本地作者總是急切地想突顯自我與群體不同的書寫主流,本書顯現出特別珍貴的特質,亦即是評論家唐諾指出的「書寫者自我的縮小」。自我變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維。

特殊的視角,再加上作者在書寫之前積累的豐厚材料和底蘊,以及節制不流於悲情控訴的說故事技巧,一個個移工的生活彷彿顯影般鮮活地躍於字裡行間,才造就出本書的獨特之處,並同時獲得第九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得主的殊榮。

(文章載自博客來書籍館,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7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