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希望可以認真的寫教學紀錄,但經常因為上課、業務忙碌就虎頭蛇尾沒有記到。
這次,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利用錄音筆將上課內容錄音,然後透過NoteBookLM來幫我作課程記錄。






~~~~~~~~~~~~~~~
接著,我用Gemini Gem做了一個FB粉絲頁貼文小助理

如果是教學紀錄,請你依據教學流程內容,用自述、活潑、生動但不浮誇的方式寫介紹文,並在文後加上「詳細內容放在留言區」。
如果是研習活動紀錄,請你用自述活動報導的方式,將研習地點、上課內容、讓人感動印象深刻之處撰寫出來。|
這是粉絲頁,請讀取並仿作撰寫貼文的方式
(但是我不知道它有沒有辦法讀取)
就快速的產出FB貼文啦!然後我再進行微調修整
不過,這個FB貼文的小助理我還不知道它的能力如何,也許還可以繼續微調指令(我也是第一次做,還需要多學習啊!)
3上-1圖書館課:圖書分類大挑戰,我們都是小小圖書管理員!
從「找繪本的家」到「認識分類號」:舊知複習不馬虎!
我們一開始先快速複習低年級學過的:
一年級:「找繪本的家」— 複習了繪本書背下的貼紙代表「出版社」,沒有貼紙的就不是繪本喔!
二年級:「認識分類號」— 透過「轉盤遊戲」複習了書背上的白色標籤,最上面的數字就是**「類別號」,只要看最前面那位數字。大家還記得圖書館總共有幾大類嗎?答案是十類**(數字 0-9)!
分組挑戰:限時八分鐘,只能分四類!

重頭戲來了!每組一包「任務卡」,裡面有書名、封面和內容介紹。大家這次要當小小圖書管理員,把這些書討論分類,而且只能分成「四類」!
八分鐘計時開始,圖書館裡立刻充滿了熱烈的討論聲:
「這本《來跳繩吧》跟《我會跳繩了》很像,放一起!」
「這本《角落生物》是動物嗎?好像不太一樣耶?」
看到有些組別卡住,我也偷偷分享了第三組的成功經驗:他們先將很像的書分成許多小堆,再把性質相近的「再合併」,這樣就快多了!

全國統一標準大解密!
討論結束,各組的分類結果五花八門,出現了「開心類」、「傷心類」、「插畫類」、「地球類」
「為什麼這本《陳樹菊》你會放在『地球類』?它跟動物類怎麼區分?」
「如果你用『開心類』,但我覺得這本書一點也不開心,那要找書是不是就找不到了?」
這時,真正的圖書分類精髓就出來了!同一本書在不同圖書館分類會亂掉,還有各班牙刷杯擺放位置不統一的例子,讓大家秒懂:圖書館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而且,這個分類標準不是圖書館阿姨決定的,是我們國家專門負責的單位——「國家圖書館」制定的!我還帶著大家翻開自己手邊的書,找到「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資料」那個小框框,讓大家親眼見到上面寫的「類別號」,證明我們圖書館的分類是全國統一的標準!
從自己發明分類到認識國家圖書館制定的十大分類,三年級的孩子們不只學會了找書的技巧(索書號),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合作討論(資 7-2-1)與理解標準化的重要性(圖 1-2-1, 圖 1-2-2)!
最後,成功完成任務的小小圖書管理員們,通通帶著你們的借書證來找我加點囉!

