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黃金PartII_魚鱗變黃金[轉載]

魚鱗變黃金 台灣鯛達人 王益豐      文 / 魏玉琪(漁業廣播電台)

  看似一無是處的魚鱗,竟變身高級保養品、保健食品成分,王益豐及漁業界先進們努力研發為傳統養殖帶來新契機,引領養殖漁業邁向精緻化。

成立合作社共同運銷 增加漁民收益

  口湖鄉是雲林縣最南沿海的小鄉村,早年養殖台灣鯛的風氣興盛,所飼養的台灣鯛不但體型碩大、且肉質細嫩,相當受到市場的歡迎,美中不足的是只能仰賴盤商收購。為達成生產與行銷一致化的目標,當地養殖業者有了成立合作社的構想,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因此應運而生。總經理王益豐表示,該社是在民國 85年由口湖地區 45 家台灣鯛養殖業者聯盟而成,希望透過共同運銷的方式,將所生產的台灣鯛直接送到魚市場,賺取合理的利潤,免除中間商的剝削。目前社員已達 200 多位,養殖面積超過 2,300 公頃,約佔全島 1/4 的台灣鯛養殖戶。民國 89 年社員大會通過設置漁產加工廠,以求達到生產、加工、行銷結合,加強產銷機能,為進軍國際市場做準備。

取得國際認證 品質升級 進軍全世界

  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是雲林縣唯一以台灣鯛為主的加工廠,王益豐看好都會區外食人口增加,火鍋店、日本料理店爭相成立,冷凍生鮮魚片勢必成為搶手貨的商機,極力促成合作社取得食品安全認證,更率先引進急速冷凍設備,所有魚片全程採低溫處理,再以零下 120 度液態氮氣急凍保存。王益豐不諱言,國際食品安全認證的規定十分嚴苛,合作社配合政府及相關單位接受正規衛生安全管理課程,輔導社員、教育他們新觀念、新趨勢,不再只求魚體大,更要落實魚塭自主管理,包括魚苗放養數量、飼料投放地點、藥劑使用時間完全透明化,所有流程全部詳加記錄,嚴格實施漁產品安全管理 制度,強化漁產品從業人員之衛生安全水準。

  民國 91 年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生產的冷凍生鮮魚片,陸續取得農委會漁業署「精緻漁產品」海宴證書, 94 年並通過 CAS 驗證,以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際漁產品 HACCP 認證。現在合作社每天處理的台灣鯛,從原先的 5,000 台斤穩定成長到 30,000 台斤。肉質色澤鮮紅、口感具彈性的冷凍魚片、速食調理包,逐漸在國內市場建立口碑,成為五星級飯店的指定水產品,外銷市場更由原先的日本、美國擴及到韓 國、歐盟,更吸引索羅門、宏都拉斯等邦交國的總統,甚至是以色列、墨西哥等非邦交國業者前來取經。

結合生技 產學合作 開發新產品

  儘管冷凍魚片、速食調理包內外銷穩定成長,王益豐卻不覺滿足,他注意到魚肉切取後所留下來的皮、鱗、骨頭等,這些每個月多達 100 多噸的下腳料只能烘乾等待碾製成低廉的飼料,實在是太可惜了,直覺這些剩餘的部位應該有更好的用途才是,王益豐運用大學食品科技系所學,積極尋求學術界的協助。因緣際會在成大科技研究所所長促成之下,與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技術合作歷經 3年嘗試終於成功研發魚鱗膠原蛋白每年利用 200 公噸的魚鱗萃取精華製成化妝保養品及保健食品,讓一尾台灣鯛的加工利用率達到 95 ﹪,這項技術的研發,不僅令人刮目相看,王益豐也因此成為國內外銷魚鱗膠原蛋白的第一人。現在,王益豐還有一項秘密武器,就是從魚眼的水晶體抽取玻尿酸,將來研發成功,產值將是魚鱗膠原蛋白的幾 10 倍。王益豐說:「唯有求新求變才能走在潮流前端,提升產業競爭力。」

用心耕耘 堅持理想 開創新天地

  70 年次的王益豐出生在養魚世家,是第三代的接班人。他的祖父單純養魚、外銷,父親手裡開始發展魚貨加工,自己則是透過新的養殖技術改變台灣鯛原本的土味及腥味提升產品質感。更運用食品科技的專長與成大產學合作,萃取台灣鯛魚鱗膠原蛋白製成保養品與保健食品成功外銷日本創造 1 年超過新台幣 2 億以上的產值讓魚鱗變黃金為傳統養殖漁業帶來新契機獲頒農業界最高殊榮 2009 年「十大神農獎」,是本屆最年輕的得主。

  回首來時路,王益豐鼓勵年輕人回故鄉耕耘,努力加上創新一定有機會出頭天,因為漁業正在改變與轉變,只要一步一腳印劍及履及、凡事用心,即便是傳統產業,也能開創出豐碩的成果 ( 原刊載:漁業推廣第 274 98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