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圖資利用教育綱要指標
• 圖 1-2-1 認識圖書資源的分類方法:課程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認識圖書資源的分類方法。
• 圖 1-2-2 瞭解索書號的意義:課程也涵蓋了瞭解索書號的意義。
• 資 7-2-1 樂於參與組別討論、進行合作學習,並透過不同機制尋求專家意見:在分組活動中,鼓勵學生參與組別討論、合作學習,並在有疑問時尋求意見。
二、 教學流程 (含老師的指令)
課前規則說明、複習舊知、主要分組任務、討論引導、標準分類法介紹,到最後的收尾與加點,環環相扣:
1.課堂開始與規則說明
•老師指令/說明:
◦「好。我們今天要上的是三年級圖書館課,那我先說一下圖書館的規則。第一件事情呢,就是椅子一定要坐好,你的腳不可以晃動,因為我們圖書館的椅子腳很細。」
◦老師說明本學期圖書館課將延續五次。
◦每次上課若有「舉手發言」或「表現很好」,老師會給予「積點卡」。
◦下課時,學生需使用「借書證」將積點卡加點。
◦五次課後會統計積點進行「抽獎活動」,點數越多中獎機率越高,鼓勵學生認真上課。
2.複習低年級圖書館課內容
•老師指令/說明:
◦一年級「找繪本的家」:複習繪本的辨識方法。繪本位於特定區域,其書背下方會貼有貼紙。一年級時,學生透過比對字和貼紙的顏色來歸位繪本。老師解釋現在三年級,學生應知道該貼紙代表「出版社名稱」,並強調沒有繪本標籤的書就不是繪本。
◦二年級「認識分類號」:複習二年級玩過的「轉盤遊戲」,讓學生根據轉到的類別拿書。老師解釋圖書分類號的看懂方式,書背上的白色標籤最上方一排數字,如「820」代表「8類」,只需看最前面的數字。
◦引導問題:「請問啊,你們知道圖書館裡面總共有幾類嗎?」 (答案為「十類」,數字 0-9)。
3.主要任務:分組圖書分類挑戰
•老師指令/說明:
◦老師宣布新任務:每組桌上會有一包「任務卡」,內含書名、封面照片和內容介紹。
◦學生們扮演圖書館管理員,需要討論如何分類這些書。
◦分類方式是將書「擺成一長條」。
◦重要限制:「只能分成四類」。
◦「計時八分鐘」開始進行分組討論和分類。
◦分類指導:「全部翻開,全部把它翻開才比較好看」。
◦「要經過討論喔。不能讀太久,要快一點」。
◦「排成一排。不要想太久,要討論講出來」。
◦若分類過多(例如八類),則需要「繼續合併」以符合只能四類的限制。
4.任務執行中之提示與引導
• 老師指令/說明:
◦ 提示一 (約進行到一半時):老師暫停學生,提醒「大部分都先看書名就可以決定了,除非這本書名看不出來才會去看內容,所以你們不要讀太久」。強調「看書名快點」。
◦提示二:老師再次暫停學生,分享第三組的有效分類方法:「他們呢先少部分的書先分好…然後再進行再合併」。
◦鼓勵學生「學起來」這個方法,可以先把很像的書放在一起再合併。
◦提醒學生「如果有爭議的話,可以看一下內容再決定」。
◦發放N次貼:確認大部分組別已差不多分完後,老師給每組四張N次貼。
◦指令:將類別名稱「寫大字」貼在每排書條的上方。
◦調整要求:「只有一張不能分為一類。一定要兩個以上才會成為一類」,如果只有一張的類別需要再調整合併。
◦時間延長:給予學生額外「兩分鐘」完成。
◦鼓勵合作:提醒學生「如果聽到別組的答案可不可以用?可以,他講那麼大聲就是要讓我們用」。
◦完成提示:若組別完成,則「全組坐下」,老師會過去拍照。
5.分類結果檢視與討論 (問題導向)
•老師指令/說明:
◦組內溝通重要性:老師指出有組別在討論時出現問題,組員未經討論就拿走卡片造成混亂。強調若要移動卡片,「必須要跟你的組員說,誒,我覺得這一張好像不是放在這裡,我覺得應該怎麼樣?你的組員說,哦,好像有道理哦,這樣才可以移動他」。
◦檢討學生分類:
▪「插畫類」:老師提問為何分此類,並指出若只有一人理解其義,則此分類不妥,並強調討論時需全組理解。
▪「運動類」:檢視《來跳繩吧》、《我會跳繩了》、《月光下的五道家》等書是否確實屬於運動。
▪「地球類」:老師以「陳樹菊」為例提問為何歸於地球類,質疑其分類邏輯,並指出與動物類可能重疊。
▪「動物類」:質疑《小妖怪》、《角落生物》是否屬於真實動物類別。
▪「開心類」、「傷心類」、「食物類」:檢視學生以主觀感受(開心/傷心)或單一圖片內容(吃西瓜)作為分類依據是否合理,並唸出書名讓學生判斷是否符合「開心」類別。
◦ 引導標準分類的必要性:
▪問題提出:老師以同一本書《天文100問》在不同圖書館若由學生自行分類會產生不同類別(例如自然科學類與地球類),導致難以找到書為例
▪生活比喻:以各班級牙刷杯擺放位置不同為例,說明若無統一規範,尋找物品會非常困難。
▪解決方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全台灣的圖書館,我們都把書分成十大類」。
▪全國統一性:強調《天文100問》在竹林國小圖書館、李科永圖書館、台中總圖、高雄圖書館、五結圖書館都屬於「三自然科學類」。
▪「中文圖書十大分類」:說明此統一標準稱為「中文圖書十大分類」。
▪非全球通用:解釋此分類法適用於「全台灣的中文圖書」,「國外」或「外文書」不適用此分類法。
◦ 分類標準的制定者:
▪老師提問誰決定圖書的分類。
▪否定「圖書館阿姨」或「作家」的權力,強調需有一個「標準的單位」。
▪公布答案:「政府」有一個單位負責,即「國家圖書館」。
▪說明「國家圖書館」在台北有一個單位專門負責圖書分類。
▪實物驗證:老師展示書本內頁的「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資料」框框,指出其中記載的分類號(例如「第八類」)即是國家圖書館依標準規定的。
◦ 最終任務:尋找書本的分類號:
▪指令:「你們桌上是不是有一點書,請那個靠近他的人發給每個人一本。趕快找看這個框框在哪裡,每一本書一定有」。
▪提示:「在書的裡面。但是不會在故事的內容,所以應該是說的比較前面或者比較後面」。
▪鼓勵組員間互相分享、確保所有組員都找到。
6. 課堂收尾與加點
• 老師指令/說明:
◦「第一件事情你們一定要分工合作,第一件事情書放這裡的」。
◦「這個要打包回來,恩次貼,恩次貼,看我比的櫃檯那邊。最靠牆壁有一個回收的桶子,把這個恩次貼丟進去,然後這個打包放桌上」。
◦「帶著你的介證,椅子靠進去,帶著你的借書證,再來加點」。
◦ 強調「全組都做完」才能一起過來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