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教育活動

食品中塑化劑污染衛教手冊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st1:*{behavior:url(#ieooui) }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食品塑化劑污染衛教手冊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

一、什麼是起雲劑 ?

起雲劑是一種合法的複方食品添加物,幫助食品的乳化,常添加在運動飲料、果汁及果凍等。也可能作為乳化香科而用在優酪或果汁等粉末食品中。

 

二、什麼是塑化劑 ?

塑化劑並不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工業上塑化劑是塑膠製品成型時的添加物,塑化劑種類多達百餘項,但使用最普遍的即是一群稱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化合物;例如:DEHPDINPDBPDIDPBBPDNOPDEP、及DMP

 

三、什麼是DEHP

DEHP為塑膠製品常用之ㄧ種塑化劑,無色、無味的液體。因可用於食物包材、醫療用血袋、橡膠管、化妝品及玩具的原料,所以在日常生活環境中也有少量DEHP存在。

 

四、塑化劑在哪裡?除了違法添加在食品,還有沒有哪些地方有塑化劑?

此次事件是不法廠商非法添加塑化劑至食品中,故造成部分食品檢出DEHP濃度偏高,致攝入後其暴露劑量高於歐盟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

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只是這種日常接觸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關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

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1.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電線塑膠外皮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塑化劑會經由食品外包裝或保鮮膜之塑膠包材或容器滲出而污染食物,或在微波、蒸煮、加熱或盛裝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時,更易滲出而污染食物,亦會逸散於空氣中,冷凝後吸附於室內灰塵。

2.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以及

3.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五、是不是吃過受DEHP污染的食品或飲料,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塑化劑並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立即危害,長期大量攝取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慢性影響。停止暴露後,體內之塑化劑即可快速排出體外,目前世界各國對DEHP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TDI)上限範圍為0.02~0.14
毫克/公斤,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量上限為1.2~8.4毫克。

 

六、DEHP的毒性為何?

DEHP對動物的急性毒性低,但在長期大量暴露下,可能具有干擾內分泌系統及環境荷爾蒙效應。至於致癌性部分,過去曾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長期大量的暴露會誘發肝癌;但對人類致癌性之影響尚無證據。

塑化劑可經由呼吸、食入及皮膚吸收進入人體。根據國內外有限的人類流行病學研究結果,並參考DEHP對於動物之可能影響,DEHP長期高劑量暴露對人體的主要健康風險為生殖毒性,對男性胎兒及男童理論上的顧慮,包括睪丸發育不良、男嬰生殖器到肛門的距離較短、青春期產生男性女乳症、成年男性精蟲數較少;而在女童則懷疑可能引發性早熟,使月經與乳房發育等第二性徵提早於8歲前出現。

動物研究發現,雄性動物即使發生睪丸萎縮現象,仍在停止暴露後65天回復生殖功能;如果補充維生素C抗氧化劑,可提前在45天恢復。

 

七、進入人體的塑化劑會排出體外嗎?多久才會排出?

人體試驗研究顯示DEHP進入人體後,在12~24小時內約有一半的量可快速代謝藉由尿液排出體外;絕大部分的DEHP可於24~48小時由尿液或糞便排出。DINP亦會被人體迅速排出或代謝,72小時內有85%由糞便中排出,其餘部分主要由尿液排出。

由於體內代謝很快,加上前述對動物影響的可逆性,因此,當民眾擔心塑化劑可能造成的危害時,最重要、最有效的做法就是:一、立即停止使用含塑化劑的食物、化妝品,二、養成多吃蔬果、多喝開水、多運動的習慣,加速將塑化劑排出!

 

八、對於塑化劑可能的危害,政府提供哪些服務?

衛生署提醒,孕婦、幼童、青少年以及育齡的男女性應特別注意避免塑化劑危害,尤其是孕婦與幼童。對於可能的危害,政府除了開設塑化劑諮詢門診,教育部也將在學生健檢中納入相關的身體檢查,此外,對於孕婦與嬰幼兒的影響,則是透過產前健檢諮詢、新生兒身體檢查以及7次兒童健康檢查,幫民眾進行檢查與追蹤。

 

九、有哪些產品被查獲違法添加DEHP?

根據衛生署的公告,531起,「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果醬、果漿或果凍」及「膠狀粉狀之劑型」等五大類食品廠商需提出安全證明方能販售,有關『食品中檢出塑化劑清單』,可以上網(http://www.fda.gov.tw/)查閱清單訊息,如果對所購買的食品有懷疑,請立即停止食用,並多吃富含水分及維他命的蔬果、白開水及湯品等,可以加速塑化劑的排出

 

十、怎麼降低或避免塑化劑的暴露 ?

衛生署提出「5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1.少塑膠:

(1).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3).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6.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7.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8.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9.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10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十一、是不是應該要驗血或驗尿,看看體內有沒有塑化劑?

