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學年度環境教育&節能減碳專刊

環境教育及節能減碳專刊100-03

水梯田復耕 蜻蜓小魚回來了!

  田螺、蜻蜓、豆娘、黃腹細蟌、青鱂魚,隨著耕作節奏,在水田裡繁殖、生長。其實農田除糧食生產外,更是擁有豐富生態的濕地環境。但隨著休耕地擴大,水田生態出現危機,林務局今年在新北市貢寮嘗試以「生態補貼」復耕,學者呼籲農委會檢討休耕政策,擴大環境生態補貼。

*生態補貼貢寮復耕見效*

  農田是台灣第二大生態系,僅次於森林,更是台灣面積最大的淡水濕地環境。林務局今年推動「貢寮水梯田生態復育計畫」,在二.九公頃農地上,與十一名農民合作,其中一.六公頃以不用藥的友善耕作方式續耕、復耕水稻,另一.三公頃已休耕、陸化的水梯田,重新整地後蓄水。層層疊疊的梯田復育後,到處可見稀有水生植物小穀精草,附近飛舞的蜻蜓超過五十種,是台灣種數的一半。廢耕多年的水田中,不僅長出鴨舌草,連幾近絕種的青鱂魚也現蹤。八十歲的農民蕭秋金被稱為「細蟌伯」,因為快要消失的黃腹細蟌,在他的田裡,一眼可看到上百隻。

  「生態補貼」計畫引進歐洲、日本對農地推行的「綠色補貼」概念,參與農民只要協助水路順暢、維護田埂、割草、整地等,一期作每分地可獲六千元的補助,比休耕補助四千五百元還高。八十三歲蕭榮燦說,他罹患大腸癌才開完刀,拿到的補貼,剛好請人代耕,讓他的田免於休耕。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強調,政府應改休耕補助為「農業環境給付」,才不會浪費納稅人的錢。不只梯田,平地休耕農地如也能蓄水,就像埤塘一樣,具有儲水防洪、挹注地下水等功能。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蔡培慧認為,農地多元價值終於受到官方肯定,顯示以環境補貼取代休耕補助,不是不能做,而是要不要做的問題。在政府強調糧食安全,休耕地復耕、產量提高後,價格難免受影響,需要環境補貼適時介入,提高農民收益。農糧署長李蒼郎說,農田須長期有水,因此推行上須考量水源,還要視當地條件而定,像宜蘭農田二期作休耕,用水無虞,部分農田也會種水、養水。(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100.9.12

北冰洋海冰迅速消失 學者憂心忡忡

  最快10年、最慢30年,北冰洋將出現夏季完全無冰的狀態。德國研究機構日前宣布,今年北冰洋海冰覆蓋率創下有史以來最低紀錄,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北冰洋海冰持續變薄的證據。聽到這項數據,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憂心表示,北冰洋海冰減少會加快海平面上升速度,恐怕令台灣等沿海國家來不及應變。

  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表示,今年北冰洋海冰已打破2007916日創下的最低覆蓋率紀錄,2007年時紀錄約為413萬平方公里。該資料中心資深研究員Ted Scambos說:「重點不在是否創下紀錄,而是今年並無特殊的氣候狀況,依然打破了紀錄。」2007年因為少雲的關係,導致當年海冰面積創下最低紀錄,不過今年北極氣候並無異常,北冰洋海冰仍創下新低。

  台大大氣系教授許晃雄指出,北冰洋海冰覆蓋率是觀察氣候變化的重要指標,而從近20年的數據來看,北冰洋海冰有消失的趨勢。他說,北冰洋海冰一旦消失,陽光將直接射在北極海上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加速全球暖化,對北半球甚至全球氣候造成影響。「今年北冰洋海冰覆蓋率比過去30年平均值的一半更少。」汪中和表示,北冰洋海冰的消失不會直接造成海平面上升,但是因北冰洋海水溫度的升高,導致格陵蘭冰原的加速融化,使原本緩慢上升的海平面頓時成跳躍式上升,讓所有沿海國家來不及應變,包括台灣在內。

  另外汪中和指出,冰川融化可能釋出北冰洋海底甲烷。埋藏在北冰洋海底的甲烷估計有4千億噸,是目前全世界每年釋出量的1千倍。甲烷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其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隨著北冰洋的消失,過去以固體型式安定在海底的甲烷,就會開始氣化並進入大氣層,加劇地球暖化的失控,氣候災難將一發不可收拾。

  根據極地冰芯微生物的調查,已在冰層樣本中發現沉睡了近14萬年的病毒毒株。汪中和說,原本蟄伏在北極冰層下的病毒,可能因海冰融化而活化,擴散到北極以外的地區,由於人類對這些陌生的病毒沒有免疫力,一旦快速傳染開來,後果不堪設想。

  汪中和推估,最快10年,最慢30年,北冰洋夏季將會完全無冰。「現在已無法阻止了。」他警告,北冰洋海冰消失已是無法逆轉的趨勢,各國政府現在能做的只有努力減碳,盡量延長北冰洋海冰存在時間,並在這段期間內找出解決之道。  (資料來源:台灣醒報 100.9.13

◎網路笑話我爸爸今年五歲

  「小珍,你能說出你爸爸今年幾歲了嗎?」幼稚園的老師問道。

  「爸爸今年五歲了。」小珍認真的回答。

  老師笑了:「小珍,再想一想,難道你爸爸和你一樣大嗎?」

  「是的!我爸爸常常跟我說,他是從我出生那天開始當爸爸的。」

※以上內容如有侵權行為請主動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