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與社會的探究課程在111年教育會考的表現
上週心測中心開始提供111年國中教育會考各科試題通過率分析。每年我會跟學校要來一份,純粹拿來看看各題通過率,然後提供教學參考,我也不做各學年ABC比較,知道統計的會明白為何不能做各學年比較,我不關注ABC比例,因為我清楚知道影響學生學習有太多複雜因素,學校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因此這份總結性的量化資料它佔我教學參考值裡最最最小的比例(0.0000⋯⋯1),教師需要反思是你課堂中的師生學習。
因此我的教學的指引針來自於教師和學生課堂的所有互動,以及互動後產生的所有學生學習的質化資料。學師共創的質化資料是非常重要的,它讓你分析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它是修正組織下堂課師生共學的根基。
107學年開始我已走全套的公民與社會探究教學。部定課程嗎?是的,沒錯!可能嗎?可能啊,講白的老師需要做的事是在課堂上不斷的操練自己專業與實踐,不足不知就是需要去補你的專業,找出你的學習資源在哪(課本以外),不斷實踐你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探究教學,可以work的營運節奏。
做探究式教學除了自己專業不足的困難外,你一定會遇到其他困難,例如可能很多人不知什麼是探究式教學或課堂,遇到學校、學生、學生家長、導師的不理解,你需要有夠大的抗壓性和溝通的能力,以及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找人說說話很重要,但請不要駡學生,因為學生也努力在適應有別於講述式的學習課堂)。

探究式教學大致營運:
任務替代考試,學習責任還給學生。我不小考不複習,測驗卷是拿來給學生平時自我練習,學生要去理解自己的學習,哪裡不理解,若需要再提出一起討論。平時成績怎麼來?開學第一週公布這門課的Rubrics,例如:任務、學習參與、學生課堂學習所有作品⋯⋯。別以為這樣班級經營就OK,老師需要和學生不斷溝通。段考試題,自己班級自己出。
社會領域探究教學。老師掌握單元主題的目標,透過提問勾勒出學生生活情境或者老師提供一個情境,情境是教學素材,接下來就是師生學習方法論的練習,最後將學科知識生產出來。老師擔心的方法論,其實你在你的課堂上早已融入很多方法論,例如文件分析、觀察、參與研究、田野研究等。只是探究教學師生互動過程會有大量的事實資料,老師要練習如何分析多元的事實資料。這樣上課方式,老師談的知識是有根基的,是透過部定課程讓學生學會經典知識或某個典範社群的知識,同時學生學會如何探究的學習模式,學生是能夠翻新知識的,知識是動態的。
探究教學和111年會考量化學習資料。我只教九年級有6題。我利用「學生個人作答」分析我班的作答狀況,110學年實施探究式教學結果:3題高於全國通過率、2題同於縣通過率、1題低於全國與縣與校通過率同。
110學年是我教師生涯被告狀最多次的一次。因為是探究教學學生過去的學習習慣性被打破。學生覺我沒在上課本。學校、老師不能理解不同學習方式或素養教學模式。雖然教學是開心和焦慮相伴,但偶爾被這些小事干擾一下,其實都會擾動我的心情。
寫此文目的:
(1)學習有很不同方式。探究式教學/素養導向課堂與教學是有益學生學習,過去工程化的教學(九貫)或師培方式,假設教師專業學習與改變是內隱的,不被看見。因此希望新課綱雖已完全上路,教育部/教育處/學校⋯⋯對於很努力想以「學習」替代「教」的老師需要給很多支持/支援/鼓勵,理解問題現狀後,要有對外的論述能力,請不要只看會考量化結果,來想像這所學校辦學或教師教學優劣(當代國中生已出現為數不少斜桿青少年,我們部定課程早已無法滿足他們學習。110學年一位畢業生,國一早已是Discord電玩社群經營者,超級厲害,但他在學校被視為不學習的邊緣人)。
(2) 一線老師要以自己的專業實踐知識為榮。教師專業是你的一切,教師不是服務國家考試而存在,教師不是教課本的工具,教師是帶領學生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他者,教師專業的自我強化,學生自然能學習得好,更重要是教師有責任讓學校教育重回以學習為本的路徑上。
——
外掛|你覺學生真的不懂,老師上課在做什麼嗎?
學生A:剛開始接觸到這堂課或許會有些陌生,但不要怕,在這裡「表達」是件很重要的事,不需要太過於小心翼翼,可以任何事物,但並不是憑空捏造。個人表現固然很重要,但「團體活動」才是增強你能力的來源。
學生B:上課可以自由,但要用腦學習,要用與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理解,上課也很少用到課本,能被分到這堂公民課非常幸運,能學到比別人更多事物。
學生C:上課不能放空,會漏掉很多東西,還要麻煩別人再說一次,勇於表達,不要腦補,依據資料表達自己想法。
學生D:遇到問題不能只上網查,要和其他人討論,不能自以為是,要尊重每人提出的想法,一起討論才能解決問題。
學生E:上課有問題和想法都要表達出來,把自己的特點拿出來,不要做安靜的,你可以成為最好的。老師會用很多方法帶領你,上課真的很重要,精髓都在裡面,好好聽好好學。
最後修改日期: 2022-08-22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