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4-5-2製作發行環境教育微電影-校內劉文正老師製作魚之牲

魚之牲

劉生根阿公於民國22年出生於北方澳,13歲開始捕魚,42歲因為北方澳被規劃為軍港,舉家搬遷到南方澳定居。63歲捕魚退休,總共捕了50年的魚。當年阿公71歲,他每天4、5點就起床開始畫畫,每天可以畫出4、5張,就像把50年來存在他腦子裡的捕魚照片,每天不斷印出來一樣,產量非常驚人。阿公在告別50年的討海生涯後,在繪畫世界裡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個春天。 在他每一幅深具童趣、栩栩如生的畫作中,各種魚類躍然紙上,線條粗獷中帶有細膩,成為南方澳漁村最具代表性的鄉土畫作。阿公用他畫的討海圖,講述他討海半世紀的故事給他的孫子聽,孫子深深有感為了傳承阿公的討海生命故事,帶了他的學生來到阿公家看阿公的討海圖畫,聽阿公的討海故事,看阿公示範如何畫鬼頭刀,看阿公的得意的笑著,孫子內心激動了起來,眼角泛著淚光。 孫子在阿公過世後,為了重現阿公的討海回憶。帶著兩位兒女進行宜蘭的漁港巡禮,探討「魚之牲與人之生」的緣與源。藉由他和孩子的鏡頭,來記錄這趟宜蘭的漁村小旅行。拍攝地點橫跨宜蘭的南方澳漁港、東澳粉鳥林漁港、南澳朝陽漁港、蘭陽溪口、烏石漁港、梗枋漁港、大溪漁港、南方澳內埤海灘、南方澳豆腐岬、北方澳進安宮 。 從鏡頭中可以看到討海人每天辛苦的出海打拚賺食,不怕那大風大浪討海養家,而漁市場購賣魚獲的人潮絡繹不決,如果以人的角度來看,豐收的漁獲是人類美味的海鮮。但是如果以魚的角度來看,豐收的漁獲是魚類浩劫的開始。台灣部分漁民使用底拖網、流刺網、圍網等方式捕魚,看到很多來不及長大的小魚。因為過度捕撈造成魚變少了,不僅漁民越來越難討生活,市場上的漁價也跟著水漲船高。更嚴重的是,海洋生物的消失,將讓海洋生態失去平衡。 大海這位偉大的母親犧牲魚兒,讓討海人靠著捕撈海中生物維生,也受到這位母親的照顧。這正是「魚之牲與人之生」的意涵。但在人類貪得無厭不知節制的以商業化捕撈的方式,掠奪海的一切,人與海的源與緣將走到盡頭。落實海洋生態保育可以減緩海洋生物資源惡化,關鍵在於減少漁業捕撈,劃設海洋保護區,落實禁漁期管制。 我想最重要的是教育下一代養成「海洋生態保育」的素養。所以帶著小朋友回到故鄉南方澳來淨灘愛護我們的海洋。希望從海的鏡頭看到魚之生,不想從海的盡頭看到魚之牲,與魚兒一起快樂地悠遊於大海。而南方澳人也開始省思要保護鯖魚而舉辦鯖魚祭,由當地壯丁扛著巨大的鯖魚模型繞行南方澳祈求好運。 最後,阿公在兒子與孫子陪伴下回到北方澳懷舊,看到那北方澳人的精神寄託-北方澳進安宮,阿公內心無限感概。但這一切已成孫子的美好卻又動容的記憶,生根阿公的一生是那麼的精采與豐富,留給子孫無限的思念。

107-4-5-1製作發行環境教育微電影-校內劉文正老師製作記錄宜蘭~我的綠活小旅行 宜蘭富饒的雨鄉

記錄宜蘭~我的綠活小旅行 宜蘭富饒的雨鄉

雪山隧道為蘭陽平原帶來人潮,但卻也造成宜蘭的淨土正急速的被各類房舍與遊憩設施所吞噬,身為宜蘭人看到農舍氾濫

對宜蘭土地的傷害,我們要教育下一代重視農地的重要與宜蘭生活的價值,從「心」出發,重建土地的價值。

作者在影片錄製過程中,記錄宜蘭三星大隱與冬山柯林農田的變化,配合任教社會課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懷土地,探討宜蘭農業現在的困境與未來的發展。作者希望透過影像紀錄,讓更多人看見宜蘭

的地景變遷,重新審視出這片土地的價值。

作者希望藉由引導學生親近土地的歷程中,讓稻田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分離的記憶,蘭陽平原百年來與宜蘭子弟共同成長,

宜蘭農田的地景與變化,孕育出宜蘭人樂天知命、樸實真誠的宜蘭價值,是宜蘭人世代傳承的珍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