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January 2025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發揮數位工具想像與實踐力】 連續五天邱奕霖老師「知識圖解陪跑營」Day3 上課時用紙本可以快速跟上老師,第三天開始慢慢掌握了秘訣,比起自己看書自學,果然還是需要老師指導細節。 下課後重新畫一張練習,心中好羨慕可以畫出自己頭像的人喔! 不會畫自己的人像,那就用科技幫忙 想像一下好像可以這樣做,就試試看 丟兩張照片給chatGpt請它產生簡單線條的漫畫簡筆畫,經過2次修改髮型、臉型後感覺還不錯 (指令:髮型不對、請修改臉型更符合照片人物) 丟到canva用魔法抓取,取出人頭(ㄟ~~有點恐怖,哈) 用魔法橡皮擦,擦掉嘴巴、鼻子(應該連眼睛都要擦掉) –>我就獲得一個自己的漫畫頭啦! 做筆記時,把臉放進來,用畫筆加上嘴巴表情、身體動作,就可以啦! 我是不是很聰明,哈哈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會自學的人,沒有學不會的事從什麼都不會到成為專家的過程,外人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是不平凡的堅持與投入才有的成果。我一直相信只要想做,就會想辦法解決遇到的問題。最近遇到愛抱怨、怪東怪西的人,無論跟他說什麽都沒用,就像鬼打牆般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點,這種好像只能靠自己覺悟,其他人也幫不了。我非常喜歡瓦特做的資訊小志工這個系統,解決問題的態度與能力真的要從小開始培養,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後,還要有好好講話的能力,好重要啊!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小壁虎大眼睛偷懶一段時間了,主要是因為寫作出現瓶頸,一篇放棄,就會陸續放棄~~這次在2024臺灣教育科技展聽了邱奕霖老師的圖解課,回家後立刻將邱老師的書快速看完,迫不及待想要試試看!我先將字幕文字放到NotebookLM做整理、摘要,擷取出我想要的資訊。然後開始嘗試將這些資訊用圖解的方式畫出來。小壁虎大眼睛突發靈感,第一次這樣做,獻醜啦!~~~~~~~~~~~~~~~~~~~~~~~~~~~~教育制度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政策,每個時代的發展都有其意義。輝聲老師以長期觀察的角度來看兩岸的教育,給了我們不同的視野。很多時候我們會用「哪種比較好」的設定來看事情,而去否定另外一方的價值,這樣一來就容易偏頗。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教師甄試是個殘酷的關卡,筆試考的內容真的是鉅細靡遺,這個只能靠自己刷題、讀書。 試教就是一個主觀與客觀、命運與幸運的交疊了。 評審要在十幾分鐘內判斷出一個老師是否能夠成為正式教師,其實有很大的主觀成分,包括從進門開始的動作儀態、口齒清晰、表達、教學設計……,都會因為評審注重的面向而有所不同,要「演」到什麼地步也會因為評審的口味而給分不同。但是,客觀評比的條件還是玉珍老師說的:懂不懂、會不會、能不能這三個面向。 我很少幫忙教師甄試,除了因為我真的很忙以外,其實還是害怕協助了卻沒考上我的心裡負擔很大。去年和今年剛好都遇到我有空檔,所以就投入時間看試教。我發現各縣市都是採用抽題的方式,有的更是範圍大到準備起來會抓狂的程度,如果還要準備教具真的就不用睡覺了。 我常跟要考教甄的老師們說,這些功夫是平常就要累積的,例如班級經營、如何說話、動作、語調,平常在教室裡就是每天每節課都要這樣做,讓這樣的方式成為自然,試教時就不必再準備這些。教學活動設計也是,如果每天每一節課,都能按照玉珍老師說的方式備課,讓懂不懂、會不會、能不能植入日常課堂中,一年練下來,也不用怕抽題了。 我是個會瘋狂練習的人,過去我的語文教學、閱讀、寫作教學都是靠不停練習累積,因為只有透過大量練習,才能熟練,熟練後才會知道其中的眉眉角角,知道眉眉角角後才能修正自己的教學。 我曾經跟要考教甄的老師分享,過去我發現經常會站在黑板前,還有我會駝背看起來不太有自信。但我刻意練習讓自己離開黑板的方法:點人回答時,就走幾步到小朋友的面前聽他說話;要改善駝背不容易,所以我就讓自己站的時候,腰靠到黑板的板溝上,這樣一來不僅不會駝背,還會讓自己自然的面向學生。 這些都是平常的練習,刻意練習都會讓自己越來越自然,真正上場試教的時候就是舉手投足都自然了,不必再演。 姿勢如此、教學也是如此!讓自己平常的教學比照教甄的方式,研讀教材備課,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難,但是十次、二十次以後,一定會慢慢上手。當然多閱讀、觀摩厲害的老師上課也是必要的。 我認為正式教師也應該要時時警惕、檢討自己的教學是否符合懂不懂、會不會、能不能,一定可以提升教學的能力。 這次我嘗試用Mapify AI幫我整理出這集節目的心智圖,我們的節目在YouTube的字幕是可以抓取下來的哦! 