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不是只關注認證或食物安全,反而應投入更多地方經濟與文化、
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維護環境與生態。
“食農社會學”眉角很多。
做了三年食農教育,
以前總認為,
只要我能創造生活經驗給學生,
學生就會和我一樣,
成為一位愛鄉在地人!
三年食農課程皆因著每學年實作產生問題進行修正:
第一年食農友善環境插秧學習活動;
第二年食農插秧友善環境+實作心得分享;
第三年食農插秧友善環境主題課程,但僅談論物質與能量轉換,
三年下來課程看似好像有進化些,
以為學生只要體驗過經歷過一回戶外課程,
只要能寫出心得和說出經歷過程,
然後”在地意識”種子會生成,
不太需要應著戶外課程在學生認知知識中挖的更深,
我太浪漫了!
做完三年,其實腦袋蠻空的,
察覺自己的食農經驗和專業……已想不出新花招,
所幸2019/7參加台大社會系開設的高中人人能做研究課程,
妤儒師是STS研究專家尋問可否開書單,更深層理解食農課程。
看完食農社會學,覺可以從以下面向切入,
讓課程能札實有結構且提供學生反思。
1.全球化(貿易分工)造成的影響
**1.1工業對農業的擠壓(工業技術、方法來經營,失去農業本身的特殊性)
**1.2工業對農業的侵蝕(資本、土地、勞力)
2.多國籍綜合企業的控制
3.農業技術的造成的影響
4.當代為何要恢復在地食&食
5.農之擔綱者、公民農業、消費倫理
寫到這裡,我對自己也產生大問哉,
原因是上面5個面向,
若我實作結合一或二個面向,
國中生生活經驗不足,
自學情況也不佳,
我如何設計產出有意義課程,
學生如何因這個課程對環境有起碼的思考和理解,
課程思考包括部定課程中,孩子已精熟知識,如何無痕帶入運用和連結,
學生如何在實作後產生問題意識、探究的精神、老師的相關資料該如何補充或…..
————–目前能思考至此 等待日後補充
2019/09/07 農業與工業:關係、結構與轉型 李丁鑽
1.讓學生理解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所有產業,基本上都是以「市場」為最基本組織原則。
因此,一定要思考如何改造農業和工業,如何把農業和工業從「市場邏輯」的牽制,
重新擺回「社會互動」,逐漸發展「社群」與「合作」的可能性。
2.讓學生理解科技不斷的發展,工業已不再只是工業,以前工業為溫飽增加產量,
,但現在工業進步大家豐衣足食下,工業背後隱藏著浪費,也慢慢在侵蝕人的生活、
生態環境、身體健康構成威脅、社會結構…..
3.策略:NGO→產銷讓生產有保障→農民(成學習社群)→研發者(研發、實驗)→(科技與農民)新關係
****社區+工業+農業+其他產業→共負社區責任
4.問題提問:
****營養午餐增列有機蔬食,其目的為何?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你認為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來使用工業產品?
****新農業運動的推展,除了消費者組織外,還有哪些可能性?你認為,有沒有可能透過學生餐廳或宿舍伙食的改造來推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