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轉教學篇
?2014年我運用均一教育平台線上的數學課程為學生診斷學習。之後我開始錄製公民科線上課程,期望以學生在家看影片,凡是科技能做的事,例如記憶型知識的教授、學習成果診斷、線上點名是否如期完成作業…..等全交給人工智能診斷。任教班級因科技協助,教學操作得當,學生表現還不錯。

?2014年線上平台操作與實作良好,2015年~2018年決定採用翻轉教室模式上公民課。學生在家透過線上課程學習公民知識,學生到學校,針對線上課程不明白有問題疑惑提出討論。當時採用翻轉教室目的,因社會領域課堂時數有限,社會科學貴在一個問題或一個現象,提供多元角度去描述和不同面向來認識它。若科技能教的,老師是不是可以不要再浪費時間一一講述,課堂時間應放在討論與思辯。
 
?2018下半年後我已很少使用線上學習協助教學。嚴格來說若真需要使用線上學習平台,通常是因教學進度來不及,不得不使用。
 
?現在,我已極少讓學生運用線上平台學習知識,為何會有這麼大轉變?一、我把人當成產品。線上課程內容是在去脈絡化中談知識,許多情境設計或許是學生生活經驗,學習內容是按照老師系統性安排,故事結局是按我要結果鋪陳的「標準答案」。學生只能聽線上課程怎麼說,學習過程學生無法分享和參與自己或他者看法,過程無法互動因澄清建構自己對知識看法。師生生活經驗不同,無法因互動產生相互學習。那時,課後線上課程建構只想有效率將知識交給學生,課上熱鬧討論其實只是為標準答案確認是否精熟學習。二、後結構主義、後現代社會強調去中心化,知識存有不再單一,線上課程無法接應人類學習問題,以及多元社會未知知識的建構。
 
❗️❗️線上課程單一學習,「人」的主體性不見了。❗️❗️
❗️❗️我從結構移動至後結構現代移動至後現代習得典範移動至參與典範❗️❗️
 
? #新冠肺炎之教師科技運用篇
 
?COVID-19位移教學。原本的學校學習,若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停課”,科技需暫代老師的角色,讓學校教育可能繼續運轉,迫使不善於運用科技輔助教學的老師,有非學不可壓力。 
?宜蘭縣教育處要各領域思考如何因應停課後學生的學習。當時輔導團關注四個面向,一、哪些教學策略可運用在線上學習;二、如何線上班級經營;三、有哪些軟體或線上平台可使用和如何操作;四、各領域擬出線上課程與教學技巧。2013年因實施翻轉教室給我很多實踐經驗,我考量的面向:哪種類型老師會使用線上平台?進入科技門檻高低?科技操作視覺性和繁雜性?使用時遇到卡關,教師排除問題能力和誰能協助?大中小校的學習文化和進場模式?學科屬性不同,線上課程操作難度不同……等等。
 
?經過輔導團會議大家提出想法,我決定用發放問卷。目的詢問宜蘭縣23所社會領域教師大略想法,以精確掌握宜蘭縣社會領域教師對科技協助教學看法,接各校地氣為首要。問卷內容包括:是否願意使用線上教學補課?5年是否曾經運用科技協助教學?最常用軟體是….? 調查統計分析完後,再針對宜縣教師使用的科技習慣尋找一線實踐教師,請益實踐教師他們的線上教學經驗和實作時需要注意事項。
 
?有宜蘭縣社會領域教師填寫問卷之支持。決定:”軟體”以大家熟悉的為主,輔以2個線上蠻紅的軟體供老師們學習;廣邀已開始實作相關軟體教師分享他實務經驗。教育現場複雜,面對人的教育,無法提出標準或什麼是最好。明白老師們的擔心,教學戰場不要因不確定未來,因而影響老師們的上課情緒,安定老師們的心最重要,針對國中社會領域提出三個建議:
 
?一、各校若有個別需求,請與國中社會領域輔導團連繫。我們會依個別需求予以協助。
?二、老師專業能力的發揮。
?三、疑難雜症之預防與說帖準備。
 
❗️❗️翻轉教學之科技協助教學的實踐經驗,在面對COVID-19對學校教育的衝擊,我有更多「人與非人」多面向思考。❗️❗️
 
? #人工智能與人性_論壇篇
 
✏️20200815我參與於臺大法學院霖澤館舉辦有關人工智能與人性的論壇。這場論壇吸引我原因,它透過不同領域學者談人工智能,而且不是用科技大範疇來談。以往我聽到談論有關於科技議題,科技人談科技功能、商業談商機、教育談如何透過科技協助教育現場教學、診斷教學、補救教學等,較少聽到針對人工智能細談。
 
✏️此次論壇主辦單位很用心在編排會議議程。
第一場:資工與電機工程背景傅立成老師。談AI的源起。AI是目標設定,找到結果。機器人能不能創作、愛、同理心、友善行為、情緒…..等,機器人是被訓練出友善、愛、同理等行為。
 
✏️第二場:哲學背景梁堉益老師。談人工智能可不可能有意識?不同構造也有可能有人工意識?
 
✏️第三場:文學背景廖咸浩老師。談AI與邪惡:從人的欲望到物的欲望。
 
✏️第四場:心理學背景葉素玲老師。談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人類獨特性。葉老師先以認知心理學觀點談什麼是人類心智。AI無法達到是什麼?現象意識、經驗、覺察……。意識只存在腦?還是有其他?意識在人性扮演什麼角色?有人性不等於有意識,有意識不等於有人性。
 
✏️第五場:社會學背景林文源老師。從STS思考角度,如何理解AI與人性的位移和共善。繞道三個STS關鍵概念與取徑,ANT取徑、科技–社會想像、技術物的政治性,探討如何位移AI。
 
✏️第六場:法律背景林勤富老師。AI應用於司法體系的潛在優勢與缺點。AI應用在司法決策之影響。AI的黑盒子是否該被打開公共化等?
 
➤➤➤➤➤➤➤➤➤➤➤➤
??此論壇專家分享讓我在教育想像很多。想像2060科技發明 人類意識與AI類人意識,人類意識獨特性暫以葉老師分享為之,比如說:現象意識、經驗、覺察….當教學場域尚未被AI全面攻略前,此刻教育可以為未來教育做什麼或留下什麼?
 
??文源老師與勤富老師的分享讓我思考很多。AI治理。教育現場運用科技診斷教學,AI診斷判定取用的數據從何而來?資料偏誤?黑盒子演算技術?機器偏見?AI的學習監控,影響人本有生活學習型態?AI特異性 VS AI通用性?人的價值判斷和機器背判斷應信誰?教育價值挑戰?教育核心?何種組合的AI技術運用?哪些可使用,哪些絕不可以使用AI,長中短時辰?輔助或取代?
 
❗️❗️AI─教育 美麗與恐懼,那會是什麼呢?❗️❗️
❗️❗️實踐知識的教育人員,可以為教育未來留下有價值資料是……?❗️❗️
最後修改日期: 2020-08-23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