環境衛生與相關醫學會皆認為一般民眾驗血或驗尿的意義不大。原因是DEHP在體內代謝很快,停用後不易檢驗到;若正好被檢驗到,反映的主要是近期的暴露。目前並沒有可靠的抽血或驗尿方法,可檢驗出過去長期接觸到塑化劑的程度。

比較可行的是民眾可從政府公布的名單與自身飲食與生活習慣中,檢視自己是否是接觸塑化劑的高危險群,並依「55多」減塑撇步,減少暴露;若還有高度疑慮,可以洽塑化劑諮詢門診,由醫師對身體進行檢查,來瞭解有無受到影響。

 

十二、懷孕的我需不需要去接受特別產檢呢?

婦產科醫學會表示,產檢不易看出胎兒有無生殖系統影響,只能出生後觀察。人體試驗研究顯示DEHPDINP進入人體後,絕大部分在24~72小時內可由尿液或糞便排出。孕婦應定期產檢,應均衡飲食,及攝取天然未加工食品,多吃蔬果及多喝開水,心情上保持愉悅。

十三、我需不需要特別帶小孩去接受血液、尿液檢驗?

兒科醫學會並不建議進行血液、尿液的例行檢查。人體試驗研究顯示DEHPDINP進入人體後,絕大部分在24~72小時內可由尿液或糞便排出,重要的是兒童應均衡飲食,及攝取天然未加工食品,多吃蔬果及多喝開水,有助於排泄,不用刻意長期補充保健食品。

 

十四、哪裡可以協助解決塑化劑的疑問 ?

1. 
衛生署所屬醫院及全國各縣市衛生局均已指定醫院開設健康諮詢門診,協助澄清民眾之疑問並提供專業建議,詳細醫院名單請見衛生署官方網頁起雲劑遭塑化劑污染專區(http://www.doh.gov.tw/)。

2. 
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消費者保護專線包括(02) 2787-820020線)、0800-285-000(上午7時到下午11時)。

相關資訊可參閱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http://www.fda.gov.tw/)、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http://consumer.fda.gov.tw/)網頁。

 

致謝

本手冊特別感謝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李俊璋教授、財團法人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謝宗勳醫師及該院醫師熱心協助編撰;並

感謝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教授、臺灣兒科醫學會李秉穎秘書長、臺灣婦產科醫學會黃閔照秘書長、陽明大學醫學院陳美蓮副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醫科吳明蒼主治醫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鄭春菊科長熱心、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楊振昌主治醫師協助審查,提供寶貴意見。

 

衛生教育活動

夏日運動防中暑 補充水分最重要

 
夏日運動防中暑 補充水分最重要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PressShow.aspx?No=201106160001

炎炎夏日已至,國民健康局提醒民眾從事運動的過程中,應適時補充足夠水分,以避免脫水或是中暑帶來的健康風險。不只是運動者才需要補充水分,建議大家每天攝取足夠的水份。

運動時身體會以流汗蒸發散熱的方式,調解體溫,藉由流汗從體錶帶走熱量的過程,也能夠消耗能量,提升代謝,並減少體脂肪,有助於身體健康並達到維持
健康體重的目的。除非每天進行長時間的激烈活動(如:職業球員),一般民眾從事運動,只要透過均衡飲食即可攝取運動時流失的電解質,不必刻意使用特定飲料
或食品來補充。市面上有很多飲品的廣告,讓民眾誤以為運動完就必須要補充電解質,甚至當作每日補充水分的來源,而且為了符合消費者口味,通常此類飲品會同
時添加糖分及人工香料,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事實上,若非每日進行2~3小時之劇烈運動,大量流汗(超過2000毫升以上),補充白開水,反而是最好的選
擇。

什麼時候該補充水分呢?運動前30分鐘,就應該先補充水分300至500毫升;在運動過程中,每經過20分鐘,應該再補充水分100至200毫升;
運動後,再充分的補充水分。喝水不但可以用來補充運動後流失的汗水,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維持正常體溫等,每天攝取足夠的水,是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方
法。

環境的溫度與濕度、運動項目強度、服裝等,都會影響運動時的流汗狀況,在夏季高溫從事戶次外活動者,必須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避免「中暑」反應出現。

國民健康局提供5個預防中暑的小撇步:
一、 隨身攜帶白開水,隨時補充水分。
二、 避免於大太陽底下運動,尤其在上午10時至下午2時。
三、 熱天在戶外應撐陽傘、戴遮陽或通風的帽子及太陽眼鏡。
四、 穿著輕便寬鬆透氣的衣服。
五、 若需在戶外工作,除防曬外應更注意水分的補充。

衛生教育活動

擔心生活「塑」化嗎?衛生署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

 
擔心生活「塑」化嗎?衛生署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


資料來源: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頁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PressShow.aspx?No=201106130001

