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所依賴的食物,與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產業經濟也與區域息息相關。認識本地鄉土特產,有助於引導孩子了解生活週遭事物,進一步發掘自我家鄉文化特色。
愛鄉之心,非關口號,沒有實際領略地方特色、文物之美,無法融入自我情感。本單元就鄉土植物實察,從「觀察」、「利用」、「保存」三方面,引導孩子探討往昔人們生活情境與現今科技方式所帶來生活的便利性。同時也藉由觀察自然環境之美,培養對環境的關懷之心。
【稻子的成長】透過老師製作的視訊媒材欣賞,讓孩子知道稻子成長的過程,和培養孩子觀察稻子成長情形的能力,與探討目前社會現象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稻子的用途】單元在讓孩子了解生活中人們將米加工製成各種食品,知道食物是經過許多人的辛苦才製作完成的,所以,要珍惜食物。另一方面拓展孩子的視野讓他們了解世界各地主食的不同,了解和尊重人類生活差異。進行這單元時,我們特地煮了八寶粥和米糕,讓孩子品嘗好吃的米食。
【柑橘樹在哪裡】單元是和孩子探討特定季節有不同的蔬果,比如一到冬天「柑橘類」是水果類大宗。而老祖宗非常有智慧的採用「桔=吉」、「大吉大利」的諧音,讓柑橘成為過年過節時討喜的象徵,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節慶用品,是我們過年時特有的文化與民俗活動。進行這個單元時,很幸運的透過吳媽媽素敏帶著我們參觀位於學校附近的一小塊柑橘園,讓孩子們真實和柑橘樹接觸,大家覺得很新鮮也很有趣。
【觀察小書】是要孩子將所調查秋冬季植物或蔬果(或米食製作流程)的成長情形、特性,做成紀錄報告小書(至少6頁,含封面、封底、版權頁等)。旨在讓孩子學會蒐集和篩選資料,共同分享製作觀察的過程心得與欣賞別人的小書和相互回饋。
【草垛是什麼】旨在透過和稻桿、蠶豆、木炭這本書的對話後,知道稻草的再利用價值,和合作的重要性與在團隊裡個人的定位點。說的比較簡單也比較抽象,在真實情境中模擬一下〈【稻草變變變】單元即此活動的延伸〉,就較好掌握「合作」的意義了,。
【稻草變變變】是透過繪本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討論各說各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時,怎麼辦?討論完畢之後,我們設計了一個實作課程——皺紋紙〈取代稻草〉拼貼畫,讓孩子體驗。我們影印一大張蔬果,再將它裁成四小塊,就像拼圖。接著請孩子們運用柯南的智慧拼出原狀,再將孩子們分組,一組選一種圖形,每人做當中的一塊。從這一刻開始,大家得商量,以玉米來說,被分成四片的玉米要用什麼顏色黏貼,才能在最後組合起來時,看起來就像一根玉米,而不會像蕃薯。這個活動很有意思,有些孩子很合群,會同一步調做;有些很有創意,完全是自得其樂;有些是很隨性,只要自己喜歡,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有些配合得很無耐,似乎不太清楚自己要怎麼做才好。
【蜜餞】是在介紹本地鄉土特產讓孩子認識,助孩子了解生活週遭事物,發掘家鄉文化特色。也讓孩子知道「醃漬」是保存食物的一種方法。
【橘之鄉我來了】是要帶孩子實際參觀蜜餞製作過程,了解保存食物的方式有冷藏、醃漬、煮沸和日曬。12月14日星期二我們將透過校外教學讓孩子體驗食品衛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