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宜蘭在地的藝術與人文課程 ——宜蘭縣同樂國小 游冠軍2005.05.31

九貫課程的這波最新教改浪潮掀起至今,有許多教育思維開始被高度推崇。

其中也包括:『建立在地的學校本位課程』這個『較新穎』的思維。本文想以一個宜蘭在地小學老師的觀點,仔細地深思:『我們的學生為何需要在地的學校

本位課程?』『有意義的本位課程應該包括哪些要件?』

篇文章,都是針對『宜蘭的小學生,日後如何營造出優質的生存與生活?』

來發問,進而找出『在地課程的核心目的』,與其具體經營方向。由於小學教育

包含各個領域,筆者因為較長時間投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設計編寫,所以暫時先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為思考範圍。

預覽預覽預覽

預覽預覽預覽

[@more@]

建立宜蘭在地的藝術與人文課程 ——宜蘭縣同樂國小 游冠軍2005.05.31

九貫課程的這波最新教改浪潮掀起至今,有許多教育思維開始被高度推崇。

其中也包括:『建立在地的學校本位課程』這個『較新穎』的思維。本文想以一個宜蘭在地小學老師的觀點,仔細地深思:『我們的學生為何需要在地的學校

本位課程?』『有意義的本位課程應該包括哪些要件?』

篇文章,都是針對『宜蘭的小學生,日後如何營造出優質的生存與生活?』

來發問,進而找出『在地課程的核心目的』,與其具體經營方向。由於小學教育

包含各個領域,筆者因為較長時間投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設計編寫,所以暫時先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為思考範圍。

『宜蘭在地藝術與人文課程』可以為『文化新產業的認識

(與開發兒童之文化產業潛能)』提供最鮮活的教材:

依據中外學者專家的說法,人類文明進展到21世紀,會有越高的人口比例

投身「文化行業」,這裡所說的文化行業廣泛地包括純粹生產衣食物品以外的各行各業。而且很多現象更證明,未來的世界,越是在『文化』上著力的國家或個人,越能在生存發展上佔得有利地位。針對此一世界潮流,我們小學教育工作者

如何因應?其實我們身處的宜蘭縣長期以來,各色各樣蓬勃發展的文化活動,或各色文化新興產業正好提供了最鮮活的教材。

筆者身為小學教育工作者,實無充足的條件來客觀評析宜蘭縣各文化活動

(或產業)發展的成敗與否。然而卻可以肯定:宜蘭縣企圖因應世界潮流,決心不斷以文化活動或產業的開發,來發展生存有利條件的努力嘗試,確實是值得成為活生生(且珍貴)的學校教材。小學老師對此如何實際開展在地藝文領域課程?筆者願舉以下教學實例來說明:

筆者曾設計一個大單元的藝文領域課程與教學,並落實在六年級某一個班級,

單元名稱叫做『無聊病防治博覽會』。內容是老師與學生從『關注現代人類生活需求』,而思考出各種解決人類『無聊』症狀的文化創意產品,最後再一同創發各種行銷手法,以博覽會的活動平台展現出來。當中有很多值得學生藉之學習成長的教學重點,其中『如何創發各種行銷手法』『如何依據各自的目的,舉辦一個可以達成目的的博覽會?』(例如:場地的營造手法的創發與運用、產品的呈現與解說..)『如何保持敏銳的覺知,時時關注人類生活品質的提升之道?』..這幾個學習重點,學生不只是在課堂中藉著討論來進行,更可以透過老師刻意的安排、引導,讓學生從自己家鄉正在發生或發生過的文化活動,得到很多鮮活的啟發(或反思)。

筆者在實際進行此一大單元課程之時,正值三、四月間,每年在武荖坑舉辦的博覽會,便成為本單元各活動最鮮活的教材。宜蘭綠色博覽會除了有鮮明的

呈現主題,其各個環節的縝密而富創意的設計規劃,各場區的視覺、聽覺、觸覺效果的營造手法,各展區所體現對未來生活文化的前瞻思考與創發、對人類藝術文化的傳承與在再造,皆展現出宜蘭縣高度的文化智慧。學生因為都有便利的條件能到博覽現場遊歷,所以筆者與學生在此一教學單元,所歷經的是一個立體的、活生生的、充滿新奇與挑戰性的學習歷程。

宜蘭縣境的文化活動種類多元,各鄉鎮也各有獨到的規劃方向,然而我們小學教育工作者所可著力的,未必是為這些文化活動代言(或者將課堂活動與諸文化活動結合),筆者總是獨倡:『我們小學老師,應自有教育工作者的特有立場,可以運用社會其他環節的正向力量,但無須淪為從政者、社會各文化團體的工具』。筆者堅信,在我們小學老師建立自己更完整週延的教學架構與目標之後,我們可以善於運用宜蘭縣境值得借鏡的鮮活教材,定可開展出它縣市無法相比的優質課程。