行政院已發動跨部會力量全力追查遭塑化劑(DEHP)污染之起雲劑及其相關產品,有問題食品一律下架。但是,是不是只要政府掃蕩完違法添加的食品以後,環
境中就應該完全沒有塑化劑了、也不會再有任何物品驗出塑化劑呢?對此,衛生署特別提出相關說明,並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
保健。
衛生署指出,很多民眾希望透過政府執法,遠離塑化劑陰影,不要再有任何東西驗出塑化劑。然而,環境衛生學者紛紛指出,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
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只是這種日常接觸
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當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
上限在0.02~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
對環境塑化劑曾做過許多調查的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進一步說明,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1. 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2. 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以及
3.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衛生署指出,上述這些物品會釋出少量塑化劑到食物、藥物或環境中;而人體則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的接觸,吸收到塑化劑。國內外的環保政策,已朝向更嚴格的管制來努力,並開發減量、替代方法。
衛生署與李俊璋教授提醒:雖然上述日常環境中的塑化劑含量通常不高,但為保護自身的安全,民眾仍應認識哪些物品容易含有塑化劑或容易釋出塑化劑,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
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1. 少塑膠:
(1).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6.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7.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8.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9.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10.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塑化劑附檔.pdf

衛生教育活動

十大危險小吃

 十大危險小吃

危險小吃1號:鹽酥雞=2大匙油

150克裹粉酥炸的鹽酥雞約有585卡熱量,油脂比例超高,每天一份,一個月下來就會爆肥2公斤,堪稱危險小吃第一名,而且消費者也無從得知攤販多久更換炸油,飲食安全難把關。

▼如何聰明吃:營養專家都建議,最好不吃,若真的嘴饞,也務必多人共食,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危險小吃2號:2片蔥油餅=1碗飯+2大匙油

製作蔥油餅必須摻很多油,加上油煎過程,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就認為蔥油餅免不了高脂、高熱量的命運,兩小片(1/4張蔥油餅)就有500卡熱量。建議還是少吃為妙,頂多偶爾吃一小片解解饞,更不該當成正餐,以免吃進太多油脂。

▼如何聰明吃:蔥油餅、宜蘭蔥餅都是少吃為妙,頂多偶爾吃一小片解解饞,不該當成正餐,以免吃進太多油脂。

危險小吃3號:10個鍋貼=1.5碗飯+2大匙油

10個鍋貼熱量超過700卡,再搭上酸辣湯約100卡,已超出上班族一餐理想熱量攝取量。趙強指出,鍋貼的高油脂來自兩個部份,一是內餡的五花肉,二是油煎時淋上的麵粉水非常吸油,建議單點兩、三個淺嚐即止。

▼如何聰明吃:如果真的想吃,也儘量避免點一整份(10個),最好單點兩、三個淺嚐即止。

 

危險小吃4號:肉圓=1碗飯+1大匙油

肉圓無論是採油炸烹調或浸泡在油裡保溫,都會吸附很高的脂肪,吃一顆肉圓就等於喝下將近一匙油,趙強提醒,肉圓常用肥肉做內餡,飽和脂肪偏高,此
外,肉圓澱粉含量相當於一碗白飯,吃後正餐飯量可得減量。建議選擇南部口味的蒸肉圓減少油脂攝取,起鍋後也避免淋上過多醬料,以免太鹹。

▼如何聰明吃:選擇南部口味的蒸肉圓,可減少油脂攝取。起鍋後避免淋上過多醬料,以免太鹹。

危險小吃5號:蚵仔麵線=0.9碗飯+1大匙油

蚵仔麵線最大問題來自厚重勾芡,一碗就提供300~400卡熱量,澱粉含量約等於九分滿的白飯,雖然吃起來不油,脂肪量其實很高;配料中的蚵仔、大
腸或肉羹,都屬高脂肉類,許多店家甚至將配料再裹粉,以維持滑嫩口感,熱量更高。建議儘量選擇勾芡較不濃稠的店家,配料則選膽固醇較低的蚵仔,至於大腸、
肉羹能免則免。

▼如何聰明吃:儘量選擇勾芡較不濃稠的店家,配料則選膽固醇較低的蚵仔,至於大腸、肉羹能免則免。

危險小吃6號:大腸包小腸=0.8碗飯+2大匙油

大腸包小腸在夜市很受歡迎,常看到人手一根,吃得津津有味。不過,小小一條糯米腸,就有將近一碗飯的份量,且糯米較易影響血糖起伏,糖尿病患者更應
注意。油脂過量也使大腸包小腸更危險,香腸是高脂肉類,再以油煎烹調,飽和脂肪過高,最後淋上的重鹹醬料,也使鈉含量破表,對健康十分不利。

▼如何聰明吃:高油、高鹽、高熱量,如果真的想品嚐,最好是兩、三人分食一份,並減少最後的醬料,將危險降到最低。

危險小吃7號:滷肉飯=1.5碗飯+2大匙油

滷肉飯是全台最普及的小吃類型,由於各地配方不同,因此熱量、油脂都有差異。有些滷肉飯直接以肥肉肉碎做為醬汁,有些則澆淋肉燥,但趙強指出,肉燥雖然肉眼看不出肥肉,但油脂含量未必較少,「要香、要滑、要好吃,其實都很油!」

