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友喝酒聊天時
談論到合作學習分組方式
我分享我在學校採用的分組方式
我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
我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
以往我是拿到社會成績將全班分成ABCD組
然後 透過大聯盟選秀規則進行分組
A選B C選D AB和CD組合
最後組成4人為單位的小組
然後 透過大聯盟選秀規則進行分組
A選B C選D AB和CD組合
最後組成4人為單位的小組
好友半吐嘈我說
這樣孩子還是知道程度啊
言下之意 這樣分組不OK
這樣組下的合作互動不會是好的方式
以前我的固有理由和解釋
因這群孩子都是我新接觸的國三學生
由於文化不利因素當領導組隊選隊友
這樣合作學習可以因強弱配在一起
較弱勢學生因能和強互動
得以學習和進步
我這個模式分組是理性的
ZPD不是這樣說的嗎
大聯盟選秀成績方式的選才
近二年在我課堂實施
常有以下現象
中等程度學生被動被選成某組組員
情緒波動大較以往多
嚴重點會表現出傷心和難過
常需要我介入安輔和對話
以降低學生焦慮源
再者
有一種隱隱的感覺和明白
強弱願意合作
是因為老師的遊說和獎懲策略
迫使他們必須互動合作
獎懲策略下強弱被迫互動
弱怕害到同儕
強怕弱拖累他
又老師隱形的叮嚀壓力
小組不同壓力源下的運作
互動過程弱的學習成果若得提升
這組強弱配
未來較能維持良性互動之機率變大
看似解決被動學習和差異化問題
但拿掉老師 學習能穩定嗎 合作互動可持續嗎
2019年前的分組學習不是真的合作學習
是在獎懲管理下的被動式學習
學生的學習不是因自由而得
不在自由下習得
學習動機的留存度不易保存
孩子思想開放無法多元和開闊
知識探究的樂趣依舊無法黏著產生
今年停止6年
使用大聯盟分組方式為孩子找組
改以創造孩子理解分工合作的課程設計
透過分工合作的學習活動
我觀察到
A班學生自己臨時組小組活動起來很自然且融洽
決定讓他們自己隨意找自己喜歡的同學組小組
B班則是透過原先學習活動下的方式
找到和自己不同人格特質人組小組
二個班
不同分組模式
今年就順著走看看
今年重要省思之一:
學校過多的負面語言
比如 不要、不可以如何…
不然…….我要記過…..或……來處理
是會扼殺孩子多元思考的自由
學校不是監獄
師生理性溝通且交換彼此教育觀
讓學校教育真正成為創意創新創發重要源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