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施戶外環境教學及生態旅遊-原住民人文采風教師研習

宜蘭縣立南澳高中「原住民人文采風」教師研習計畫 一、依據:依100學年度南澳高中教職員研習活動計劃辦理。二、目的:鼓勵同仁從事正當休閒活動、促進身心健康及同事情誼,並藉以瞭解校園週遭在地人文風情。三、主辦單位:人事室。四、協辦單位:教務處。(吳惠姍老師:9981024#112)五、研習時間:100.8.17(三)上午10:00至下午15:30分。六、研習地點:比亞毫古道。七、講師:黃文度老師(南澳高中圖書館主任)。八、課程計畫:比亞毫古道遺跡探尋活動行程10:00南澳高中搭車出發10:30抵達金洋產業道路終點,沿步道徒步前往南溪與合流溪匯流點12:00抵達合流溪,用餐及休息13:00前往楠子警官註在所遺跡整理古蹟及講解、介紹14:00回程15:00到達金洋產業道路登山口,搭車回南澳15:30回到南澳高中 九、參加研習教師請至宜蘭縣教育資訊網教師研習系統報名。十、全部費用全由100學年度南澳高中教職員文康活動經費支出。十一、本計畫經校長核可後實施。 

閱讀全文1.實施戶外環境教學及生態旅遊-原住民人文采風教師研習

2.環境教育融入教學-永續發展暨永續校園

                   永續發展暨永續校園                      廖文祥老師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1987年以來全世界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聯合國在1987年,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揭櫫『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希圖在環境保護及經濟發展兩項看似衝突相剋的需求上找出新的理性解答,強調在兩者之間追求動態、可續的平衡,才能繼續保障人類的福祉。地球是有限的,但是不久的將來,世界人口將倍增,世界的經濟規模會是現今的五倍甚至十倍,才能供應下一世代人類的食物與能源,乃至更高的生活水準,然而,正如前面章節描述的,二十世紀輝煌的科技成就,雖然供養了將近60億的人口,卻使物種消亡,耗損全球生命的遺傳資源,改變了大氣成份及氣候,污染了水循環中的各個環結。如果人類持續原來的發展模式,我們幾無任何長遠可期。審視近百年來的人口增長、能源消耗及環境變化,其規模與速度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變遷的速度太快,快到世界上政治領導者無法及時因應、制定對策;而變遷的規模之大,已經明顯彰顯在人類發展與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尖銳衝突之中。 各國有其相異的政經背景,相異的發展策略,然而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卻超越國界,不分敵友。世界各國必須打開心胸,尊重多元,增強交流,共同解決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簡單地講,是一套環境管理的理念,強調保育環境以調合當代與未來世代的經濟福祉。其實,中國古老的典籍中已有可續發展的觀念,孟子梁惠王篇:「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揭櫫林業可續經營的作法,又說:「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則適用於漁業。苟能可續經營,則「榖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送死無憾也」。可續發展與可續成長已成為經濟發展乃至日常常見之用語,但其間意義上的分野值細加釐清。「成長」(growth)指的是,計量性的增加,可以利用某些尺度加以衡量;「發展」(development)則為質之改善或潛力之發掘。在地球之自然資源為限量的情況下,經濟是不可能無限制地持續「成長」,但在不增加對資源之消耗而追求生活品質改善,經濟「發展」是可以持續的(黃書禮與許伶蕙,1993)。如何達成可續發展?有一派認為必須繼續「成長」,另一派則強調「發展」的內涵意義,用微幅成長甚至「零成長」或「負成長」來達成。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屬於前者,而以生態學家為代表的某些學者為後者。強調必須保持天然資源存量可續,以求其未來產生福祉的潛力不致低於當今的水準。如同世界保育聯盟所指出:「可續利用的觀念很簡單:我們利用生物與生態系時,必須讓它們永遠地再生不息」。1991年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環境委員會(UNEP)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共同出版的「關心我們的地球」定義「可續發展」為:「在生存於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承載力之情形下,改善人類之生活品質」。