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4-7學校環境特色1

辦理單位:宜蘭縣立東澳國民小學

活動名稱:苧麻線製作流程與染色

活動日期:109年9月8日、22日、10月6日

參加對象:六年忠班師生11人

環境教育內容概要說明:

第三次割麻才會拿來使用,因為第一、二次的麻還不夠堅韌。

學校在九月初是第二次割麻,下一次割麻就可以拿來使用了。

割麻、刮麻要一起做,因為根莖割過以後會氧化。

刮麻:4株為1單位,2單位【打結】為1束,20束為一捆

苧麻刮過變成紗,紗經過雨淋會更好,若沒有下雨則用水浸泡一晚,用大的臉盆比較不會擠壓、容易都浸泡到。

工序:捻紗→捲紗→工字型,繞線,8字型→漂白(煮線,紗有雜質。用木頭燒完的灰燼煮線,煮好的要沖要曬兩週)→染色→曬線(漂白、染色都需要洗線、曬線)

師生Q & A

學生問:薯榔常見嗎?

老師:比較不常見,請郭老師找看看東澳是否有,可以帶你們去看看。

積麻:堆積,小單位∼大單位。

捻線有的地方又稱作積麻,2條麻捻成1條。

經過曬麻的線為 nuka;積麻就是把 nuka 變為 bkey

學生問:割麻的技巧有哪些?要注意什麼?

師∼割麻:

1.莖幹部分要紅棕色,不宜過長。

2.鐮刀離地面3公分以上,手能順手割。

3.注意安全,鐮刀右手拿刀,往左斜方割,他人不要站在到的前面,最好是站在割麻者的後面。

4.刮麻後的麻線4株為1單位,2單位【打結】為1束(8株),20束為一捆(160株),長度差不多會比較好捻線。

一次割四根麻∼刮麻,再去拿四根再刮成一束,為什麼不一次割好?怕會氧化。

學生問:種麻時為什麼要斜斜的種入土裡,為什麼頭要出來?

師:斜斜的承受養分∼水、肥料面積廣,頭朝上,鬚鬚多的朝下;也方便田間管理,如果不露出頭會不知道要往哪裡澆水,苧麻很喜歡水。

學生問:染色要用什麼東西染?

師:我們不說化學染,來說植物染。草木染、藍染,在東澳在地不選擇藍染,選擇福木染是因為南澳有。黃色∼福木,紅棕色∼薯榔,紅色∼茜草,黑色∼老人家說把麻線放泥土裡面一兩個月再拿出洗洗就變成黑色了。

學生問:為什麼刮麻是用竹子?

這是文化的傳承,老人家也是用竹子製作刮麻器。別的族群用刀子刮麻,其實更厲害、更不容易。刮麻器比刀子安全,一次過去,不能來來回回,因為線會打結。

影片欣賞與提問討論:

漂白不是弄白,而是去除麻線的雜質。灰燼很髒要怎麼去除雜質,用篩網過濾;只要灰燼摸起來黏黏的,不要硬硬的。

煮線時要用布再用蓋子,為了要定色。

煮線時,每15分去調整一下線的位置,盡量都能染上色。

洗線不用擰乾,沖洗一下甩掉灰燼,再用石頭搓搓,再去大臉盆沖一沖。

在河邊取水時要注意,不要連石子、雜質都進去大盆子裡了。

煮線∼洗線∼曬線影片欣賞。

為什麼要上下都穿長竹子曬線?

方便捲線、捲球變成圓圓的之後整經用。如果不順,表示整經錯了,曬線時要仔細整理線。

染色,切碎薯榔的根莖,用杵臼搗出汁液,還沒有煮以前用麻線泡一個晚上稱作冷染。

工字形紡線,這是編織老師最拿手的,線頭要綁在中間的洞。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

割麻、刮麻要一起做因為根莖割過以後會氧化

學生刮麻器實際操作刮麻發現非常的困難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8

學生專心的欣賞曬線(苧麻線)影片

工字形紡線~編織老師最拿手的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2

學生對於影片及老師說明有疑問則提問

學生專注聆聽老師的說明與筆記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6

學生筆記

學生筆記

clip_image018

clip_image020

學生筆記

學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