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痕山林運動

『無痕山林運動』源於美國無痕旅遊之概念(Leave No Trace),主要肇因於1960年代、美國大眾旅遊對環境產生的嚴重衝擊。當時眾多的研究顯示,呈倍數成長之登山、健行、露營等活動的遊憩使用率,逐漸造成遊憩據點地表植物的損害和消失,甚至導致土壤被侵蝕,樹木的成長受影響,動物的生態及棲息地被迫改變、縮小和遷移,及深具歷史價值的人文史蹟遭受浩劫等現象。

因此自1980年代起,美國各級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環境教育學者、保育團體、戶外用品的製造商與銷售商、登山健行團體及社會大眾共同發起此項全國性教育推廣運動。這些公私部門、產官學界組成的合作團體,提出無痕旅遊的行動概念,全面推動「負責任的品質旅遊」。教導大眾對待環境的正確觀念與技巧,協助將遊憩活動對自然的衝擊降到最低

2006年在林務局舉辦的全國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中,此相關議題受到公私部門廣泛的討論與迴響,並透過網路票選將此活動定名為『無痕山林運動』,而同年發表之『無痕山林宣言』。

然而台灣的『無痕山林運動』雖有許多登山及保育等環境關懷人士的推廣,仍有許多民眾不瞭解這些觀念、或不知如何具體執行,因此希望能夠藉由共同的參與及努力,發展出台灣環境關懷運動,讓山林的愛好者在親炙土地的同時,亦能不對山林環境造成衝擊。

七大準則與行動概念
無痕山林運動』主要在提醒我們應對所處的山林環境善盡應有的關懷與責任以儘可能減少衝擊的活動方式與行為,達成親近山林的體驗。
這些減少環境衝擊的方法,初步歸納出七大準則,適當地運用這些山林中的活動準則,可以能讓喜歡戶外的民眾,在享受自然生態之美的同時,亦能減少因活動所對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及其他使用者所造成的衝擊。


以上資訊您可以在  台灣森林悠遊網:http://trail.forest.gov.tw/LNT/LNT_index.aspx找到更詳細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