永續校園之緣起在求學的歷程中,大部分的時間總是在有限的校園環境內度過。那個環境也許僅由突兀的水泥建築所構成;也許是與周遭環境融合為一的校園公園或都市綠地。而我們,又喜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隨著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社會發展與環境生態之間的關係,並且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意圖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校園」--這個多數人進行長時間學習、完成國民基本素質養成,且提供多項生活功能予以附近居民的場域,也逐漸成為我們在思考永續發展時所關注的焦點。教育部有鑑於此,在民國八十九年至九十年間,開始推行「綠色學校」的概念,希望將校園打造成一個兼具永續經營、生態、健康原則的空間。此時,適逢九二一大地震後,中部地區多所學校亟待重建,因此首重硬體方面的改善,引進「綠建築」的設計理念作為興建新學校的藍本,以達成建立良好學習環境之目標。更進一步則希望以既有的硬體建設發展為生活化的教學教材,讓學生的生活與環境融為一體。重新建設一個新校園容易,如何將全國97%以上既有的舊校園改造成更符合 綠校園的本質則需花費更多的心力。其牽涉到的,不僅只是單純的建設, 更包含思維的改變與創新,涵蓋面向包括:學校的環境政策與管理、 學校的校園建築與戶外空間、學校的教育計畫與教學、學校師生的生活。即政策、教學、生活、與空間四個面向。因此教育部針對這大部分的學校,在民國九十一年起提出了「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以建立綠色學校為基調,並期望能以校園推動學校再造方案,以校園公共空間作為示範,利用居民參與方式獲致鄰里社區認同,達到凸顯地域特色、順應環境條件、凝聚社區意識等效益,創造出各社區與校園緊密結合之生態教育示範社區,而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永續校園之內涵  永續校園的經營涵蓋硬體建設與軟體教育兩部分,在硬體方面包括「生態環境創造與確保」以及「綠建築建設」兩大項目,主要強調從瞭解自身校園地域、文化、歷史與生態等特色開始,進而創造出完全不同且多樣的校園環境。可細分為四個主題,分別為「資源與能源流循環」、「基地永續對應」、「生態循環」、「健康建築」。  以下,分別看看這四大主題內蘊含了哪些項目,其實作內涵又分別是什麼?  看看學校如何將具體的硬體改善與軟性的教材設計相結合,發展出富有教學性且更親和、更人性化、的校園環境。1.資源與能源流循環. 資源回收再利用  以取之、用之、惜之轉化再利用之為目標,校園內部使用之資源盡量轉化成為校園內部可運用之物件,以化腐朽為神奇。 .透水鋪面   結合生態考量,妥善處理基地內部的水利用、生態環境以及兼顧雨水再生水利用與確保地下水水位等。.雨水、再生水利用  貯留雨水再利用、生態水池、整體水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系統。 .人工濕地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  校園內部雨水、再生水淨化處理。一次人工處理後,透過生態水循環方式,整合物理過濾、自然曝氣、生物淨化以及自然沈澱池整合方式,將原本雜質過多或二次使用後水進行淨化處理。2.基地永續對應.地表土壤改良  改良校園植生綠化與景觀維護管理之栽培介質條件,更可結合有機堆肥等有效循環利用。 .親和性圍籬   利用地形高低差、透空、綠化手法構成親和性之圍籬.多層次生態綠化   多採用原生種植栽(最適合本土氣候與環境)、多層次植栽(於喬木下方種植耐陰性灌木及地被植物)、立體綠化(增加牆面與屋頂之綠化)。.生態景觀教學水池   透過生態的角度加以改造,在池岸邊以石頭堆砌成緩坡,種植多樣性的水生植物來豐富水池之生態環境。3.生態循環.落葉與廚餘堆肥  將落葉與廚餘進行堆肥化處理,可當作園圃、教學農園、鄰近農場、社區或讓學生帶回家中,作為植栽種植之肥料使用。 .教學農園   透過教學農園之運作可做為校園之活教材並促進資源循環及社區與校園之交流。.共生動物養殖利用  以校園既有之資源進行養殖,無須倚賴外界資源並具備特定使用目的者稱之,養殖合於校園環境馴養的動物,且具有一定回饋目標。4.健康建築.採用健康建材與自然素材   以天然素材做室內裝修之建材,維持校園健康生活之品質,更可結合廢棄物回收理念,達成健康環保的室內教學環境目標。 .室內環境改善   以被動式手法為主,針對教學環境、健康環境以及舒適環境三方向作為執行內容。.室內建材乾式構造組合  在軟體部分,配合各校具地方特色之永續教育理念,未來更可配合鄰近不同教育特色的學校,形成緊密的環境教育聯絡網,兼具生活、教育、文化、學習四大面向,發展出社區永續校園的特色。    

