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學校」計畫成果

照片成果見檔案

2201213-成果報告.doc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學校」計畫成果報告總表

核定日期文號:102/01/31 海科字第1020000344

計畫申請  名稱

海洋的在地食材認識及應用

辦理地點

蘇澳國中、無尾港海灘及岳明國小

核准金額

27000

辦理期間

10221日起

102631日止

   

蘇澳國中一至三年級學生

計畫活動總場次

6

報告附件

□印刷品□課程表或流程表    □其他  ■活動教案

活動學習單   ■活動照片

計劃活動總人次

131人次

活動心得:

    作環境教育的東西,雖然辛苦,但是看到同學們的回饋及成長,也就覺得很欣慰了。以下分單元描述:

1. 淨灘的過程:我們震撼滿大的,因為親眼目睹海岸的各式垃圾,這種過程,比看影片還直接,也更深刻。從這個過程我們停下來思考,垃圾的製造的問題,及垃圾減量的生活方式。

2. 魚類的解剖:當你在教學的時候,如果沒有讓同學摸到實體,感覺所學只是理論,但是當活生生的生物在你面前時,你跟不同的物種便出現了連結。很多時候海洋的議題或是環境的議題,多數的大眾是冷感或無感,就是因為和生活沒有連結。你的生活和海洋無關,你就不在乎海洋會怎麼樣?所以我覺得能讓同學多接觸,真的很不錯。

3. 飛虎魚丸的製作與探討:很多能會覺得,「吃」和永續海洋何關係,我告訴你,這可大有來頭,你吃對了物種,對環境非但不是破壞,反而可以協助平衡,比如說,你可以多吃水母,或是吃生態底層的生物。但是大型魚,就少吃了。南方澳的飛虎魚丸所用的是鬼頭刀,成長速度快,算是可以選擇的一種。藉由吃的過程,再搭配永續魚業的影片播放,及問題探討,我覺得效果真的很不錯。

4. 貝殼創作:以前剛來蘇澳教書的時候,不知道蘇澳有貝殼,後來竟然在一處隱密的沙灘,發現貝殼,真不可思議,後來聽本地人說,以前貝類很多,不曉得為什麼就變少了。後來才知道這跟過度捕撈及海水酸化等問題有關。學生雖住在離海很近的地方,可是卻很少親近大海,更別說的去欣賞貝殼了,這個主題學生也是超喜歡的,因為貝殼真的很漂亮,我們從,撿貝殼,創作貝殼,到放回貝殼,讓寄居蟹有家可回,我們學會了欣賞與尊重,並且不把美好的東西占為己有。

5. 環保清潔劑:以前我不知道清潔劑竟然可以有這麼多的污染及危害,作了這個主題之後,我覺得很恐怖,一個清潔劑為了要能保存、便宜又要好用,我們竟然創造了二十幾種的化學污染,不過就算放了影片,也作了環保手工皂,可是大家還是喜歡用瓶裝沐浴乳,及洗髮精,因為這樣比較香,頭髮會比較滑,所以若有機會,應該要再補充生物實驗的部分,這樣感受性會比較強烈。

最後要感謝主辦單位能讓我們有這個機會做這些教教育推廣的活動,我希望真的能透過教育,扭轉未來。

效益評估:這些主題效果都相當不錯,其中效果最差的是環保手工皂,也許改成環保液態皂,效果會比較好。因為大家當喜用用擠壓瓶的方式。

檢討與建議:(需包含教師教學省思)

    實作課程最挑戰的是,事前的準備,事後的整理,以及規畫良好的教室空間,及同學們熱情的參與,所以在規劃一項課程設計時,就要想辦法能引起學習動機。有時候也要有一些獎勵的設計。比如說,我的環保清潔劑課程,先製做環保清潔劑才探討清潔劑的危害,順序就比較不流暢。

建議:我覺得現在的學生不太有機會可以去海邊,因為大家的生活習慣是在家裡,但是你跟海洋沒有接觸,你如何去瞭解海洋,建議主辦單位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