擷取YT字幕Glasp https://www.playpcesor.com/2022/12/glasp.html 心智圖Mapify AI https://mapify.so/……/4c320ab8-e3ae-4ce3-ba52……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這一集捲捲姐姐在看似聊天的過程中,給了我們很多說故事的方向。 「聽故事」對孩子來說是最自然的閱讀方式,在幼兒及低年級階段尤其重要,孩子們識字量不多,透過各種說故事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 最近發生了一個低年級導師不讓故事媽媽入班說故事的事件,我也有11年的低年級教學經驗,20分鐘的說故事時間,可以讓孩子對星期一上學有期待的心情,聽故事時緩和放鬆緊繃的情緒,老師真的不必急著一定要在那個時間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 也因為這個事件,我才發現原來【推動閱讀】這件事情只侷限在看書。 低年級的孩子基本上識字量低,而且他們從幼兒期就是用聽覺學習的,推動閱讀的方法就是說故事、演故事、參與故事。當然,他們也會喜歡看書,圖畫書(繪本)就是專門服務這些孩子的,不用看文字就可以閱讀圖片理解故事。 我用NotebookLM將整集內容字幕做了重點整理(見圖片),而且,竟然還產生英文版的podcast(一男一女對話) 經過AI整理,說故事重點好豐富啊!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錄音那天是我第一次見到建榮老師,他全身散發出來的就是一種充滿感染力的波光。這樣的形容很抽象喔!我滿相信自己的直覺,第一次見面時的感覺通常很準確。建榮老師一開口說話,舉手投足間,就讓我感受到是個開朗而且會擴散能量的人。在他的人生故事中,原來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日子,到電影公司上班可不是尋常人可以擁有的經驗,去過坎城影展、跟大明星同一間包廂吃飯,哇!是一個完全無法想像的世界耶!當建榮老師在敘說這些事情時,他不是很沾沾自喜的炫耀,反而是讓我感覺到這些只是他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養成過程而已。也因為有這樣的經驗,建榮老師對電影的理解與詮釋就更加與眾不同,《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這本書裡建榮老師整理了112部電影,分成自愛、尋愛、觀愛、望(忘)愛、錯愛、珍(真)愛、創愛等七個主軸,透過電影的角色及幾個引導式的提問,讓讀者聚焦影片中所要傳達的情感。這本書還附有學習單,讓我們與孩子一同觀看電影後,可以做自我溝通的管道。閱讀書本是一種很個人的心理活動,每個人在書中看見自己、反思自己、療癒自己層次各有不同。觀看電影同樣是一種影像閱讀,每次看著劇中人的表情、情緒、遭遇,也常常都會回到自己本身的處境,可以是借鏡,也可以是同理,更可以是啟發。謝謝【噗噗聊聊】節目,讓我每一集都遇見不同的能量。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這一集從知道要訪問電視上的明星,我就非常緊張,雖然校長給了我訪問大綱,但一向按照來賓談話內容立即反應的我,非常害怕說錯話。 「伯源哥哥」從自然科影片裡跳出來現場,那天錄音過程中,我感覺到專業的主持人頭腦真的很清楚,我在中途提了一個問題,岔開了話題,「伯源哥哥」(用引號是因為我不知道如何稱呼他,直接稱呼姓名覺得不太尊敬,哈哈)在那段的暫停時間中馬上就察覺了,然後開始跟我們討論該怎麼回到原來的話題。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明星,也深刻感受到專業的態度與高度。「伯源哥哥」是金鐘獎肯定的主持人,節目上的談話語氣、組織都非常有條理,內容掌握到重點。還有一點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態度謙和,對我的不專業也沒有露出嫌棄或不耐煩的臉。 其實那天結束後,我的心情非常差,不停的自責自己怎麼會表現這麼差,跟專業的主持人一比高下立見。沒關係,每一次的打擊都是重新站起來的契機,謝謝這次成長的機會。 回到看見系列,「伯源哥哥」說他拍攝前一定會將內容弄懂,並用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明給孩子們聽。我覺得這在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當我們成為教學者,就已經是一個熟練者,而熟練最容易出現「跳過基礎動作」的步驟。但是對於學習者而言,每一個再簡單的動作、步驟都是重要的。 然後教學者遇到這類學習狀況,經常使用「再講解一次」的方式處理,殊不知講再多次都沒用,因為卡在那個點就是不知道如何解決。如果熟練者(教師)可以將自己退到孩子的高度,用他們容易理解的語言、詞彙、方式來比喻或說明,換一種方法試試看、聽聽看孩子的想法,或許教室裡上課的氣氛會更好。