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我參與社會科學研習,其中一場次主題「深度訪談」由嘉苓老師主講。
嘉苓老師是一位非常棒分享者,跟隨她分享的故事,我思索「方法論與知識」的關係。
嘉苓老師分享訪談法其中一段,推薦「重新與人對話」這本書。
作者Turkle 運用多元方法和理論來支持她的論點。
嘉苓老師也分享此書讓她在科技與人之間有不同想法產生。
例如她說早期看到學生使用科技產品有其道理,不需大驚小怪。
但是,嘉苓老師因「重新與人對話」這本書,重新思索老師責任。
於是在她課堂開始禁止學生使用筆電和手機。
我自喻還蠻懂跟得上時代的老師,
聽到嘉苓老師開始禁止學生上課使用科技物,引起我極大好奇,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居然能位移一位社會學學者的課堂。
嘉苓老師說,這本書蠻大本的。
閱讀當中同時反思,
我的課堂是允許學生休息時間用手機,
此書給我前所未有的關注視角,
下課時間開放玩手機好是壞?
其實最大啟發是:人的價值是科技物無法取代。
例如科技物無法提供專注力、聆聽、尊重、關係的培養、情感、包容、同理……。
面對問題只想利用科技物為我們解答時,
不使用科技物不會產生問題
因科技物而產生問題,
那個才是問題所在。
比如:
日常生活常出現的畫面,
只要能使用手機片刻時間,即便坐在對面或旁邊的同學家人….,
他們通常無視他們存在,
大家無阻力利用手機達到目的和做任何事。
若此景像變成日常,
我們該要思索:
人存在價值是什麼?教育可以做是什麼?我的課堂需要努力什麼?
因 此書啟發,
我開始在課程與教學上,加入「獨處、對話、社交」學習模式。
看到此大家一定以為作者反對使用科技。
不,作者並非反對科技物。
而是當科技物產生我們原本認為不是問題,轉而變成問題時,
人類能不能有意識意識到,我們花大量時間社交APP交談、看著APP的面容、信賴APP的照護時,
同時也忘了人自我療癒本能不見了。
過往,當我們遇到問題,是找人聊天對話,
深層聊聊自己或一人想想發生什麼事,
但目前我們解決問題方式,會透過社群同溫層回應或社交APP演算法下資料回應。
APP能帶人心靈上慰藉,因APP不會不理人,背叛人、意見不同時不會和我吵架。
科技物:手機、社群APP….正在改變我們人的互動方式。
科技物虛擬世界在真實世界是不同的,
科技永遠不無法了解人在某一情境,
那些人那些物對人的意義是什麼。
有些東西無論人再怎麼訓練科技,
例如:人與人之間對話產生同理情感力量;人獨處時內掘深思的創意新點子…..
都是科技無法達成的。
所以,
梭羅「我們的屋裡都要有三把椅子。」在當代格外重要。
一把方便獨處、兩把供促膝談心、三把為社交需求。
「珍惜且喚醒人最根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