閱讀全文2.環境教育融入教學-永續發展暨永續校園

2.環境教育融入教學-公共藝術

主題:公共藝術課的認知活動               報告人:陳淳貞前言台灣近年來的公共藝術在政府積極的推動下,在各地逐一展開設置,不僅為當地帶來新的環境美感,也賦予藝術文化環境新面貌;使公共藝術的作品設置與現代生活空間產生互動。 公共藝術是指藝術家把藝術作品、群眾、公共空間環境如何結合在一起的生活藝術活動。讓觀者思考-我們的生活週遭有什麼正在改變?思索自己生存環境?公共藝術作品,有哪些主題、有哪些媒材製作、放置在什麼場域空間較宜?人與生活空間如何互動? 公共藝術的意義公共藝術是將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和群眾生活空間融合在一起的藝術活動。廣義而言:設置在公共空間且能與周遭環境相互配合的各式各樣藝術創作。狹義而言:運用建築物百分之一的經費或重大工程的部分經費在公共空間設置完           成的藝術品。課程內容認知從美國藝術家歐登柏格與布魯根夫婦(作品名稱:1.湯匙橋與櫻桃、2.牙刷與牙膏),以大眾所熟悉的造形為表現主題;歐登柏格-(作品名稱:漢堡冰棒價格)把日常用品主題,以塑脂接合的大型軟雕塑媒材來表現,地標示的景觀藝術安置,賦予創造物的新意義;這些公共藝術皆能與環境產生良好的呼應。能將普普風格藝術(指通俗藝術、流行藝術)題材、媒材顛覆傳統,讓藝術家們發展出和人有關的事與物,並描寫日常生活或挪用既存的影像及現成物來完成藝術品,而受到大家的肯定。藝術家席格爾(作品名稱:電影院1963),將真人翻模製成白色石膏人物,作成日常慣有的動作,再搭配現成物構成一個場境,讓作品圍繞在觀著的週圍去體驗,也受到大家的肯定。藝術家布朗布西常利用石、銅、木、合金…等媒材(作品名稱:空中之鳥),讓作品簡化到最原始、用抽象造型作扼要呈現,透過非屬於幾何形發展出一種微妙的象徵意義,表面不加修飾,更能展現原始的生命力。日本94年度愛知博覽會-各國展覽館的建築及展出作品的獨特性,將後現代主義是「反」現代主義的諸多觀念,加上科技及視覺美學的視覺性,不斷的超越過去,強烈去表現時代性;至於地上的雕塑、空間的物體、平面、立體的組成作品、都形成一股新「文化藝術」,從中可發展出一些創造公共藝術的主題。日本飛驒高山村日本街景、博物館、商家招牌的景觀設計,營造特殊藝術風,也彰顯公共藝術之意味。台灣東部有一些經營民宿、餐飲業者,利用漂流木創作,將作品裝置於室內、外環境,讓漂流木的媒材被賦予新生命,又與大自然的山、海、石頭、漂流木…等相互輝映;從環境建設去追尋親切的感覺,提昇“人”生活心靈饗宴。花蓮石雕塑展中-國內、外雕刻家所展現的石雕藝術作品,也都可以安置室內、外公共場所。台灣戶外公共藝術作品欣賞舉隅    台灣光復後公共藝術在台灣生根,早期藝術家顏水龍(代表作品:水牛圖)以壁畫鑲嵌手法表現,作品位於台北市的圓山。    台灣藝術家楊英風(作品:鳳凰來儀),作品位於台北市的中山北路;朱銘(作品太極系列),作品位於台北縣金山雕塑公園;及一些中青代的藝術家們的立體公共藝術作品,把台灣公共場所改頭換面,使公共空間增加藝術氣息。徐秀美(作品:花園中的公園),作品位於台北市的仁愛路,以普普藝術風為主題、媒材顛覆傳統藝術,可從各家作品中體會公共藝術與人和環境的互動。結語公共藝術給環境開闢一條新路,給大眾文化產生洗禮。公民對於美學文化意識之自覺性,重視社會生活藝術環境的責任與義務;而不是單方面享受欣賞權利,應該是提昇個人文化美學素養,能維護週遭藝術視覺環境。 