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益興主任這一集不僅好聽、好看,也好吃~事實上這一集的內容包含教學方式、學習活動設計、班級經營,仔細從主任的內容去對照到自己的工作,就會很清楚該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學。 最近我在幾個班級經營主題的研習場都提到一個觀念:如果學生會在那裏因為排隊而吵架,一定是老師的流程步驟沒有設計好;如果學生上課無聊、做其他事情不聽課,絕大部分是老師上課方式有問題。今天下午好朋友約我教她數位學習融入音樂課,我先問她想教什麼、怎麼教(原本怎麼教)、有沒有什麼樣的想像。然後我稍微嘗試了一下我會的,看能否做出那樣的效果。接著,我一步步帶著她試試看,順便討論了教學可以融入數位學習的細節。最後好朋友說,這個平台研習她參加過,但講的都是平台操作或是國數的內容,沒想過可以用在音樂課。但經過我的講解,覺得太好用了。這跟益興主任的廚道教育不謀而合,我們知道數位學習很好,但很多人看到就退縮、拒絕(就像是不愛吃番茄的太太,要怎麼將番茄無聲無息地融入菜色中),要如何讓老師們容易、願意試試看,我想,我的作法與方向好像是可行的~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自從我沒有給自己壓力,小壁虎大眼睛就開始荒廢~(面壁檢討)每個職位都有不同的辛酸血淚史最近快要開學了,聽到同事問總務主任門口的通學廊道工程怎麼還沒有好~我就好想請他聽這一集喔!以前當導師的時候,常常會在學年討論時抱怨東抱怨西,最常聽到的就是「怎麼可以在上課時間000」「這樣影響了學生000」……。現在自己當組長,必須換另外一種角度來思考事情,聽到更多行政端的想法,真的就是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有的人會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只以自己的「方便、不便」或是「想要、不要」來判斷事情的是非對錯,就像是以自己為圓心看世界。事實上,當行政以後,我發現看事情要俯瞰、遠看、近看後再做決定,盡量讓事情能夠獲得最大效益。不過,不管做得多好,還是會出現以自己為圓心的人認為「為什麼……」的思考模式,覺得自己想要的才是真理。總務主任的工作雖然是如此與眾不同,但是在學校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職位,聽了這一集,我們應該不能再抱怨為什麼工程還不完工、驗收還不通過了。聽【噗噗聊聊】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用更加寬廣的眼光來看世界。
文章總數
by 小壁虎老師 · Published 2025-01-10
「教師社群」在學校裡很常聽到,因為每年都會讓老師們提出計畫申請,希望藉由教師自己揪團增能,較能符合教師想要的內容。我記得剛開始真的很多老師申請,但沒幾年就變成沒什麼人要申請了。為什麼呢?好幾年前我自組語文領域備課,主任覺得可以一起申請計畫又有經費可以用。當時我只是個教師身分,計畫規定一定要幾次、要經費核銷、要成果,而且還有規定要達到哪些效益,我光花時間寫計畫、寫成果、處理經費核銷的時間,都夠我改好幾疊作業簿了!申請過一次就不想了。後來,社群又被規定一定要有觀課、議課,成果還要召集人分析對學生學習有什麼成效…….(一堆有夠難回答的問題),誰還要申請!現在,我是這個業務的承辦人,我所在的縣市在精進計畫申請時規定,社群申請經費要佔50%,也就是有多少社群才能申請校本研習的經費,然後還有總額上限。而校本研習又都是些必辦的(性平、環教、資訊、輔導……),所以一定要有社群。但是沒有人願意申請社群啊!所以,全部都是「我」要處理,從申請計畫、核銷、辦理、成果,還要填報一堆超級難回答的成效分析,成為一種奇怪的官方社群。為什麼會沒有人要申請呢?最重要的就是思維仍然是沒有改變的,美其名是讓老師自由申請增能,但又怕我們沒有做到「該做」的不信任,太多的檢核工具加諸,乾脆就公辦研習就好了,何必這樣為難我們承辦人呢!(不小心碎碎念了~一定是我能力不夠好,不會推動社群)~~~~~~~~~~~小P老師談到社群,跟官方的很不同,那是真正由老師們自己發起的,而且沒有被規定一定要怎麼樣。自在的聊天,才是真正交流的開始!小P老師在這一集裡談到探究教學,其實我非常有興趣,剛好前幾年我開始上自然課,完全沒有「自然腦」的我,很想要知道自然該怎麼教、學生要怎麼學比較好,剛好那時小P老師出了一本書<教出科學探究力>,真的很推薦大家閱讀,澄清了我許多的觀念與想法,也讓我能用不同以往的角度來看待自然教學。(那天錄音竟然忘記帶去讓小P老師簽名,真是扼腕!)跨域的閱讀是我很喜歡的,因為我們會很習慣用慣有的思考方式在應對發生的事情,但這樣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邏輯中,缺少了其他角度的觀點,也不容易看見真正的問題所在。我想,如果要讓社群有影響力,絕對不是用「限制」「檢核」「不信任」的方法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