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本位課程–臺灣原住民與動物的故事

臺灣原住民與動物的故事  紅嘴黑鵯
        今天臺灣原住民與動物的故事要介紹的是一種在山林田野間常見的鳥類-紅嘴黑鵯,看到牠的名字大概可以猜到牠外型上的特徵,全身為黑色,但有著鮮豔紅色的喙,描述牠還有火紅色的雙腳,和凌亂耍酷的龐克頭。牠的叫聲吵雜而響亮,變化多端,除了嬉鬧似的「小氣鬼、小氣鬼」,飛行時有時也會發出「嘰喳、嘰喳、嘰喳」叫聲之外;還有細膩逗趣的貓叫聲-「喵~、喵~」。平時是三三兩兩,小群活動,到了秋、冬的季節時,數十隻以上的群聚在一起,牠們喧鬧的叫聲,更是容易引人注目。
  紅嘴黑鵯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鳥類,分佈於中、低海拔的山區;活動的區域多半在森林中或山坡地附近,尤其喜歡停棲在高大的喬木或是枯樹頂層。每年到繁殖季時,有些還會遷移到低海拔山區或是平地,在樹上築巢哺育下一代。
  紅嘴黑鵯和臺灣原住民有些什麼樣的故事呢?由於牠們活動的區域在山區,加上火紅的嘴和雙腳,因此與他有關的神話故事也發生在生活與山林密切的布農族和泰雅族之中,也都跟「火」的故事有關。布農族是把紅嘴黑鵯視為「取火」的英雄,而泰雅族族把牠視為「滅火」的英雄。讓我們來看看吧!
  布農族版本的故事是這樣的:很久很久以前,大地有洪水降臨,這時布農族人便搬往山上居住,他們由平地逃到最高的山上-玉山,過了一段時間住在山頂的布農人並不知道山下的實際情形,但又不知道該派誰去瞧一瞧?有一隻癩蛤蟆(一說是青蛙,後來被烤成了癩蝦蟆)自願要替族人去取火種。癩蛤蟆游到了對面高山的山頭上去,取了火種,準備要游泳回來。牠將火種含在嘴巴裡,但一跳到水裡,火種被水澆滅了,只剩下黑炭,無法證明山下已有人類生活著。族人想了想,覺得也許可以請有翅膀的鳥兒來幫忙,於是他們請了烏鴉來幫忙,烏鴉飛下山去看看情形,可是當烏鴉飛到山下看到很多因洪水而死亡的屍體,便留在那兒吃了起來,結果忘記了布農族人的請託,布農族人一直等不到烏鴉回來報訊。於是就拜託紅嘴黑鵯,牠自願要替族人去探查山下的情形,一看洪水已經退去,為了要證明已經有人居住,紅嘴黑鵯取了火種含在嘴裡飛回來。牠一路上忍耐著火種的高熱,不敢鬆口,但是實在太熱了,後來又換成用腳抓著火種,就這樣一路由嘴、腳輪替著抓著,終於將火種順利帶回到山頂布農族人的居住地。但是也因為一路的高熱,紅嘴黑鵯的身上已被烤成焦黑色,牠的嘴和腳也因此燒得紅通通了!成為今天黑身體、紅嘴、紅腳的模樣。而布農族人從此感念紅嘴黑鵯和癩蝦蟆,不能輕易地冒犯或傷害牠們!
  而泰雅族流傳的紅嘴黑鵯故事卻是相反的「滅火」故事,故事也是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發生了森林大火,山神緊急召集森林中的飛禽走獸來進行滅火的行動,但是大部分的動物天生怕火,紛紛走避。這時只有一群紅嘴黑鵯奮不顧身的進行滅火的行動,不斷的用嘴喙與腳把著火的樹枝折斷帶走,逐漸的將火勢撲滅,最後成功的捍衛了森林家園的安全,但也因此牠的嘴與腳都被燒成了紅色,身上的羽毛也燒成一片焦黑。這故事同樣地也解釋了紅嘴黑鵯羽色烏黑、紅嘴、紅腳模樣的由來。
  紅嘴黑鵯平時以花蜜、果實和昆蟲為主食,所以在有果樹的地方就很容易發現牠們的蹤跡,特別是在果園中。以自己家裡為例,種植的木瓜我們並不會全數摘來食用,常常會留給牠們和其他鳥類一同享用。每回在野外見到牠們的時候,雖然是怪模怪樣,叫聲嘈雜又聒噪,羽色烏黑並不鮮豔討喜,但一想到與牠們相關有趣的原住民神話傳說,每每令人會心一笑。

660403

班級聯絡簿是要給本班的家長及小朋友看的。 如果要看較精彩的內容,請點選班級點滴或是班級百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