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教學與宣導活動

100年度2-5結合地方農會課程教案

100年度蘇澳地區農會一同種麥趣耕種體驗

課程教案

 

課程目標:為了建立學童對於食物健康的概念,將日常食用的麵包/餅乾之食材小麥,以不使用農藥及肥料的秀明自然栽培方式栽種,教導學童從小麥的育苗到收成到可以製作成麵包或餅乾的過程,培養學童健康的食物知識。

 

學習成果:全程讓小朋友拍照做紀錄,將過程紀錄在學童的臉書上,包含做米麵包接訂單等方式,透過學以致用的實習方式呈現學習成果。並與阿聰的臉書做連結。

 

教學時間:共     單元,  10  小時 ( 五堂課)

 

1、課前問卷調查、作業組教學內容討論及自然農法介紹 (2小時)

1.1 課前問卷調查 (40 分鐘) (附件一)

1.2  教學內容討論 (40 分鐘)

a. 實作部分: 全體討論同學有意願要實作的部份

(1). 蓋麵包窯(蒸汽火車的造型) (2).自養酵母 (3).做米麵包或米蛋糕.或小麥餅乾

b. 實驗部分: 全體討論同學有意願要實驗的部份

(1).小麥及黑麥發芽率實驗 (2).小麥種植 (3).食物的腐敗實驗 (4).土壤溫度測量 (5).硝酸鹽測試.

1.3 自然農法介紹 (10 分鐘)

提供「食育小學堂」及「真正的蔬菜不綠」二本書作為本次研習參考資料。clip_image002clip_image004

  

   1.4 實作:小麥及黑麥發芽率實驗

每一組學童發一個育苗盤,請每組學童舖一公分厚的田土在育苗盤上,並以 5 x 20顆的方式壓入田土中,請他們每日澆水,並觀察其生長情形。

 

(中間每50分鐘休息10分鐘,共120分鐘)

 

2、自然農法體驗與教學 (2 小時)

麵包窯的建構與造型塑造:請每位同學以紙黏土作為材料來設計出心中理想的麵包窯造型。

 

3、自然農法體驗與教學 (2 小時)

3.1 介紹小麥的一生。

3.2 介紹小麥生育調查記錄手冊的使用方式。

3.3 瀏覽麵包窯網站,並由網站中訂購米麵包。邀請各個老師購買一個及每組各購買一個;做為下一次課程的使用教材。

實作:自養酵母

原始菌種是以磨穀機將有機小麥粒磨成粉,水與溫度的條件如下:

第一次先以 10克麵粉 ,12克水,一開始溫度環境設在攝式22度 至 26度,較易成功。接下來就取上一次的10克麵糰再加10克麵粉與12克水,一天約重覆2 ; 依個人經驗在第三天麵糰就會有因天然菌種發酵而產生的氣泡。基本上,菌種必須經二個星期以上的餵養才有足夠的活性來製作酸種麵包。

 

實驗:食物腐敗實驗、土壤溫度測量硝酸鹽測試

(1). 食物腐敗實驗:參考「真正的蔬菜不綠」第30頁作法,以米、水果或蔬菜來做實驗觀察,讓學生了解慣行農法、有機農法及自然農法所種出的作物的差別。

(2). 土壤溫度測量:參考「真正的蔬菜不綠」第73頁作法。首先,在校園的菜園內或是校外實習的農地中,挖深度約四十公分的洞,然後在每隔十公分的地方,橫插一根溫度計,測量土壤的溫度。例如下圖所說明,在田區裡,四根溫度計所測得的溫度都在26.5度上下,溫度差在一度左右,這表示此次測量結果的土壤狀態非常好,「已具備結出讓人吃驚產量的稻米能力之土壤」,而且沒有「肥毒層」(指化學肥料聚積的地方,溫度會降低),土質很好。

 

clip_image006

測量土壤溫度的方法

 

 

(3). 硝酸鹽測試:請學生準備一種由一般市場及/或家裡農地種出之蔬菜100公克,並由老師準備有機及自然農法之相同蔬菜100克,同種蔬菜取其菜葉50公克加入450公克的水一同在果汁機中攪拌30秒後,以硝酸鹽試紙來做硝酸鹽的測試。

 

 

4、自然農法體驗與教學 (2 小時)

4.1 檢查自養酵母狀況

4.2 麵包窯製作、燒窯及開窯

4.3 製作小麥餅乾

 

5、作業組學員學習報告及繳交作業紀錄簿 (2 小時)

5.1 用自養酵母製做米麵包或小麥餅乾

5.2 全程讓小朋友拍照做紀錄,將過程紀錄在學童的臉書上,包含做米麵包接訂單等方式,透過學以致用的實習方式呈現學習成果。並與阿聰的臉書做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