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暨永續校園 廖文祥老師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1987年以來全世界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聯合國在1987年,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揭櫫『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希圖在環境保護及經濟發展兩項看似衝突相剋的需求上找出新的理性解答,強調在兩者之間追求動態、可續的平衡,才能繼續保障人類的福祉。
地球是有限的,但是不久的將來,世界人口將倍增,世界的經濟規模會是現今的五倍甚至十倍,才能供應下一世代人類的食物與能源,乃至更高的生活水準,然而,正如前面章節描述的,二十世紀輝煌的科技成就,雖然供養了將近60億的人口,卻使物種消亡,耗損全球生命的遺傳資源,改變了大氣成份及氣候,污染了水循環中的各個環結。如果人類持續原來的發展模式,我們幾無任何長遠可期。
審視近百年來的人口增長、能源消耗及環境變化,其規模與速度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變遷的速度太快,快到世界上政治領導者無法及時因應、制定對策;而變遷的規模之大,已經明顯彰顯在人類發展與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尖銳衝突之中。
各國有其相異的政經背景,相異的發展策略,然而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卻超越國界,不分敵友。世界各國必須打開心胸,尊重多元,增強交流,共同解決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簡單地講,是一套環境管理的理念,強調保育環境以調合當代與未來世代的經濟福祉。其實,中國古老的典籍中已有可續發展的觀念,孟子梁惠王篇:「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揭櫫林業可續經營的作法,又說:「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則適用於漁業。苟能可續經營,則「榖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送死無憾也」。
可續發展與可續成長已成為經濟發展乃至日常常見之用語,但其間意義上的分野值細加釐清。「成長」(growth)指的是,計量性的增加,可以利用某些尺度加以衡量;「發展」(development)則為質之改善或潛力之發掘。在地球之自然資源為限量的情況下,經濟是不可能無限制地持續「成長」,但在不增加對資源之消耗而追求生活品質改善,經濟「發展」是可以持續的(黃書禮與許伶蕙,1993)。
如何達成可續發展?有一派認為必須繼續「成長」,另一派則強調「發展」的內涵意義,用微幅成長甚至「零成長」或「負成長」來達成。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屬於前者,而以生態學家為代表的某些學者為後者。
強調必須保持天然資源存量可續,以求其未來產生福祉的潛力不致低於當今的水準。如同世界保育聯盟所指出:「可續利用的觀念很簡單:我們利用生物與生態系時,必須讓它們永遠地再生不息」。1991年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委員會(UNEP)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共同出版的「關心我們的地球」定義「可續發展」為:「在生存於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承載力之情形下,改善人類之生活品質」。
永續校園之緣起
在求學的歷程中,大部分的時間總是在有限的校園環境內度過。那個環境也許僅由突兀的水泥建築所構成;也許是與周遭環境融合為一的校園公園或都市綠地。而我們,又喜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隨著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社會發展與環境生態之間的關係,並且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意圖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校園」—這個多數人進行長時間學習、完成國民基本素質養成,且提供多項生活功能予以附近居民的場域,也逐漸成為我們在思考永續發展時所關注的焦點。
教育部有鑑於此,在民國八十九年至九十年間,開始推行「綠色學校」的概念,希望將校園打造成一個兼具永續經營、生態、健康原則的空間。此時,適逢九二一大地震後,中部地區多所學校亟待重建,因此首重硬體方面的改善,引進「綠建築」的設計理念作為興建新學校的藍本,以達成建立良好學習環境之目標。更進一步則希望以既有的硬體建設發展為生活化的教學教材,讓學生的生活與環境融為一體。
重新建設一個新校園容易,如何將全國97%以上既有的舊校園改造成更符合 綠校園的本質則需花費更多的心力。其牽涉到的,不僅只是單純的建設, 更包含思維的改變與創新,涵蓋面向包括:學校的環境政策與管理、 學校的校園建築與戶外空間、學校的教育計畫與教學、學校師生的生活。即政策、教學、生活、與空間四個面向。
因此教育部針對這大部分的學校,在民國九十一年起提出了「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以建立綠色學校為基調,並期望能以校園推動學校再造方案,以校園公共空間作為示範,利用居民參與方式獲致鄰里社區認同,達到凸顯地域特色、順應環境條件、凝聚社區意識等效益,創造出各社區與校園緊密結合之生態教育示範社區,而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永續校園之內涵
永續校園的經營涵蓋硬體建設與軟體教育兩部分,在硬體方面包括「生態環境創造與確保」以及「綠建築建設」兩大項目,主要強調從瞭解自身校園地域、文化、歷史與生態等特色開始,進而創造出完全不同且多樣的校園環境。可細分為四個主題,分別為「資源與能源流循環」、「基地永續對應」、「生態循環」、「健康建築」。
以下,分別看看這四大主題內蘊含了哪些項目,其實作內涵又分別是什麼?
看看學校如何將具體的硬體改善與軟性的教材設計相結合,發展出富有教學性且更親和、更人性化、的校園環境。
1.資源與能源流循環
. 資源回收再利用
以取之、用之、惜之轉化再利用之為目標,校園內部使用之資源盡量轉化成為校園內部可運用之物件,以化腐朽為神奇。
.透水鋪面
結合生態考量,妥善處理基地內部的水利用、生態環境以及兼顧雨水再生水利用與確保地下水水位等。
.雨水、再生水利用
貯留雨水再利用、生態水池、整體水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系統。
.人工濕地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
校園內部雨水、再生水淨化處理。一次人工處理後,透過生態水循環方式,整合物理過濾、自然曝氣、生物淨化以及自然沈澱池整合方式,將原本雜質過多或二次使用後水進行淨化處理。
2.基地永續對應
.地表土壤改良
改良校園植生綠化與景觀維護管理之栽培介質條件,更可結合有機堆肥等有效循環利用。
.親和性圍籬
利用地形高低差、透空、綠化手法構成親和性之圍籬
.多層次生態綠化
多採用原生種植栽(最適合本土氣候與環境)、多層次植栽(於喬木下方種植耐陰性灌木及地被植物)、立體綠化(增加牆面與屋頂之綠化)。
.生態景觀教學水池
透過生態的角度加以改造,在池岸邊以石頭堆砌成緩坡,種植多樣性的水生植物來豐富水池之生態環境。
3.生態循環
.落葉與廚餘堆肥
將落葉與廚餘進行堆肥化處理,可當作園圃、教學農園、鄰近農場、社區或讓學生帶回家中,作為植栽種植之肥料使用。
.教學農園
透過教學農園之運作可做為校園之活教材並促進資源循環及社區與校園之交流。
.共生動物養殖利用
以校園既有之資源進行養殖,無須倚賴外界資源並具備特定使用目的者稱之,養殖合於校園環境馴養的動物,且具有一定回饋目標。
4.健康建築
.採用健康建材與自然素材
以天然素材做室內裝修之建材,維持校園健康生活之品質,更可結合廢棄物回收理念,達成健康環保的室內教學環境目標。
.室內環境改善
以被動式手法為主,針對教學環境、健康環境以及舒適環境三方向作為執行內容。
.室內建材乾式構造組合
在軟體部分,配合各校具地方特色之永續教育理念,未來更可配合鄰近不同教育特色的學校,形成緊密的環境教育聯絡網,兼具生活、教育、文化、學習四大面向,發展出社區永續校園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