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學
http://blog.ilc.edu.tw/blog/flash/mp3player/mp3player.swf
譬喻法 定義 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就叫譬喻。 舉例 1.樹枝上都像水洗過一番的,尤其綠得可愛。 (吳敬梓 王冕的少年時代) 2.我考好的時候,你的簽名就像龍飛鳳舞。(林良 不要怕失敗) 3.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
轉化法 定義 描述事物時,轉變它原來的性質,變成另一種與原來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的修辭方法,叫作轉化。
1.只有綠色的小河還醒著,低聲地歌唱著溜過彎彎的小橋。(楊喚夏夜) 2.每天早上,她們總是披著一身淡淡的夜色便開始工作。(張騰蛟那默默的一群) 3.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徐志摩 翡冷翠山居閑話)
|
誇飾法 定義 說話、作文時,過分的鋪排張揚,誇大修飾,離開客觀的事實很遠,但聽者、讀者卻又不會懷疑它的真實性,而認為「理所當然」,這種修辭法就叫誇飾。 舉例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 江雪) 2.世界上的生物,沒有比鳥更俊俏的。(梁實秋 鳥) 3.幾乎所有的動物,都被熱呼呼的烈日照得骨頭都癱掉了。(曾志朗 螞蟻雄兵)
|
類疊法 定義 語文中,接二連三地反覆使用相同的一個字詞、語句的修辭技巧,就叫做類疊。它可以增加文章的節奏感,凸顯文章的重點。 舉例 1.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朱自清 春) 2.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李清照 聲聲慢) 3.來了!來了!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了。來了!來了!從椰子樹梢上輕輕地爬下來了。(楊喚 夏夜)
|
排比法 定義 語文中將同性質、同範圍的事物或意念,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羅列出來的修辭法,叫排比法。 舉例 1.真實偉大的樸實無華,真實智慧的虛懷若谷,和真實力量的溫和蘊藉。(麥克阿瑟 麥帥為子祈禱文)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3.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朱自清 匆匆)
|
對偶法 定義 對偶是上下句成雙成偶地對立。不但字數相等,而且詞性相同,有時還講究平仄相對的文句。 舉例 1.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送友人) 2.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翁森 四時讀書樂)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劉禹錫 陋室銘)
|
設問法 定義 語文中,故意採用詢問語氣,以引起對方注意的一種修辭技巧,叫做設問法。 舉例 1.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佚名 木蘭詩) 2.什麼叫做大事?大概地說,無論哪一件事情,祇要從頭到尾徹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孫文 立志做大事) 3.翻越過前面山頂和層層白雲,綠光在哪裡?(孫燕姿 綠光)
|
層遞法 定義 語文中,將所要敘述的事理,按一定的順序,如遠近、深淺、大小、輕重、本末、先後等,一層一層遞進排列,便稱做層遞。 舉例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孫丑下) 2.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何凡 運動最補) 3.籬外有四野的山,繞山的水,抱住水的岸,以及抱住岸的草。(張曉風 情懷)
|
引用法 定義 語文中,援用前賢經典的警句、名言,或典故、俗語等,以闡明自己的論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感情,叫作引用。 舉例 1.它似乎在默默告訴我們,「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杏林子 生之歌) 2.「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朱自清 春) 3.陸放翁有一聯詩句:「傳呼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趁晚涼。」(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
映襯法 定義 將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並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意義明顯的修辭法,叫做映襯法。 舉例 1.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吳晟 負荷) 2.但見一隻隻蜥蜴都已被烤得全身動彈不得,只能眼睜睜的看那銀螞蟻在面前橫行而過。(曾志朗 螞蟻雄兵) 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 烏衣巷)
|
摩寫法 定義 凡是在語文中,對人、事、物的聲音、顏色、形體、氣味等各種感受,透過作者的主觀,加以描繪形容,即為摹寫。 舉例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 楓橋夜泊) 2.迎面拂來的微涼山風,飽含著各種野花的甜美香氣,還帶著一股五月陽光味道。(徐仁修 森林最優美的一天) 3.一陣大雨過了,那黑雲邊上鑲著白雲,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吳敬梓 王冕的少年時代
|
借代法 定義 在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借用其他語句或名稱,來代替一般經常使用的語句或名稱。 舉例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 陋室銘) 2.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 如夢令) 3.總會讓每個小蘿蔔頭射個痛快。(古蒙仁 吃冰的滋味)
|
雙關法 定義 一語同時關顧到兩種事物或兼含兩種意義的修辭方法,包括字音的諧聲,字義的兼指,語意的暗示,都是「雙關」。 舉例 1.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 竹枝詞) 案「晴」雙關「情」,一面指晴雨的晴,一面又說情感的情。 2.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 贈別之二) 案「心」雙關蠟燭燭心,及人的心。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子罕篇) 案「逝者如斯」,一方面指河水就這麼流過,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指時間也這麼過去,永遠不再回頭。
|
倒反法 定義 嘴裡說的話,跟心裡想的意思,正好相反;字面上的意義,跟文字內容的主旨,完全相背,就叫作「倒反」。 舉例 1.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朱自清 背影) 2.它們會甜嗎?繼而又自以為聰明地解說:青綠的,才新鮮哪。(?涵 酸橘子) 3.你沒有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胡適 母親的教誨)
|
頂真法 定義 上句的末字,和下句的首字相同;或前段的末句,和後段的首句相同,這樣上遞下接,蟬聯而下的修辭,就叫作「頂真」。 舉例 1.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吳承恩 美猴王) 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佚名 木蘭詩) 3.傷離別,離別雖然在眼前,說再見,再見不會太遙遠。若有緣,有緣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燦爛的季節。(張學友 祝福)
|
回文法 定義 上下兩句,詞語的排列恰好相反,或變換詞語的次序位置,但使用的詞彙大部分相同,用回環往復的語言形式構成,即是回文,也稱「迴文」或「迴環」。 舉例 1.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張潮 幽夢影) 2.有村舍處有佳蔭,有佳蔭處有村舍。(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 3.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吳承恩 美猴王)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