閱讀全文2.環境教育融入教學-公共藝術

1.實施戶外環境教學及生態旅遊-蘭陽博物館本土實察

南澳高中附設國中部八年級學生參加「100年度國民中學蘭陽博物館本土實察」實施計畫 一、    依據:(一)  宜蘭縣政府施政藍圖計畫【推動本土實察計畫】辦理。(二)  100年1月20日召開本縣「國中小推動本土實察活動實施計劃」會議決議辦理。二、    目的:(一)藉由本土實察活動課程的實施,讓學生了解生長的環境,體會本土的人情,追尋歷史的淵源,打造兒童的快樂童年。(二)結合蘭陽博物館豐富資源,鼓勵教師結合領域課程進行教學活動,並蒐集相關資源與教材,提升認識本土資源之能力。(三)規劃整合相關博物館與在地資源,透過本土實察教學過程,建構本土實察學習機制,促進學生增加在地知識的瞭解。三、    時間:100年11月7日(星期三)四、    地點:蘭陽博物館五、    實施方式:1.  全體同學依平常時間到校,先在學校集合,後由南澳搭乘4161次(10:40分)區間車至羅東火車站,再換乘客運至蘭陽博物館。2.  回程預計搭乘4184(15:57分)區間車自羅東返回南澳站(16:27分),之後全體回到學校集合放學。六、    預期效益:(一)結合現有文化資源,落實本土教育課程,讓學生充分瞭解這片土地。(二)充分利用蘭陽博物館館藏內容,讓學生實際感受與環境互動的體驗。(三)學生能了解與認同宜蘭價值,讓學生具備與世界連結的家鄉自信。 七、    本計劃陳校長核可後實施。    

閱讀全文1.實施戶外環境教學及生態旅遊-蘭陽博物館本土實察

轉知100年全國環境教育研討會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公告

內容:一、依環保署「全國環境教育研討會專案工作計畫」辦理。二、時間:100年12月17日(星期六),上午9時0分至下午5時0分。三、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四、參加對象:各縣市各級學校老師、行政人員。五、費用:免費。六、報名方式:即日起網路報名http://e-info.org.tw/node/72024,額滿為止。聯絡人:湯谷明、賴宜承(02)23113040轉3151。

閱讀全文轉知100年全國環境教育研討會

「節能減碳推廣教育教案」徵件競賽,即日起徵件,最高獎金10萬元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公告

由經濟部能源局指導、社團法人台灣公益CEO協會主辦的「節能減碳推廣教育教案」徵件競賽,即日起徵件,最高獎金10萬元。 競賽收件日期至12月20日止,得獎名單將於12月30日(星期五)公佈於「節能減碳全民志工網」,共分為首獎(10萬元)、貳獎(5 萬元)、參獎(3萬元)。這項競賽邀請實務界與學界組成的評審團,依教案內容之「易學性」、「可操作性」、「創意性」、「完整性」權重評分,其中「可操作性」佔比重最高,高達40%全文網址: 節能減碳推廣教案競賽獎十萬 | 生活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6763248.shtml#ixzz1fiWGpTRH

閱讀全文「節能減碳推廣教育教案」徵件競賽,即日起徵件,最高獎金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