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國小雙連埤生態教室簡介

大湖國小雙連埤生態教室簡介

民國39年設立員山國校大湖分班

 民國468月大湖國校獨立設校

 民國4611月成立大湖國校雙連分班

 民國74年不再招生

 民國828月廢校

 民國86年設置生態教育解說中心

 民國883月設立宜蘭縣雙連埤生態教室

 民國913月由荒野協會承租

 民國924月由大湖國小代管至今

 民國9971由縣府招開評選會議後承租給荒野協會

 

雙連埤 Shuanglian Pond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湖西村,海拔約500公尺,雙連埤取其字意即表示兩個相連之湖泊,此區為一天然之山谷地形,主要交通幹線為台9甲公路,往東經圳頭達宜蘭約13.6公里,往西步行3小時可達福山植物園,再步行6小時可達烏來。

      根據調查是在五千多年前源於阿玉山的雙連埤溪,經歷潮濕現象之後,而形成斷頭河,堰塞成湖,是台灣低海拔楠儲林帶的淺湖代表性濕地。雙連埤被譽為「國寶級濕地」,湖中動植物生態豐富,因為雙連埤的水生植物涵蓋全台三分之一的品種,所以此處是水生植物豐富的湖泊,另外湖中常見到雁鴨、綠頭鴨及白鵝自在消遙的悠游,以及豐富的水棲昆蟲、兩棲類及魚類品種,並再此發現以快絕跡近七十年的青將魚最為著名。。

      雙連埤是高山臺地的天然湖泊,湖面附近平坦,四周環以群山,形成生態體系獨立之谷地,湖水面積不定,依雨量大小決定其水位。本區植物、動物等自然資源豐富,人文產業景觀亦具特色,配合附近開發的「福山植物園」,有生態環境教育之發展潛力。

      雙連埤的湖水是地下湧出清泉和山中溪流匯集而成,因未受污染,所以魚類眾多,雙連埤取其字意即表示兩個相連之湖泊,又稱為『姊妹湖』,較大的姊湖,長約500公尺,寬約300公尺;較小的妹湖,長約200公尺,寬約100公尺,因長期淤積,逐漸變成沼地。湖泊中間有兩座浮島,上面長滿許多水生植物,就水域中漂移,成為特殊的佳景,而過冬候鳥也多以此為棲息處所。雙連埤是個人煙罕至的寧靜山落,恬靜的莊稼生活是這裡的最佳寫照,因此處是往福山植物園的必經之地,故近來也有一些民宿餐廳設立於此,為往來的過客提供美味的山野菜蔬。

      由雙連埤萬善堂的建立與出土的精緻史前文物「石斧」。可證實約兩、三千年前,就有一群雙連埤史前人類在雙連埤過著原住民生活。噶瑪蘭自清領時期,噶瑪蘭人將宜蘭土地讓給武裝開發蘭陽,彰、泉、粵人,雙連埤還是原住民的重要獵場的生活範圍,清政府只在山下設隘,以防原住民出草趕人。日治時期,中村一角軍佐從哈盆來到雙連埤為了山林利益向日本政府承租雙連埤96.99公頃土地,召聚桃、竹、苗客家族群進駐開發山林,配發給墾戶居民毛瑟槍,崙埤部落原住民將入侵雙連埤濫墾山林的中村一角出草示眾,但是最後還是把雙連埤讓給武裝的客家弟兄。被召墾的客家族群,早年以於陸域經濟生產思維經營雙連埤濕地,使濕地逐漸成為旱作地,目前只剩上埤有17.45公頃左右水域濕地。

      80年代,由於宜蘭水資源需求,雙連埤溪、粗坑溪被利用為宜蘭市與20萬溪北人口的市民主要飲用水水源。雙連埤變成宜蘭市民水源頭之一。民國91年起,生態保育觀念抬頭,許多產、官、學界的機關團體努力為雙連埤生態區請命,在民國94117日公告17.16公頃的水域為「雙連埤野生動物保護區」,並完成法定徵收程序,收回宜蘭縣政府管理。

