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無用?

歐用生老師告訴大家棄理論只重視技術
導致老師失去課程主體
淪為課程的奴隸

理論能在教學場域發揮什麼作用呢?

1.課程理論能激發教師的思維
在臺灣大環境大系統以紙筆測驗為主要的教育
理論能讓老師們去省思
我如何在國家考試壓力下和學習的本質取得盡可能的平衡
我自己的做法是
老師和學生….溝通彼此教育觀學習觀
溝通主要目的亦是針對目前教育現況取得平衡
進而讓教室內的學生學習有些許的質變

Reid(1999)說課程改革需要三個要素
「工學、社會系統、理論」
・工學:組織運作的一組複雜技術
・社會系統:組織工學實施(人與人之間關係運作)
・理論:教學、學習或學校課題的明顯或暗默之信念

2.產生專業認同和個人認同
理論產生思維
給予教師在支持和挑戰創造反思自己的學習故事
並與他人產生對話
教師才能反抗和修正文化的敘說
在理論與實證交互作用下
創造新的敘事且翻新修正知識

3.不只理解what更重要why
教師於設計課程時 根據什麼?
若是經驗,老師如何判斷經驗是好的?
如果是教學法,為何要用此教學法 ,理論根據是?
影響這些理論的教育哲學為何?
發展順序
教育哲學→理論→方法→活動
教育哲學←理論←方法←活動
若遇到發展上的瓶頸或專業不足←教師專業增能此時必須要進場

——結論——-
理論得以支持自己
師與生說故事敘事
教師因而省思和改進課程與教學
進而研發出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課程設計
實踐自己的教育哲學

 

參考文獻:歐用生。誰能不在乎課程理論。

最後修改日期: 2019-10-08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