以糖尿病衛教學會彙整的《台灣小吃營養大解析》以新竹知名滷肉飯為例,吃一碗就攝取到648卡熱量,油脂提供熱量比例高達43%,尤其高飽和脂肪的油脂,導致體內壞的膽固醇增加,會提高慢性疾病罹患風險。

▼如何聰明吃:吳映蓉建議,滷肉飯可以偶爾吃,但應視為正餐,而非點心或消夜,以免吃進額外熱量,同時應搭配燙青菜,便可達到均衡飲食的目標。

危險小吃8號:油炸臭豆腐=2大匙油

臭豆腐富含植物乳酸菌,有健胃整腸功效,但傳統吃法常以油炸烹調,不但熱量倍增,一份臭豆腐就有高達500~600卡熱量,且油炸產生的自由基和致癌物質,更有害人體。

從營養層面來看,臭豆腐富含蛋白質,腎臟病患必須注意食用份量,而沾醬的含鹽量也很高,最好少用。

▼如何聰明吃:吃臭豆腐仍以蒸、煮為宜,就算麻辣臭豆腐也比油炸好,「建議不喝麻辣湯底,只吃臭豆腐就好,」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建議。如果逛夜市時真的想點炸臭豆腐,最好多人分食,既可滿足口腹之慾,又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

危險小吃9號:米糕=1.5碗飯+1.5大匙油

米糕、油飯、粽子由糯米製成,比一般蓬來、在來米飯的升糖指數高,對於血糖波動影響較大,且為求口感滑順香甜,製作時必須添加足夠的油脂,或淋上大量肉燥醬汁,不但飽和脂肪大增,也額外多了熱量。

▼如何聰明吃:解嘴饞可選份量較小的筒仔米糕,較不易吃進過多熱量。

危險小吃10號:蚵仔煎=0.9碗飯+1.5大匙油

在台灣小吃票選中經常拔得頭籌的蚵仔煎,熱量其實不低,雖然加了蚵仔、小白菜、蛋等配料,看似均衡,但事實上,一份蚵仔煎就有500卡熱量,佔了一餐建議熱量的一半以上。

最大問題在於油煎烹調時必須使用大量油脂,更且為了達到口感滑潤而加入的濃稠勾芡,尤其吸附油脂,不利健康。

▼如何聰明吃:點餐時請老闆多加點蔬菜、少放勾芡,盛盤時淋少一點甜醬汁和醬油,便可減少熱量。

【危險飲料】危險飲料:珍珠奶茶=1碗飯+2匙油

珍珠奶茶的主成分為糖和奶精,只提供熱量、卻不含其他營養素,奶精所含的反式脂肪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珍珠奶茶對人體健康百害而無一利。建議將奶精換成鮮奶補充鈣質外,同時要求「減糖」或「無糖」,有助於降低熱量。

▼如何聰明吃:將奶茶中的奶精換成鮮奶,可增加奶類攝取,補充鈣質,同時要求「減糖」或「無糖」,有助於降低熱量。

 五種健康小吃

健康小吃1號:米苔目湯

清湯類小吃,屬於低蛋白質的澱粉食物,油脂不多,熱量密度也不高,只要加點青菜和蛋白質食物就能達到飲食均衡,可當作正餐。

健康小吃2號:蔬菜類滷味

雖有鹽分稍高的問題,但有助營養均衡,記得避免選擇加工太多的食材,例如貢丸、魚板,滷味算是熱量較低、較健康的小吃。

健康小吃3號:豆花

豆花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建議搭配天然的花生、紅豆或綠豆等五穀雜糧配料,避免粉圓等精緻糖類配料,否則熱量就會增加,此外,無論湯底是黑糖水或花生仁湯,都應少喝,以免攝取太多糖分。

健康小吃4號:潤餅

含豐富配料,肉片、豆干丁、高麗菜、豆芽、蘿蔔乾、炒紅蘿蔔應有盡有,是均衡的優質小吃,如果不加甜花生粉和蛋酥等高油脂調味料的話,可減少約130卡熱量,若擔心鈉攝取量太高,可以請店家別放蘿蔔乾。

健康小吃5號:碗粿

食材單純,主要是澱粉和肉、香菇、蘿蔔乾等少許配料,熱量適中,不過須留意沾醬份量,最好不要整個淋在碗粿上,另用盤子盛裝,少量沾取提味就好。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網頁: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7430

衛生教育活動

為孩子打理早餐的八個原則

 為孩子打理早餐的八個原則

1.不論時間再趕,一定讓孩子吃了早餐再上學。

有吃早餐的學生功課會比不吃早餐的學生好,這一點被稱做「早餐效果」,而且腦部要能順利運作,就必須將能量,也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控制在一定的範圍
內,當葡萄糖供應適當的量給腦部時,能夠集中注意力,使頭腦靈活,心情穩定,《大腦元氣飲食》一書中指出。因此,讓孩子早上吃得豐盛,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
面對一天的生活及學習。