『宜蘭在地藝術與人文課程』可以“驗證或實現”教育家所提出的諸多主張:

長久以來,『不要過度被肉體感官享受牽制,要能健全休閒生活(尤其是精神面的休閒生活)』這一生活教育主張,皆普遍被國人推崇,但是在小學的課堂上,我們到底可以著力多少?而如果我們是身處在宜蘭縣,我們確實比其他地方的教育工作者,擁有更多有力條件來著力這一項生活教育。

位在礁溪遊客服務中心的小山丘上的『礁溪劇場』,最近開辦了一系列音樂表演,在礁溪劇場聽音樂感受很不一樣,觀眾席的正後方是一塊青草地,“坐不住”的小孩、大人可以悄悄走到草地上伸伸腰,整個劇場其實就是這座小山丘公園的一部分,來觀賞音樂表演的民眾,隨時可以無拘無束地走在小山丘的步道上散步,吹吹涼風,哼唱與舞台上相同的歌它不像許多演藝廳,觀眾被嚴格地拘束在封閉的空間中,除了認真聽音樂看舞台之外,其他動作似乎都是不被允許的,而觀眾如果沒有“十足的藝術素養”,通常會在表演結束後感覺自己好像完成了一項“工作”!而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然而筆者幾次到礁溪劇場看表演,每每被台上台下熱烈的交流氣氛感動,台上的演出者受到台下觀眾的鼓舞而感激、而更注入能量在演出中而觀眾不是來『完成聽音樂會的工作』,有的觀眾情緒激昂而手足舞蹈起來、有觀眾忍不住大聲跟著唱下去!….

筆者是宜蘭演藝廳、宜蘭各展演活動的忠實護持者,也自認為自己具有十足的“藝術素養,故自認能充分享受較有規矩或較莊嚴的藝術展演(或稱之為較精緻高尚的藝術展演),然而藝術是否真能融入未來一般社會大眾的休閒生活?

當筆者幾次聽完礁溪劇場的音樂會,走在回家的路途中,心裡長湧出更堅定的信念:『在我們的宜蘭的土地上,會有越來越多民眾,將藝術類活動自然成為休閒生活必要的一部分』。

以上雖只舉礁溪劇場一例,但宜蘭縣境,我們隨時隨處可以結合在地的自然與人為環境、文化藝術軟硬體設施、各類文化活動的舉辦,展開『紮實的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宜蘭的小學生從現在到將來,可以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座擁如先進國家般的文化藝術生活環境,而小學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打開學生心靈視野,引領學生去欣賞美若童話的校園與家鄉,且能看到、享受到有音樂、有美景、有藝術巧思、有心靈感動的『生活方式』。

學者專家們說『帶著走的能力』,我們宜蘭的學生也許長大後,走到世界各角落去落地生根,但在小學生階段,應該帶走的能力是什麼?筆者以多年投入小學藝術教育教學工作,最想堅持的是:小學階段應該帶走的是『能對美的人事物有深刻的感動、敏銳的覺知』『能終生對美的人事物有堅持與捍衛的情操』,因為那是人的生命中不可貧乏的資糧。而這兩項能力最紮實的養成是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環境中一點一滴累積造就而成的。

『宜蘭在地課程』可以“有力地”培育優質的地球公民:

綜觀宜蘭縣長期以來各面向的發展史,深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不難發現,宜蘭不但是台灣發展歷程的縮影,更有可能是許多國家為順應世界新趨勢,而企圖找尋新定位新方向的鮮活樣板。除前文所述及,有關新的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拓展中之外,環保、觀光、產業、交通、本土化、全球化諸環節之間的反覆辯證,所可能面對的新發展與新挑戰,都在宜蘭這塊土地激烈的發生。

宜蘭的小學生真是躬逢其時,可以比其他地區的小學生更深刻地 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定位與走向:

筆者自己所任教的學校,位在員山鄉同樂村。同樂村、枕山村、永和村、頭份村四個村落都是我們學校的學區,這四個位在山邊的美麗村落,早期居民都以

務農維生居多,特別是此地盛行水果的栽種。然而早期的農民多半窮苦,特別是

果農,所以當地青年學子多數選擇離鄉謀生求發展。但是最近幾年起了巨大的變化,尤其以果農的轉變最大。一處又一處美輪美奐的觀光休閒農場、標榜各主題風味的餐館,出現在我們熟悉的村落中,越多農家一改從前清苦形象,在自家建起中西各式風格的住屋與庭園將自家農園結合現代健康、休閒、人文、藝術生活的新興產業正蓬勃發展起來。甚至許多原本需要遠赴梨山栽種水果謀生的村民,也可能在越便利的交通、觀光休閒業越盛行的諸多有利條件下,開始回到自己家鄉建立發展據點。我們學校的家長們與學生們或許不必再離鄉背井,更或許不必再只靠農作勞力付出來謀生,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更先進的農業技術傳承與研發,更多元(結合觀光、文化藝術)更新穎的產業開發或行銷手法。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地人對於原本『努力求學、取得高學歷以便能“離鄉”進入都會,在過去的競爭舞台上謀發展』的舊觀念,或許會逐漸瓦解。『高學歷』『賺大錢』『在外地謀發展』等舊價值觀,也許會被『重視環境保護與永續利用』『發起全村共識一同打造美麗莊園』『藉交通資訊之捷便與外地密切接軌』新價值取代。新的生活方向與定位正在宜蘭這塊土地上劇烈地發生著。

我們小學教育工作者不可能自外於這些劇變,而且反過來說,我們既然是這群未來主人翁最專業的生涯軍師,我們更要比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士更加敏銳而積極。筆者在教學崗位上,固然本著孔夫子一脈相傳下來的使命,諄諄鼓勵學生『知有涯學無涯』的向學精神,然而到底我們要學生們學些什麼好安身立命?

筆者去年開始重新規劃一系列的學校藝術與人文本位課程,決心為自己班上這群未來的小地主,設計能結合農村社區、文化創意產業、環境保護、在地藝術與藝術休閒幾個環節的主題軸課程。

許多學者專家提出和九貫課程綱要一樣的主張,就是『藝術的學習不應該只侷限在藝術技能的接觸』『一個給孩子的優質藝術教育課程不是訓練出極少數藝術家』『藝術教育價值在於能對一般國民的生活產生助益』….九貫課程綱要甚至還硬性規定老師從九貫新課程起,藝術教學要以統整方式進行。但是,到底要把

哪一項和哪一項統起來?統整起來的最終目的為何?是最值得小學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否則,老師盲目統整,就很容易向坊間教科書中的許多單元一樣,沒來由地硬生生將美勞與音樂、音樂與表演給統在一起,而迷失了方向。

所以,『宜蘭在地的藝術與人文課程』不但應該是為蘭陽子弟用心打造的課程,也可能是為未來的地球公民精心設計出能邁向幸福康莊的前瞻性課程。

筆者與自己班上的學生同走訪一處位在學區內的觀光休閒農園,此園為一位家長所經營,除有浪漫餐廳、民宿等服務外,更推出有機果園生態之旅等服務性商品。

結語、

有很多從事小學藝術教育工作的夥伴,對老師自編課程自籌教材的可能性,

表示極大的悲觀。認為小學老師沒有這等能耐,還是老老實實遵照『課本(書商出版的教科書)』來上課比較實在。筆者無意駁斥這樣的論點,只是堅持主張

『小學老師是小學課程的關鍵性主角』,如果我們不能清楚自己帶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對學生的人生究竟有何助益,則實在愧對學生。而堅持遵照課本來上課的老師們,是不是都真正清楚課本中每個學習內容的背後的意義?如果是,則大可不必理會本文所述。如果不是,本文的些許觀點或許可以拋磚引玉,引發大家更多的深思。坊間的出版商責任在於出版材料,不需背負教育成敗之責。而我們小學老師從進入師範學院接受完整栽培起,國家所寄望我們的不就是『能仔細過濾各種材料,而找出有益學生的學習內容』?如果找不到適合且便利的教材,我們可否在未來的主人翁面前,只是推託責任給教科書出版商,而不自己去開發?

更有許多夥伴,會劃地自限,認為所謂的『學校本位課程』(或所謂鄉鎮在地課程)就是把學生家鄉的人、事、物當作題材,在課堂上介紹出來就可以了。

甚至認為這些內容不應該佔用正課(用坊間教科書來上的課被看成是正課)時間,只能在全學期百分之二十的彈性時間來實施。筆者對此更無意提出批判,只是很願意與大家交流的想法是,『以家鄉的人事物作為上課題材的各個學習內容,仍然值得大家把最終的學習目的釐清楚』,否則盲目地「為在地而在地」,也可能在浪費學生寶貴時間而已。

最後,筆者重申『宜蘭在地的藝術與人文本位課程』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切入探討,筆者在本文完全只從『宜蘭的小學生,日後如何營造出優質的生存與生活?』來發問,在鄉土情感認同之類的觀點上似乎沒有著墨。或許會有讀者會覺得本文不是道地的「在地觀點」。小學教育工作者身上背負的責任很多,當然

包括對土地對在地文化藝術的關心並出力,本文之所以提出以上諸觀點,目的不在忽略文中未提及的其他重點,而在於凸顯教育工作者對「在地課程」會擁有一些不同於其他人的理解與期許。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