 

clip_image001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7

 

雙連埤生態 

      雙連埤浮島濕地中具有繁多的物種,其水生植物更居台灣溼地之冠,埤中及湖邊的草澤中,共有80202種植物,包括水社柳、田蔥、野菱、絲葉貍藻、石龍尾、蒪菜等稀有種。而埤中69種的魚類中,還包含有在台絕跡近七十年的青魚,湖上由一種沈水植物累積而成一個足球場大小的「草毯」,草毯上草木盤根及腐植土厚達三台尺,這是國內除了日月潭外,難得一見的自然景觀。   草毯所構成的浮島面積約四公頃,颱風季節便會隨風於湖面漂移,每次的遊走總會為水域裡的植物洗牌一次,重新為它們分配領域,是難得而有趣生態奇觀。整座浮島棲地及湖域環境更孕育出魚蝦、蜻蛉、蛙類、龜、爬蟲、水生昆蟲等,因此更吸引多種的候鳥、留鳥的青睞,紛紛駐足。

       浮島基地是以李氏禾為主的禾本科浮動草毯,形成強韌地基,厚約2公尺,水面上1公尺,水下1公尺,整座浮島棲地及湖域環境構成魚蝦、蜻蛉、蛙類、龜、爬蟲、水生昆蟲等優良棲息場域,因此吸引多種的候鳥、留鳥的駐足。每年10月北方的水鳥從西伯利亞、日本、韓國、中國,帶來水草種源,在雙連埤過完年後,又繼續南飛到東南亞、馬來西亞,34月北返時,又把南方水草種源寄養在雙連埤。經大自然五千年的孕育造化、演替,一點一滴造就了的雙連埤的浮島濕地特殊生態。

      雙連埤浮島面積約四公頃,颱風季節,會自由遊走,每次的遊走總會為水域裡的植物洗牌一次,重新為它們分配領域,是難得而有趣生態奇觀。浮島的組成分子大約可分為5大類型:浮島基地是以李氏禾為主的禾本科浮動草毯,形成強韌地基,厚約2公尺,水面上1公尺,水下1公尺。馬來刺子莞為主的莎草科挺水植物挺立其上,以腎蕨為主的蕨類植物,另有大族群的小葉海金莎,宜蘭人稱「珍東毛仔」,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宜蘭、雙連埤的分株假子箕蕨、日月潭藺、華克拉莎、馬來刺子莞、毛蕨族群,其在雙連埤浮島生長環境已特有化,他處不易茁生。
       
最奇特的是大頭茶喬木,原本喜歡乾爽通風的山稜線環境的大頭茶,翅果隨風飛入浮島草毯基地,入境隨俗,適應水耕環境,根系演化成橫向交錯盤狀生長,使浮島基地更堅固紮實;大頭茶森林的形成讓山鳥有棲地環境後,其他陸域樹種如紫金牛、江某等也隨山鳥排糞進駐,浮島森林高度已發展到有五公尺,蘭科植物-拎壁龍類型等附生植物也補充森林的空隙,使浮島有更多元性的生命, 達到浮島老熟林結構。

      每年10月北方的水鳥從西伯利亞、日本、韓國、中國,帶來水草種源,在雙連埤過完年後,又繼續南飛到東南亞、馬來西亞,34月北返時,又把南方水草種源寄養在雙連埤。雙連埤高度、緯度剛好是北方草種的南限,南方草種的北限,且湖域夠大,深度約12公尺的淺湖濕地環境,配合間歇性的上、下水位,使水生植物的五種類型均適存,加上氣溫適中,冬季不結霜,不會凍死弱勢水生植物群,夏季又多雲霧,不使強勢水生植物族群大繁衍,經大自然五千年的孕育造化、演替,一點一滴造就了的雙連埤的浮島濕地特殊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