2.孩子的早餐應該吃多少,很難有標準答案,即使同年齡的孩子,食量也可能相差很大。一般國小低年級的兒童早餐大約攝取300~400卡,而高年級的孩子大約需要400~500卡,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徐於淑指出。

3.兒童早餐的內容至少包含三大類食物──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饅頭、稀飯)、蛋白質(如蛋、鮪魚肉、豆腐等)及奶類(如牛奶、優酪乳),如果能加上少量青菜(如生菜沙拉),會更完整均衡。

4.一般建議儘量讓孩子每天早上都能攝取奶類,如鮮奶、乳酪、優酪乳等,除了提供蛋白質之外,更重要的是避免鈣質攝取不足

5.早上不一定要讓孩子吃水果,尤其食量小的孩子,吃了水果可能吃不下其他食物。當然更不建議給孩子喝果汁,因為果汁的纖維少,維生素也會被破壞,營養價值遠不及新鮮水果。

6.儘量避開油炸、油煎、油炒及口味重的食物當早餐,如薯餅、蔥油餅、炒麵等。

7.經常變化早餐內容,做不同搭配,這樣孩子不容易覺得膩而拒吃早餐,也可以攝取各種食物,達到飲食均衡。

8.爸媽最好帶孩子一起買早餐,順便教他如何挑選搭配,而不要給錢打發。要是忙到只能塞錢給孩子讓他自理的話,起碼每星期要找個機會問一問他早餐都在哪裡買?吃了什麼?確保他每天早上有填飽了肚子去上課。

危險早餐V.S健康早餐

便利商店

便利商店裡可以當做早餐的食物看起來不少,例如包子、饅頭、飯糰、熱狗堡、優格、茶葉蛋等,而營養師最推薦哪種組合,哪些其實不適合常吃?

●危險組合:熱狗堡+含糖飲料

熱狗因為是加工肉品,熱量及油脂都不低,而且含鹽分也比較多,再加上小朋友常愛擠上番茄醬、酸黃瓜等醬料,又會吃進更多鈉和熱量。一份加了這些醬料
的熱狗堡,熱量達到500多卡,十分驚人。如果再喝一瓶含糖飲料,如奶茶或紅茶,熱量更可高達600~700卡,遠超過小朋友早餐的熱量需求。

●健康組合:三角飯糰+低脂鮮奶或優酪乳

三角飯糰一個大約200多卡,熱量及油脂含量相對比較低,而且包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若再配上低脂奶類,這樣的組合受到營養師好評,也適合小朋友的食量。此外,有時候也可以考慮買低脂優格,搭配一顆茶葉蛋,蛋白質有助於頭腦清楚、上課有精神。

連鎖早餐店

這裡最令人擔心的是飲料,如奶茶、紅茶、咖啡等都是營養價值低,而熱量、糖分、油脂高的食物。所以營養師建議,最好只在早餐店買三明治,另外到便利商店選擇低脂鮮奶或低糖優酪乳。

●危險組合:鐵板麵+奶茶

不只油膩,而且淋上很多醬汁,口味太重,讓孩子吃進大量鹽分,容易口渴而更想喝高糖分的飲料。如果孩子想吃,建議每個月1~2次為限。另外,漢堡也要少吃,因為漢堡肉裡的肥肉比例高,油脂偏多。

●健康組合:吐司夾蛋

在連鎖早餐店最好選擇三明治類,而吐司夾蛋會比夾火腿好(火腿是加工品,鹽分比較多而且有添加劑。)

如果是吐司夾鮪魚,要看店家是不是用油漬鮪魚,或者額外添加美乃滋調味,這樣油脂含量不少,也不宜常吃。

此外,記得請老闆少抹一點奶油或其他抹醬,減少吃進去的油脂。如果能夾幾片生菜或番茄較好。

另外,像早餐車賣的廣東粥也是不錯的選擇,但稀飯的水分較多,容易餓,所以建議再搭配喝一瓶鮮奶,或是吃一顆茶葉蛋,增加飽足感。

麵包店

通常夾餡麵包的熱量及糖分都比較高,一個就要300多卡,不過,像許多小朋友喜歡的波蘿麵包雖然沒有夾餡,讓人低估了它的熱量,其實一個中型的波蘿麵包也有300多卡,熱量不算低,並不適合常吃。

●危險組合:起酥麵包+調味乳

起酥麵包的熱量更高達400多卡,油脂佔熱量比例也超過50%,屬於高油脂食物,少吃為宜。另外,營養師建議父母訓練孩子習慣喝鮮奶,而不要放任他
們喝調味奶,因為根據營養分析,調味奶的成分裡奶類只佔一半,另一半幾乎全是糖水,徐於淑指出。而只要父母堅持不讓孩子喝調味奶,平時也不買回家,小孩很
快就會習慣只喝鮮奶。

