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實施戶外教學及生態旅遊

宜蘭縣 100 學年度校外教學資源整合案-教學運用回饋表

辦理

學校

宜蘭縣 大福 國小

教學者

許寶玉

實施

班級

四年忠班

教學日期

101.11.15

運用路線主題

噶瑪蘭水域課程

回饋日期

101.11.21

回饋

向度

項目內容&建議

是否達成

反思與回饋

1、行前規劃與教育

1.教學計畫擬定及事前與行政、家長或講師人員充分溝通

□完全達到

R部份達到

□未達到

行前聯繫多由校長協助,因此對當日確切行程,於當日才完全明瞭。

2.提供活動手冊

(包含課程目標、行程、活動方式或講義等)

□完全達到

R部份達到

□未達到

如有明確課程流程,能於行跟學生作妥善說明,實地進行課程時,學生能更有印象。

3.指導學生做事前準備(含先備知識、學習目標說明及引起動機等)

□完全達到

R部份達到

□未達到

行前以搜尋網路資訊說明噶瑪蘭族、流流社生活方式,與現今差異。

4.路線場勘及安全評估

□完全達到

R部份達到

□未達到

1.安排專業導覽解說老師,進行課程。

2.未能參與行前路線勘查,只能提醒學生如有水域上活動,應儘量注意安全性。

2.教學設計與實施

1.教學設計之多樣性及與 課程之連結性

R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未達到

1.配合社會領域,認識原住民課程,更瞭解自己家鄉的住民。

2.對於課程中老師生動的解說方式,相當能引起學生興趣,學生回饋反應熱烈。

2.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並提出個人觀感與疑惑

R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未達到

課程中能讓學生將噶瑪蘭族與現今生活方式進行對照及比較,提供學生思考的方向。

3.真實教學與原教學規劃或設計之相符性

□完全達到

R部份達到

□未達到

當日導覽老師實際進行之課程與自己於行前說明稍出入,自己針對鴨母船、流流社水域進行較多的說明,因此學生相當期待能搭乘鴨母船。

4.充分運用場域資源,真實接觸體驗,培養與環境的友善互動

R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未達到

藉由實地(流流社)、實物(文物館)的參觀,學生不僅學得不同的生活背景造就不同方式,如:植物如何對人類的貢獻,不僅是食用,更能提供衣(香蕉樹纖維可織 布、製衣)、計算季節(赤桐花開,飛魚來了)……等等,更懂得思考如何善用自然、與自然共同生活。

5.安排課程觀察員,提升

課程品質

□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R未達到

因課程由專業導覽老師進行解說,且課務及職務關係,未安排觀察員進行。

3.場域服務與支援

1.專業及充足師資提供

(如:專業性與教育性、

師資與學生數比例是否

合宜)

R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未達到

1.對於課程中專業導覽老師生動的解說方式,相當能引起學生興趣,學生回饋反應熱烈。

2.對於永安宮導覽,如可以加入更多當地特色故事,學生會更有興趣。

2.充足之教學資源提供

R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未達到

水域課程路線之教學資源,無論是硬體或軟體均為相當符合學生學習深度,是一個對學生很有注意的課程。

3.適宜之場域空間與動線規劃

□完全達到

R部份達到

□未達到

1.流流社活動部份,時間相當適當且課程深度合宜,動線規劃流暢。

2.下午永安宮導覽、「動手作」課程,因時間未掌握恰當,活動結束離回成約仍有1小時空檔。

4.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安排

R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未達到

1.除了流流設的課程認識外,學生對於「自己動手作」部份,相當熱衷與期待。

2.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課程後進行回饋、檢討時,學生印象深刻的活動均未提及「自己動手作」部份,學生所提內容均是與流流社有關的。

4.學習評量與回饋

1.針對課程觀察結果及師

學的回饋意見,進行回

顧檢討

R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未達到

當日返校即進行一節課關於活動流程、課程的回饋與省思。包含:課程內容回饋、活動活動時自身安全性、團體活動原則進行說明與檢討。

2.預期學習目標達成狀況

R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未達到

1.約九成學生對於課程能專心參與、聆聽,並提出問題,因此對與返校後的回饋學生多數能主動發表。

3.藉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做

意義連結與同儕分享

(小組分組、心得寫作與

發表等)

R完全達到

□部份達到

□未達到

1.藉由小組討論、口頭發表、活動單展示,對於課程所學到的內容。

2.將活動紀錄置於班級網頁,透過照片及影像回顧的方式,延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深度。

5.學習記錄 與成果

條列式說明並以附件方式羅列於後

1. 小組討論

2. 口頭發表

3. 活動單展示

6.其他建議事項

(其他對本次教學規劃與實施建議)

自己覺得課程內容很棒,能讓學生更瞭解自己的家鄉與早期生活在此的住民。

如能與「認識蘭博」課程有類似模式,能讓參與課程的班級學生、老師更能清楚整個課程內容,或許可以有更深入對相關課程瞭解。

※「認識蘭博」課程:老師先提出計畫申請,通過後,由申請通過的老師至蘭博先進行課程瞭解,在另排時間帶學生進行「認識蘭博」課程,自己覺得這樣的課程模式,對老師而言,老師會是一位參與者。

 

 

【噶瑪蘭水域課程活動說明】

於碼頭,由林老師進行今日課程說明、

等船中

第一次搭上太陽能船,

體驗冬山河水域、自然人文之美

瞭解南島語族相關族群與地理位置

實地參觀噶馬蘭族的住屋

參觀文物館,先人留下的器物及住屋

早期人們的傳統食物:製作草仔粿、製作鹹鴨蛋

踴躍進行表中

說明自己印象深刻的課程內容

展示於穿堂的學習單

我的家鄉噶瑪蘭、我最想介紹給同學認識的噶瑪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