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推動環境教育相關計劃

宜蘭縣101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環保教育實施計畫

子計畫:大手攜小手發展永續性跨科際教師培力計畫

成果報告

壹、計畫緣起

教育部顧問室近年極力推動「跨領域」和「整合性」國家型計畫,非常重視跨科技、人文、社會和藝術領域人才的培育和交流,例如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強化台灣特色之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基礎應用人才培育計畫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等。因此,二城國小將基於國家教育發展的方向,對於未來教師研習和增能的內涵,將不再侷限於單一面向的教材教法或班級經營,而是著重在教師的跨領域整合的教學、合作和溝通能力,讓教師具備跨科際的整合能力,進一步地擴展並豐富學生的學習內涵。

跨科際的理念重在強調面對及時、重大、或關鍵的社會或國際議題及問題,必須由不同的觀點、社群成員、專業學門及跨領域研究來共同探究、認識、問題及彼此的角色,共謀處理或解決之道(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2012)。然而,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化社會,過去傳統的教育已經無法面對現在和未來國內或國際重要的議題,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2009)提出永續發展的教育(ESD)概念,指出未來教育必需涵蓋五種學習面向–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be,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do and learning to transform oneself and society (ibid, p. 26)。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永續發展的教育將培養下列關鍵能力「在地和全球的視野,責任感,學習去改變,參與,終身學習,批判性思考,有組織的方法理解複雜事物,跨領域學習,決策,問題解決,滿足現況所需而不危及下一代」。

永續發展的教育需長期經營,本計畫在初期階段企圖先藉由跨領域的、以行動導向的、教學現場模擬的工作坊方式進行實驗,發展教師們跨領域學習、合作和溝通的模式(平台或學習社群)。之後,中期和後期階段的計畫架構,將視初期階段的成果做調整和修正,逐漸幫助老師們發展上述的關鍵能力。

 

貳、計畫概述

本計畫將與輔仁大學張麗華老師和台灣大學地理系邱淑宜博士後研究員合作,以增加跨領域專家學者的廣度和多樣性。張麗華老師為政大實小退休教師,多年來極力推廣創意教學的實踐,其多年豐富的第一線教學經驗,可以作為本計畫在設計行動導向的工作坊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邱淑宜是倫敦大學的設計教育博士,她在倫敦近八年的研究經驗和人際脈絡,也將讓本教學實驗計畫更具國際視野及理論依據。

本計畫的初期階段將預定為一年,上下學期將各舉辦五次的教學現場模擬的工作坊。參與工作坊的社群成員,除了本校的教師外,也將由張麗華老師和邱淑宜博士遴選四位優秀的,來自台灣大學不同領域背景的研究生共同參與,他們將扮演促進者(facilitator)和催化者(catalyst)的角色,提供不同的觀點,以及各自的專業知識,與教師們共同討論、交流,探討跨領域和整合性的教學,建立跨科際學習社群或平台

 

參、  參考的國際案例

本計畫將以英國創意合作夥伴的模式,作為教師研習工作坊操作的方法。在英國,Creative Partnerships(以下簡稱CP,現已改制為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CCE)是英國英格蘭地區自2002-2011年主要負責創造力教育發展的國立合作夥伴組織。CP是一個中介角色,介於學校與文化創意工作者或相關文化機構之間,它超越過去單純的由學校課程或教師來負責創造力教育的推動,它企圖透合作伙伴的力量,活化現有的課程與師資,並發展出更多元、務實與創意的教學。其強調結合學校與校外公私立團體組織,建立合作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s),是提升教育品質和傳遞教育政策最有效的機制,並且能創造雙贏、互利的合作機制(Blair, 2002; Dickson et al., 2003)。CP的合作模式並不是提供一個標準的、或是預先設計的套裝教案,它的特色在於結合適當的校外公私立組織或創意工作者(creative practitioners/機構與學校合作,針對學校的特色和需求,量身訂作其提升創造力的教學計畫,共同合作開發老師和學生的創造力、學習潛能與想像力(CP, 2008)。創意工作者/機構可以是建築師、說故事家、視覺藝術家、表演工作者或是美術館等。根據2006年英國市調局BMRB的統計有92%老師一致認為透過這樣合作模式有效提升創意教學和教學成效,接近80%學生的學習成就有顯著的進步。

 

肆、計畫目標

1.     培養教師跨科際整合的教學能力。

2.     藉由不同領域背景的促進者角色的介入,培養教師的溝通和合作能力。

3.     藉由教學現場模擬的工作坊,發展教師的創意、批判性思考、決策和問題解決能力。

4.     建立跨科際學習社群。

 

伍、計畫進度

 

論壇主題

參與的社群成員

第一次

介紹工作坊目標和主題

永續校園論壇

全縣教師

黃賜福校長、陳健忠主任

張麗華老師、邱淑宜博士

許家維視覺藝術家

李育芳表演藝術家

第二次

生態學習體驗(一)

同上

第三次

想像的未來2062年(一)

同上

第四次

想像的未來2062年(二)

同上

第五次

科技與環保發展趨勢(一)

同上

第六次

科技與環保發展趨勢(二)

宜蘭縣國教輔導團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員

第七次

永續生態校園(一)

同上

第八次

永續生態校園(二)

同上

第九次

地球村(一)

同上

第十次

地球村(二)

同上

 

 

伍、實施歷程

本計畫分成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發展跨科際教學模組為目標,在台灣大學邱淑宜博士等人的協助下,於二城國小進行五次的學習活動,五次活動時間為101229日、321日、418日、516日及66日。

表一  跨科際教學模組實施流程

<td style="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border-left: medium none; padding-bottom: 0cm; padding-left: 1.4pt; width: 72pt; padding-right: 1.4pt; height: 17.3pt; border-top: medium none; border-right: windowtext 1pt solid; padding-top: 0cm; mso-border-left-a

時間

活動流程

主持人

備註

13:30-14:00

論壇主題的說明

邱淑宜博士

台灣大學

14:00-15:30

分組活動─體驗與分享

張麗華老師

李育芳老師

許家維老師

輔仁大學

河床劇團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15:30-16:00

座談討論

與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