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最佳教育性示範–三合一能源教育迴廊

三合一獨立型發電系統,結合建物整合型太陽能模組BIPV、風力發電機、腳踏車等再生能源,驅動生態池抽水機,達成生態永續循環,另利用本計劃健治永續能源迴廊,展示各類太陽能板、再生能源運用

建物整合型太陽光電板

風力發電機

腳踏車發電

計畫緣起及效益:                                                                                        再生能源系統自2009.10.30開始累計

    本案源自永續校園計劃書中節錄出,然當時是以工程的角度建構三種獨立的設備–傳統的太陽能板置於屋頂上,風力發電機置於校園某處,腳踏車發電機置於教室某處,並無整合。

     後因擴大公共建設案一次出籠,原規劃設計之建築師無暇再接此案,此一危機卻也造成本案的轉機。

    本校轉而尋求其他資源,此時社區資源介入,本校學區新社村村長公子陳正虎博士為這方面專長,現任職國立宜蘭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熱心的幫忙,經多次研討,終於有了目前的成果。

    構想一:突破以往學校或觀念中設置太陽能設備多置於屋頂,學生不易接近觀察之缺點,本次特別將太陽能板整合於建築物中的概念出發,讓太陽能板不只有發電的功能,更具備遮陽等功能。提供這樣的示範是為了給學生對於太陽能板有其他創意的發想。 

    構想二:所有線材均採外露的方式,讓學童能直接觀察電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而不直接顯示發電總量等數據。 

    認清宜蘭多雨氣候不利太陽能發電特性,以教學為主而非降低本校電費,故不與市電並聯,降低時間(須向台電申請)及成本 (線路單純維修容易)。

    構想三:不止太陽能,結合太陽能+風力發電+腳踏車發電,提供學童永續再生能源的思索。    

    構想四:利用閒置空間,本區原為專科教室3樓尾端,也算是校園一死角,在本次規劃下,成為學生自行學習探索能源問題的空間。

    構想五:結合原有設備,達成自給自足的生態循環,本棟建築在規劃時即設有筏基儲水,利用斜屋頂的特性,收集雨水於筏基,本次於生態池裝設水位感知器,當水位降低時,立刻啟動儲存於本系統內之電,將筏基內雨水打出補充,平時則利用系統發出的電,供給生態池空氣幫浦。  

    構想六:充分運用廠商資源,不只硬體,更請廠商收集各種不同太陽能板、應用設備,展示並提供更學生寬廣視野。偕同本校自然科教師製作適合學童的能源教育海報,而非艱深的運用原理說明。  

    後續運用:系統的建立容易,應用及推展就需要老師的專業智慧,才能將效益發揮到最大。 

                    目前校方於面板上方裝傳統日光燈及節能T5日光燈供學生辨識,展示櫃裝置LED燈並用復歸式開關讓學生操作。

     

李漢雲

資訊課程上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