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知]
100年6月開始適用之
全新的正體中文 WordPress 網誌 宜蘭部落格教育平台 網站
宜蘭縣立公館國民小學中輟復學輔導方案
前言
中輟生離校的原因不外乎個人、家庭、學校、同儕、社會因素,其中個人內在因素「缺乏學習動機」、「人格特質」是影響輟學的主因(低自我肯定、低自我概念),容易自暴自棄而輟學。
加之外在魔咒:「一顆老鼠屎,弄壞一鍋粥」,「找回一匹狼,帶走了幾隻羊」也是阻撓中輟生復學的一大阻力。
在課程和學習環境都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中輟學生復學更感覺到漫漫長路,回學校老師或同學是否對其另眼看待,沈重的課業終日坐立難安,最後只好再輟,也走的更遠。
找回中輟生之後,要如何適當安置他們?要提供什麼樣的教育與輔導措施,才能讓中輟生在校園中重新拾回對自我和社會的信心,增進復學輔導效果,以預防其再度中輟。
一、中輟生首先必須排除離校原因及中輟復學後所面臨的問題與心理需求:
(一) 面臨的問題:
1.功課問題(課業落後);
2.常規問題(服裝儀容、作息、班級常規、校規);
3.自我接納問題;
4.師生關係問題;
5.同儕問題;
(二)心理需求
1.個人方面:
(1)維持自尊、希望獲得老師的尊重和公平對待。
(2)被愛不被管--希望獲得關愛,但不要被約束太多。
2.學校方面:
(1)對服裝儀容能放寬。
(2)對升學與就業能有一線希望。
(3)希望綜合表現成績能及格順利拿到畢業證書。
3.家庭方面:
(1)希望生活作息正常。
(2)期待有安定的生活。
二、行動策略;尋找亮點與優勢
1. 學習需求評估:
了解中輟生學習需求,根據個案程度設計適宜課程。多數中輟生因長期曠課,學業程度嚴重落後,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為提升中輟生學習能力實施多元補救教學是有其迫切性與需要性。
2. 增加學習動機:
對於長期學業落後,失去學習興趣的中輟生,課程設計必須以實用性及活潑性、趣味性為主,以 引發學習興趣與動機。中輟生大部分在智力上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學習上缺乏興趣與成就,日復一日,程度越來越差。故增加學生學習動機,為多元補救教學首要任務。
3. 技能教育取向:
中輟學生多數對學科興趣較低,未來進路大多以技職教育或就業為主,對於學習一技之長,比升學的需求更大。因此在補救教學,一方面提昇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培養職業技能及探索生涯方向為重點。
三、多元補救課程方案
1.基本技能或學科課程
目標:以個案能力為基礎,提昇學習能力
內容:以讀、寫、算、聽、說
(國文、簡單數學、藝術、體能為主)
目的:讓個案在輔導中獲得成功的機會
方法:以密集(約5~10天)、循序漸進,並隨時因應學生的進度而調整,以滿足個案需求。
2.技能課程
目標:提供多元彈性技能課程以符合個案需求,降低學科壓力
內容:生涯探索、就業技巧、電腦應用
目的:激發學習動機,為就業做好準備
方法:(1)依個案能力興趣,規劃課程內容
(2)實作與媒體教學並重
3.生活技巧
目標:幫助個案習得社會技能,培養對人群的關懷和責任感
內容:人際溝通、衝突解決、情緒管理、法治教育、問題解決等重要生活能力
方法:以討論、角色扮演、合作學習等方式
4.情意教育
目標:協助個案發展自我和他人的了解
內容:公民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性別教育、價值澄清
方法:公開發表、學習做決定、解決問題的技巧,以討論、實作、演示、報告、實踐、影片觀賞等學習方式。
5.體能活動
目標:提振個案活力與士氣
內容:各項體能活動,包含球類運動、慢跑……等
方法:採個別或團體活動方式進行。
6.諮商輔導
目標:協助個案自我成長、自我肯定、自我實現以有效改變偏差行為
方法:個別、團體諮商、親職諮商。
四、實施成效
1.5~10天的個別輔導期,建立良好互動關係,行為表現、作息習慣明顯改變。
2.協助解決返校所面臨問題與需求。出席率增加,再輟現象減少,穩定性提高。
3.以個案能力需求為指標,尋找個案的亮點與優勢,提供成功的機會,增進復原力。
4.以退休教師擔任輔導志工,充分展現教育愛及助人特質。
5.教務、學務、諮商中心充分配合,化解復學阻力,提供中輟生再學習機會。
6.透過中輟生復學輔導期,教師普遍能接受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受教權。
7.聘請專業醫師及社工師擔任專業督導,提升輔導績效。
五、問題與建議
(一) 問題
1.中輟生大多非主動性復學,加之家長參與度低,輔導過程倍極辛苦。
2.破碎家庭的中輟生居無定所,監護人去向不明,放學後乏人照顧,輔導效果大打折扣。
3.安排輔導方案後,中輟生時來時輟,計畫難執行。
4.輔導期間,成績評量及認定受質疑。
(二) 建議
1.落實有效教學及輔導學生之責,對低成就學生能給予補救教學。
2.落實輔導網絡系統,對家庭失功能青少年能由社福單位或寄養家庭收養照顧。
3.對學習低成就學生如家長同意者,准予申請參加職業訓練以習得一技之長。
4.對中輟生復學班級安置及成績認定能從寬處理。
5.結合教育、警政、社政、民間團體資源辦理青少年活動,導正青少年主流文化。
六、結語
在李家同教授一篇「不能讓窮還子落入永遠的貧窮」文章中提到:「這些窮困孩子的唯一希望來自教育,如果他們在孩童時代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以後就一定沒有競爭力,他們的父母已是弱勢團體,他們將來就會繼續成為弱勢團體,這就是所謂永久貧窮的族群」。因此我們要致力把每一個學生找回來,才能將每一個學生帶起來,唯有透過教育養成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及習慣,孩子才能有可發展的未來,我們的未來也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