詳細內容放在留言區。
以上內容由AI依據教學流程產出
~~~~~~~~~~~~~~~~~~~~~~~~~~~~~~~~~~~~~~~~~~~~~
以下為NotebookLM產生的教師教學紀錄:三年級圖書館課 (認識中文圖書分類法)
一、 課程基本資料
• 課程名稱: 三年級圖書館課:認識中文圖書分類法
• 教學對象: 三年級學生
• 教學地點: 圖書館
二、 教學目標 (依據國小圖資利用教育綱要指標) 本次課程旨在引導三年級學生:
1. 認識圖書資源的分類方法。
2. 瞭解索書號的意義。
3. 樂於參與組別討論、進行合作學習,並透過不同機制尋求專家意見。
三、 教學準備
• 圖書分類任務卡片 (每張卡片含書名、封面照片、內容介紹)。
• N次貼、原子筆 (供學生書寫分類名稱使用)。
• 積點卡、借書證 (用於課堂獎勵機制)。
• 數本實體圖書 (供最後任務查找分類號用)。
四、 教學流程
時間分配 | 教學活動 (教師視角) | 教師引導/指令 (摘錄) | 學生反應/學習表現 | 備註/教學省思 |
I. 課堂導入與常規建立 (約5-10分鐘) | 1. 我向學生說明本次三年級圖書館課的課程內容與學習目標。 2. 我明確告知圖書館的使用規則,特別強調坐姿及腳的擺放以確保安全,因為「圖書館的椅子腳很細」。 3. 我介紹本學期將進行五次圖書館課程,並說明獎勵機制:表現良好或積極發言的學生可獲得積點卡,下課時使用借書證加點,累積點數將用於最終的抽獎活動,鼓勵學生認真參與。 | 「我們今天要上的是三年級圖書館課,那我先說一下圖書館的規則。第一件事情呢,就是椅子一定要做好,你的腳不可以晃動,因為我們圖書館的椅子腳很細。」 「我們這學期的圖書管課延續上五次…如果你有舉手發言啊,或者是表現得很好啊,孟雨老師會給你一張幾點卡…用你的介證來基點…五次的下課結束後呢,我們會統計你的基點,然後我們來進行抽獎活動,如果你記的點數越多,是不是機率越高抽中獎的機率就越高了齁,所以大家要認真一點上課哦。」 | 學生專注聆聽課堂規則與獎勵說明。 | 建立明確的課堂規範有助於維持秩序。積點卡制度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
II. 舊知複習與新課引導 (約10-15分鐘) | 1. 我引導學生複習低年級圖書館課所學知識,包括一年級「找繪本的家」及二年級「認識分類號」的內容 2. 我解釋繪本貼紙代表「出版社名稱」,並提醒學生書背上的白色標籤最上方數字(如「820」的「8」)即代表圖書分類號 3. 我提問學生圖書館總共有幾類,引導他們回憶「十類」的概念 (數字0-9)。 | 「我們來複習一下,在一年級的時候呢,我們教過如何找繪本的家…這個貼紙呢代表的就是出版社…」「我們來複習一下二年級…那個遊戲就是轉盤…書背上啊有一個白色的標籤…就看最上面這ㄧ排,像這個是820,代表的它就是八類,就看那個最前面那一個數字。」「請問啊,你們知道圖書館裡面總共有幾類嗎?」 | 學生踴躍回顧一年級與二年級的學習內容。部分學生能回答圖書館有「十類」。 | 透過複習建立新舊知識連結,降低學習新概念的難度。 |
III. 分組圖書分類挑戰 (約8-10分鐘) | 1. 我向學生發布本次課堂的核心任務:「分組圖書分類挑戰」。 2. 每組將收到一包任務卡,卡片上印有書名、封面照片和內容介紹。我要求學生扮演圖書館管理員,將這些書條分類,並「擺成一長條」。 3. 我特別強調「只能分成四類」的限制,並設定八分鐘的討論與分類時間。 4. 我鼓勵學生「全部翻開」卡片以幫助分類,並提醒他們「要經過討論喔」而非單獨閱讀。對於分類過多的組別,我指示他們「繼續合併」以符合四類的限制。 | 「夢雲老師要給你們一個任務了,就是呢…會有一包一包任務卡…那你們呢如果啊你們是圖書館的管員啊,你們要怎麼樣分類…分的時候呢就把它擺在一起,擺成一長條…如果你只能分在四個四只能分成四類的話,你們要怎麼分?」 「計時八分鐘哦…全部翻開,全部把它翻開才比較好看…要經過討論喔。不能讀太久,要快一點。」 「我說只能四類,所以你們要再進去繼續合併。」 | 學生開始分組討論與分類。部分組別初期分類過多,需經提示後進行合併。 | 實際操作任務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限定分類數量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分類標準。 |
IV. 任務執行中之提示與引導 (約5-7分鐘) | 1. 在學生進行分類時,我提供兩次提示。 * 提示一:我提醒學生「大部分都先看書名就可以決定了,除非這本書名看不出來才會去看內容」,以加快分類速度 * 提示二:我分享了第三組的有效方法,即先將少部分相似的書分好,再進行合併,鼓勵其他組別「學起來」。 2. 我接著分發四張N次貼給每組,要求他們將「類別名稱寫大字」貼在每排書條上方 3. 我補充規則,強調「只有一張不能分為一類」,必須「兩個以上才會成為一類」,並給予兩分鐘調整時間 4. 我鼓勵學生互相參考別組的答案,但要思考其合理性。 | 「大部份都先看書名就可以決定了,除非這本書名看不出來才會去看內容,所以你們不要讀太久…」 「我發現有一組的方法很好…他們呢先少部分的書先分好…然後再進行再合併…」 「我每一組會給你四張n次貼,那你就這這排啊,是什麼類,你就寫大的字…貼在那一排的上面。」 「只有一張不能分為一類。一定要兩個以上才會成為一類。」 「如果聽到別組的答案可不可以用?可以,他講那麼大聲就是要讓我們用,對不對?盡量用,但是你要想一想他們對不對啦。」 | 學生根據提示調整分類策略,學習更有效率的合作方式。有組別在N次貼上寫下類別名稱,並思考如何合併單張類別。 | 適時的提示與範例分享能有效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明確的分類標準有助於學生理解任務要求。 |
