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一間會思考的教室 (For the Thinking Classroom) ?
H. Lynn Erickson在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這本書中介紹,
若希望多點學生思考,我們的教學應脫離二維度課程/教學,
改走向三維度課程/教學,原因在於二維度教學偏重事實知識;
三維度教學側重如何將事實知識提升至概念或通則等,
三維度課程/教學是以想法為中心思考較多的教學。
H. Lynn Erickson 說明二維度課程/教學 事實知識無法遷移,
因為鎖定在時間、地點、情境之中,已無法符合21世紀的智識性需求。
三維度的概念性或通則的理解,它讓你腦部建立連結,
看出模式,穿透時間、跨越文化、跨越情境地遷移可遷移。
什麼是知識性結構和歷程性結構?
知識性結構:透過事實(fact)和主題(topic)之間關係,
提取出概念,兩個或更多概念再導出通則(generalizations)與原理(principles),
再往上則為理論(theory)。
歷程性結構:底部包括歷程、策略和技能。技能不受空間限制。
歷程性結構的概念提取,從正在學習複雜歷程、策略與技能中提取出心理構念或想法。
兩個或更多的概念 陳述表達關係句子為通則。
原理為基礎規則或真理的通則。
理論用以解釋現象或實務的一個假說或一套概念性想法。
兩種結構都包括概念、原理與通則、理論,這些名詞定義相同,關係也相同。
知識性或歷程性結構在一個單元的課程設計,
需要採用多少概念或通則?教師可以依課程的想法、內容自行訂之。
但學習階段不同時,通則敍寫進展會不同。
H.Lynn Erickson 認為歷程性知識和知識性知識的通則需要分開處理。
概念為深度理解的基石,概念思考降低了複雜度 。
概念構成遷移的基礎,具有心智方面分類、分層與標籤的作用。
為何需要概念為本教學?作者說明學生長大成人後,
他們必須獨立分析資訊以推演對情境與事件的深度理解,
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學習這種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自己也必須要有這樣思考能力,
能清楚說明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概念與想法。
如何從教完單元目標變成運用探究法,
並從學生腦袋裡提取出概念性理解,
且學生能夠以事實內容或特定證據支持這些理解是CBCI致力發展重要目標。
思考與省思
1、知識性結構CBCI不以動詞+名詞來敍寫課程目標,以寫通則方式處理;
歷程性結構回歸布魯姆認知動詞敍寫方式,這部分與老師們寫課程目標方式不同,
需要練習與適應。CBCI知識性結構不加動詞敘寫成通則,在此書有其意義和脈絡,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不理解CBCI的目的時,
概念與概念組合會不會淪為照樣造句排列組合,需要夥伴相互提醒。
2、三維度課程教學以因應時代變化作者說明其重要性。
但,教師如何將概念性內容還原,運用教學情境讓孩子理解歸納出知識內涵,
避免學生需要學習的概念性內容(通則)形成「存而不論」或「知識的假象」考驗我們每位教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