●健康組合:全麥麵包三明治+低脂鮮奶

也可以選擇買全麥吐司回家,早上自己簡單加工,夾乳酪片或水煮蛋片,但儘量少抹植物奶油和果醬,以避免吃進反式脂肪及額外的糖分、色素。

中式豆漿店

一般營養師最不建議讓小孩常吃豆漿店的早餐,因為多數是高油、高熱量的食物,例如油條、燒餅、飯糰、肉包等。

●危險組合:燒餅油條+米漿

一個包了油條、肉鬆的飯糰,或是一套燒餅夾油條的熱量都超過500卡,如果再搭配豆漿或米漿,熱量遠遠超過孩子的需要。

而肉包的內餡裡肥肉比例不低,也算是油脂偏高的食物,不宜常吃。

而選少糖的豆漿或不加糖的清漿比喝米漿好,因為米漿的熱量和油脂都比豆漿高。

●健康組合:饅頭夾蛋+少糖豆漿

中式早餐裡最被營養師們推薦的是饅頭夾蛋,因為饅頭比起燒餅、包子來,沒有油多的問題,而且吃完有飽足感。如果想換口味,偶爾可選擇蘿蔔糕,但畢竟是油煎的食物,還是不宜常提供孩子當早餐。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網頁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678

衛生教育活動

認識病毒性腸胃炎

認識病毒性腸胃炎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option )

可以引起腸胃炎的致病原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為
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而杯狀病毒(Calicivirus)、星狀病毒(Astrovirus)以及腺病毒(Adenovirus)40和41型也可能致
病。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只要適時、適切的補充流質,病人多會自然康復少有後遺症發生。但對於嬰幼兒、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生理障礙的老人,一旦感染病毒性腸
胃炎,由於這些人缺乏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可能因體液流失而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等嚴重症狀。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1.諾羅病毒Norovirus
2.輪狀病毒Rotavirus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1.諾羅病毒:
(1)廣泛分佈全球,近期於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均有規模不等之疫情發生。
(2)
美國CDC評估每年約2300萬人次因感染諾羅病毒而造成腸胃炎,其中有50%是經由食物傳播。從1997至2000年之間,有232次聚集事件,57%
經由食物傳播、16%為人傳人、3%藉由被病毒污染的水傳播以及23%原因不明。最易發生的場所包括飯店(36%)、照護中心(23%)、學校(13%)
和輪船(10%)。
(3)諾羅病毒在台灣地區分佈情形:諾羅病毒好發於人口密集機構,如:長期養護機構等。
2.輪狀病毒國際分佈情形:
依據美國疾病管制局2003年全球統計,顯示已開發國家中小於五歲的小孩大多已經感染過輪狀病毒,我國之流行年齡層分佈亦同。

(四)傳染窩(Reservior)
1.諾羅病毒,人是唯一之帶病毒者。
2.輪狀病毒可以感染人之外,牛和靈長類動物也會感染,但為不同型別,動物身上之輪狀病毒並不會傳染人。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如經由與病人的密切接觸(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到或喝到汙染的食物或飲料。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s)
諾羅病毒一般為24至48小時。
輪狀病毒一般為24至72小時。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諾羅病毒一般在急性腹瀉停止之後48小時內依舊有傳染性。
輪狀病毒一般在急性發作期8天之內,還具有感染力。


三、預防保健

1.飯前和便後應洗手;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以及準備餐點之前也應洗手。
2.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
3.注意居家環境衛生。
4.新生兒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
5.目前市面上已有輪狀病毒疫苗,若家有幼兒可諮詢小兒科或家醫科醫師後考慮自費接種。


四、治療照護

(一)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的健康照顧:
1.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避免脫水及電解質不足。
2.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嬰兒、幼兒、兒童或老人,於同一房間遊戲或接觸,在沒有腹瀉、嘔吐之後,這種區隔應該持續至少2天。
3.病患不應為家人準備食物,在沒有症狀之後,還需要暫停2天後,才能幫家人準備食物。
4.建議在家休息,不要去托兒所、上學或上班。

(二)照顧者的注意事項:
1.照顧病毒性腸胃炎的患者之後,應該用肥皂和自來水徹底洗手,保護自己和其他健康的人。
2.清洗及消毒被嘔吐物、排泄物弄髒的床單、衣物和環境週遭,減少病毒的蔓延。
3.清洗嘔吐物或排泄物時:
(1)建議使用口罩。
(2)要戴手套,在脫下和丟掉手套後要洗手。
(3)使用隨用隨丟的紙巾或拭布來清理任何物體,並且把這些紙巾放在垃圾袋,密封后才放在垃圾桶。
(4)用熱水(>85℃)或漂白水清洗弄髒的環境,並且徹底抹乾。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www.cdc.gov.tw

衛生教育活動

2011「防疫攻手 健康讚略」防疫12招徵選活動–歡迎參加拿大獎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為宣導落實傳染病預防措施,

加強對"勤洗手"重要性的認知,

特辦理此項活動,提供獎品及圖書禮卷等總價值超過新台幣23萬!