V. 分類結果檢視與標準分類法引入 (約15-20分鐘) | 1. 我引導學生檢討組別分類結果,並透過問題引導指出其主觀性和不一致性。我強調組內溝通的重要性,要求移動卡片需經組員同意。 2. 我以「插畫類」、「運動類」、「地球類」、「動物類」、「開心類」、「傷心類」、「食物類」等學生自創分類為例,提問其邏輯,指出《陳樹菊》不屬於地球類、《小妖怪》、《角落生物》非真實動物等,藉此凸顯主觀分類的侷限。 3. 我藉此引入「標準分類」的必要性,以「天文100問」在不同圖書館分類會導致找不到書的情況為例,說明若無統一規範,尋書將非常困難。 4. 我宣布「在全台灣的圖書館,我們都把書分成十大類」,並強調此為「中文圖書十大分類」,適用於全台中文圖書,不適用國外外文書籍。 5. 我進一步解釋圖書分類並非由圖書館阿姨或作家決定,而是由政府的「國家圖書館」負責制定標準 6. 我展示書中「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資料」框框,指出其中記載的分類號即為國家圖書館所規定 7. 最後,我布置最終任務:請學生找出桌上每本書的「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資料」框框,並找到分類號。 | 「如果妳要拿走,你要必須要跟妳的組員說,誒,我覺得這一張好像不是放在這裡…你的組員說,哦,好像有道理哦,這樣才可以移動他。」 「你們為什麼要把它分為插畫呢?插畫是什麼意思?請說明。」 「請問陳樹菊為什麼是地球呢?…那動物也都在地球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全台灣的圖書館,我們都把書分成十大類…像這一本天文100問,它就是三自然科學類。」 「我們的叫做中文圖書十大分類…國外的不適合…還有因為那是中文。」 「這個分類是誰說它分在第幾類的?…不是圖書館阿姨…不是作家…是政府…國家圖書館…在台北國家圖書館有一個單位是專門在幫我們做分類的…看見這一本書是第幾類?第八。對,是它規定的。」 「最後一個任務來了,你們桌上是不是有一點書,請那個靠近他的人發給每個人一本。趕快找看這個框框在哪裡,每一本書一定有。」 | 學生對於自創分類的合理性進行思考,並提出疑問。透過比喻,學生開始理解統一分類的必要性。學生能指出「國家圖書館」是制定分類標準的單位。學生積極尋找書本內的分類號。 | 透過提問和具體案例,學生能理解主觀分類的侷限性及標準分類的重要性。強調「中文圖書十大分類」的適用範圍有助於學生建立正確概念。展示實體書本的分類資訊,增加說服力。 |
VI. 課堂收尾與積點 (約5-10分鐘) | 1. 我指示學生進行課堂收尾工作,包括將書本集中放回指定位置,並將N次貼丟入回收桶 2. 我要求學生「全組都做完」才能攜帶借書證前來加點 3. 我處理積點事宜,並提醒未帶借書證的學生處理辦法 (如隔天重辦需繳費) | 「聽清楚我的指令喔。第一件事情你們一定要分工合作,第一件事情書放這裡的…這要打包回來,恩次貼,恩次貼…丟進去,然後這個打包放桌上…帶著你的借書證,椅子靠進去,帶著你的借書證,再來加點…你們全組都做完才可以跟我幾點喔。 | 學生依循指示整理桌面與教材。學生排隊加點,未帶借書證的學生記錄情況。 | 確保教材收回與場地整潔。積點制度作為行為管理與激勵的工具。 |
五、 教學評量
• 學生在分組討論中,是否能提出分類依據並與組員進行協商。
• 學生能否依據教師指示,將圖書條卡片分為四類,並給予類別名稱。
• 學生能否理解「中文圖書十大分類」的統一性與必要性。
• 學生能否在實體書中找到「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資料」框框並辨識分類號。
六、 教學省思 本次課程透過分組討論的實作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圖書分類的挑戰與必要性。學生初期多憑主觀感受進行分類,顯示其對分類邏輯的初步理解與侷限。教師在過程中提供適切的提示與範例,有效引導學生思考更系統化的分類方法,並促使組內成員進行溝通協調。透過「中文圖書十大分類」及「國家圖書館」的介紹,學生對圖書分類的標準化與權威性有了初步的認識。實際操作尋找書本內頁分類號的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索書號意義的理解。未來可考慮在活動前提供更多分類範例或提示,幫助學生更快進入狀況,並將討論時間彈性調整,以確保每組有足夠時間完成任務並進行深入討論。同時,持續觀察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參與度與意見表達能力,並適時介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