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結構、語系篇》

俗語代表一個族群共同的價值觀,對外國人而言,年齡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是個秘密;但對台灣人而言,輩分才是最重要的,論輩分不論年紀,因此每個族群的價值觀都不一樣。
如『一枝草,一點露』,形容天無絕人之路;『生的放一邊,養的卡大天』,因為以前的時代,三餐有飯吃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形容養育父母的功勞比親生父母的功勞大。
這就是代表台灣人的價值觀,會講出這句話的人,代表認同這種價值觀。如『認輩不認歲』,代表認同輩分比較重要,即使對方年紀比我小,也是要尊重對方輩分比我大,這些都是反應一個族群共同的價值觀。

跟天氣有關的俗語

很多俗語都是過去祖先經驗傳承所留下來的,讓我們作為準則,到現在仍然可以作為依據。如『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願放』,形容端午節前,天氣雖然熱,但仍未到夏季,所以穿衣仍要注意,不可大意節氣變化的準確性。
又如『二八亂穿衣』,形容農曆二月、八月,氣候冷熱變化多端,所以有亂穿衣現象。因為以前沒有氣象報告,而這些俗語就成為判斷天氣的準則。
像哪個時候會有颱風?『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形容意謂七月半附近颱風豪雨極易成災;要到哪個時候才沒有颱風?『九月颱,無人知』,表示即使到了九月,進入秋季也可能有颱風,仍應小心防範。
這些跟天氣有關的俗語,都可成為判斷的依據。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形容不可以貌取人。祖先流傳下來得俗語都非常有意義,這些俗語非常有涵義,也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