歡迎踴躍參加拿大獎

徵選作品 : 攝影手記or創意海報 (需包含"勤洗手"的相關內容)

徵件時間 : 即日起自7/20止
 
詳細活動請參見活動網址 http://2011wash-hands.cts.com.tw
衛生教育活動

認識「小黑蚊」及其防治方法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st1:*{behavior:url(#ieooui) }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小黑蚊簡介及防治策略建議(資料來源:教育部)

一、   小黑蚊簡介

小黑蚊不是蚊子,而是屬於雙翅目蠓科的台灣鋏蠓,是一種體型微小的吸血昆蟲,俗稱「黑微仔」,早在1913年由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於台中縣發現並予以命名;它是一種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完成一個生活史約時20-30天。

小黑蚊成蟲體長約1.4mm,雌蟲嗜吸人血,吸血活動白天進行,以中午至下午時段為吸血高峰。雌蟲習性低飛,因此多叮人體小腿、手背、手肘等部位,叮咬後會產生奇癢、紅腫等症狀,嚴重者會產生過敏反應;吸飽血的雌蟲懷卵2-3天即可產卵,卵產於潮濕之土表。其幼蟲為陸生,主要取食藍綠藻與綠藻等藻類,這些藻類滋長於潮濕的土壤表面。

小黑蚊為滋擾性昆蟲,尤其在白天活動時易被叮咬,目前尚無傳播疾病的記載。由於小黑蚊之吸血特性,因此人的活動與行為也是決定台灣鋏蠓密度高低的重要因子;如在農莊、社區、村落、學校、廟口、公園、風景區、遊樂區等人多或人群聚集活動場所都是小黑蚊可能猖獗危害的地方。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休閒活動發達、農業生產方式及地區作物相改變等因素,加上隨著交通工具之移動,危害區域由以往的偏僻鄉鎮逐漸擴散至都會區,使得小黑蚊危害由局部地方性問題迅速蔓延成全國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更直接影響民眾生活品質及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

二、  
防治策略

在小黑蚊防治策略上,應與防治技術整合。有關防治策略可分為三類:

(一)  防治責任觀念調整

應將過去防治責任全盤由地方環保局負責的觀念,調整為區、里、鄰等地方行政力量與民眾共同配合防治工作,小黑蚊危害問題才可改善。

(二)  行政機關人力及事權配合

小黑蚊防治範圍涉及風景遊樂區、農地、學校、軍隊營區等,均分屬不同行政機關業管,目前已成立跨部會之小黑蚊防治推廣專案小組,將透過跨部會整合機制,明確劃分各機關權責及分工事項,以多元管道共同進行防治工作

(三)  綜合防治技術推廣

小黑蚊防治工作有三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包括「氣候」、「環境」以及「人群聚集」,前兩項因素是它的生長條件,第三項則是繁殖條件;而「氣候」是無法改變的,防治它就必須從「環境」及「人群聚集」著手。防治實務上不能僅依賴化學防治,必須採用綜合防治的概念與作法,將個人防護、環境管理、化學防治等各種技術與方法,依不同區域環境特性,設計有效的防治策略與做法,同時結合社區民眾與政府機關,長期並持續的執行,宣導「以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作為,才是未來防治工作應重視的方向。

1.  個人防護

由於小黑蚊蟲體小、習性低飛,通常以小腿、腳、手背、手肘為叮咬部位,而雌蟲產卵所需要的養分就是人血,多以人群活動、聚集的地方為主要發生地點,應做好個人的自身保護工作,避免提供血源,如此小黑蚊就無法獲得產卵之養分,亦可阻斷小黑蚊繁殖之危害。有關個人自身保護方法如下:

   1)衣著保護

最簡單有效的防護方法就是穿著長袖、長褲及鞋襪,兼顧舒適又能防止小黑蚊叮咬的效果

2)行為保護

小黑蚊的分佈有其侷限性,通常以樹蔭下、走廊、涼亭、騎樓等為主要吸血場所,若能在小黑蚊吸血時段避開這些場所,也可以達到不提供血源的防治目的。

3)忌避劑/防蚊液保護

由於市售的防蚊液產品繁多,應選擇針對小黑蚊有效的防蚊液,使用忌避、防蚊產品前也應詳讀產品說明,注意防蚊液有效驅避小黑蚊的時間,通常體溫或環境溫度高時,會縮短防蚊液的有效保護時間,適量噴灑或塗抹於易受小黑蚊叮咬部位,可發揮防止叮咬效果。

4)居家保護/辦公室保護

小黑蚊會進入室內吸血,尤其是位於一樓燈光明亮的教室、辦公室等,因此裝設大於55網目以上的紗網才可以有效杜絕小黑蚊進入,一般的紗網無法阻止小黑蚊通過。

2.  環境管理

小黑蚊幼蟲主要以藍綠藻、綠藻等藻類為食物,藻類的滋長需要潮濕的環境及適當的光線,環境中有藻類滋長的具體指標就是「青苔」。因此,避免青苔的滋生或是清除青苔,即可避免提供小黑蚊幼蟲生長的食物來源,亦可阻斷小黑蚊滋生棲息地及危害有關清除方法如下:

1)拆除不必要的棚架,清理雜物、枯枝落葉及修剪花木,保持通風狀態,可降低環境溼度,有效減少藻類的滋生。

2)可利用鋼刷或其他工具刮除石、磚、溝壁、邊坡滋長的青苔,刮除後利用防水漆、油漆等材料上漆、彩繪,或貼上彩色磁磚,以降低青苔生長時間。

3)在土壤表面可密植合適的覆被植物(如韓國草、蔓花生等植物),可阻擋光線並有效阻止青苔的滋生。

4)在花圃、花盆上的土壤表面,可鋪上適量的鵝卵石、碎石、沙石等以阻隔地表,亦可有效阻斷青苔的滋生。

5)另花圃、菜園等不易植草、鋪砂石等覆蓋管理的土壤表面,藉覆土之方式,將長有青苔或孳生幼蟲部分翻蓋到土壤裡面,直接破壞幼蟲棲地。

3.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為對付小黑蚊最迅速、有效的防治方法。施用時可分為幼蟲防治及成蟲防治兩方面,建議以3-4次施藥為一個防治期程,每次施藥的間隔約為1-2個星期,施藥時應該成蟲與幼蟲同時防治才會發揮最佳的防治效果。化學防治工作項目如下:

1)化學防治實施範圍

在進行化學防治之前應在危害地區進行密度普查工作(調查方法:以人體誘集法,1/1腿,20分鐘),藉以瞭解小黑蚊的危害範圍及程度(如下表),再依調查結果劃定施藥範圍,建議在小黑蚊發生範圍內及其外圍30公尺範圍進行防治。

 

 

    小黑蚊危害程度分類法:

數 量

危害程度

0

無危害

110

輕度

1150

中度

51100

嚴重

100隻以上

非常嚴重

2)選用殺蟲劑

應選擇合格之環境衛生用藥,以及對人類及家禽家畜毒性低、對環境污染小而有效之種類為主。目前在環保署登記有案的環境衛生用藥,對台灣鋏蠓的成蟲與幼蟲都具有良好的殺蟲效果,其主要成分包括合成除蟲菊類、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鹽類及昆蟲生長調節劑等,這些藥劑多登記為特殊環境衛生用藥,必須領有專業證照的環保人員或是病媒防治業者才能從事這項化學防治工作,目前仍無民眾自行施用化學防治之相關規範。

3)幼蟲防治

幼蟲無飛行能力,因此活動範圍侷限在地表,尤其是滋生青苔的地方,如灌木叢下方、花圃、邊坡、覆滿菁苔的水溝邊、棚架陰暗處、學校周邊的竹林及檳榔園等潮濕且長有藍綠藻與青苔之地。相較於成蟲,幼蟲容易防治,因此化學防治之重點應著重於幼蟲的防治。目前多施用有機磷類之藥劑如:陶斯松、撲滅松、亞特松及亞培松等,利用動力噴霧機使藥劑均勻噴灑於長有藍綠藻與青苔的地方,幼蟲碰觸或取食沾有藥劑的藻類後死亡,而達到防治效果。

4)成蟲防治

成蟲體型微小,易於躲藏,以熱霧機(thermofogger)進行空間噴霧才可發揮好的防治效果,因為熱霧機是將藥物分子煙霧化,可配合風向將藥劑均勻、充分的灑佈於整個空間,甚至於縫隙中。而一般的動力噴霧機雖然也可以噴灑出微小的霧化水懸藥劑,不過它仍為水顆粒,容易被落葉或其他物體阻擋而降低藥液接觸到蟲體的機會,降低殺蟲效果。

5)化學防治優缺點

優點:發揮迅速殺死小黑蚊的功效。

     
適合密度高時的防治。

缺點:經常施用會污染環境。

     
容易誘發小黑蚊產生抗藥性。

     
藥效易受天候影響,尤其是午後陣雨會沖掉藥劑。

4.  教育宣導系統建構與運作

小黑蚊是蠓科吸血昆蟲,並非一般的蚊子,因此許多民眾不瞭解小黑蚊,不知道如何防治小黑蚊,甚至錯認為要在水域環境防治小黑蚊,因此有必要推動全面性的小黑蚊防治推廣教育。推廣教育種子師資可由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統一培訓,宣導教育推廣體系則可借重既有之行政系統加以發揮,讓民眾對小黑蚊有確實的認知,對小黑蚊的防治之推動可達正面積極意義與功效。

 

三、  
小黑蚊叮咬之處置

         
(一)    
被叮咬之患部可以冰敷或用冷水沖洗,以降低癢感。

         
(二)    
避免搔抓患部,以免引起繼發的細菌性感染。

         
(三)    
若引發過敏反應,應立即就醫治療。

四、  
結語

目前防治小黑蚊尚無可以一勞永逸的防除技術,唯有加強對小黑蚊的認知,建立「以個人防護與環境管理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正確防治觀念,並持續性地進行,民眾方可不受小黑蚊之危害,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