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課程若只是機械式的學習,目的學會某學科知識提升學力成績。這種策略來談學力提升肯定有用。因為早在20世紀初,行為主義運用在教育將人的學習透過刺邀和反應做一個連結。強化人的內外刺激大家應很熟悉,我們曾經在教學現場常用,例如加分、進步獎、給雞排….。但人終究是人,不是物或產品,刺激物拿走,多少人能持續學習?
.
線上學習不是一時。想要孩子開始渴望學習某學科(或者人事物)並感到好奇,需回到那個知識結論是怎麼來?這門學科或知識的存在想解決什麼問題?
.
學習沒有問題意識,只按影片說明來理解這個知識,孩子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者,還需要一段路…..走。不要再說網路讓知識取得容易,孩子上網找資訊,要嘛有人引導,但多數是因孩子(人)的學習被啟發,源自於喜歡的遇到的破關產生興趣,因此被開始探究他的人事物。
.
學校教育若能引發學生問題意識、好奇、困惑…….(到這還能不能真正自學還是未知,或許還需要一些引導和支持)。如此,線上課程或許能發揮些許自學功用。
PS:一些夥伴會說有啊,我有引導啊,孩子不會的地方就是問題意識。
這裡談的是:「知識形成前的探究歷程」而產生的問題意識,不是「產品式的知識」會與不會的探究。
這裡談的是:「知識形成前的探究歷程」而產生的問題意識,不是「產品式的知識」會與不會的探究。
.
以上是個人從早期做學科線上「產品式的知識」教學,現在轉化成「學科知識形成前的探究歷程」之教學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