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渭水

~~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為著臺灣來受苦,
鐵監加身拚前途,
堅持理想揣出路,
神醫醫國展鴻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4%A3%E6%B8%AD%E6%B0%B4

蔣渭水[編輯]

蔣渭水
Tsiúnn Uī-Suí
Chiang Wei-shui.jpg
別名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
臺灣國父[1]
出生1890年8月6日[2]
 大清福建臺灣省臺北府宜蘭縣
逝世1931年8月5日(40歲)
Merchant flag of Japan (1870).svg 日治臺灣台北州台北市
家鄉台灣宜蘭
政黨中國同盟會
臺灣民眾黨
國籍 大清
Merchant flag of Japan (1870).svg 日治臺灣
教育程度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職業醫師民族運動者
組織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工友總聯盟
知名作品臺灣民報
蔣渭水全集
父母蔣鴻彰(父)
伴侶元配石有
側室陳甜(別名精文)(1900~1986)
子女蔣松輝
蔣松銘
蔣時欽
蔣時英
蔣碧玉(養女,胞妹蔣花之女)
親屬蔣來福(兄)、蔣渭川(弟)、蔣花(妹)、鐘浩東(女婿)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蔣渭水
台羅Tsiúnn Uī-Suí

蔣渭水(1890年8月6日-1931年8月5日[註 1]),字雪谷,台灣宜蘭人。為台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領袖[4]

蔣渭水一生有4項工作影響台灣歷史:1)創立第一個全臺性的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2)創立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3)創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臺灣民眾黨」4)創立一個全臺性的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其中,1921年10月17日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發軔最早,立會明列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展為目的」。他一系列推展民眾文化提升之作為,包含發行文化會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設立文化書局、開辦各類知識講習會與夏季講習會等,不但成為1920年代臺灣啟蒙運動之濫觴,更是20世紀臺灣「本土文化」與「世界文明」接軌的先驅。

當時人稱「文化頭」,他卻自比為「文化鐘鼓手」與「文協機關手」,實可稱為啟蒙臺灣文化的「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

生平[編輯]

早年立業[編輯]

蔣渭水父蔣鴻彰,兄蔣來福、弟蔣渭川

蔣鴻彰在宜蘭城隍廟命理為業,所以蔣渭水自幼熟悉臺灣宗教民俗。他受業於宿儒張鏡光,接受私塾漢文教育,17歲就讀宜蘭公學校。20歲(1910年)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

1912年(大正元年)蔣渭水與蘇樵山黃調清林錦生曾慶福杜聰明李根盛翁俊明等人相繼加入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之後曾發電報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妨礙中華民國統一[5]。1914年(大正3年)時曾鼓吹醫學院學生加入「臺灣同化會」,1915年(大正4年)以該屆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後,曾分發宜蘭醫院(現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實習一年,而後1916年(大正5年)即在臺北市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大安醫院[6]

蔣渭水於1917年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之代理權,開設知名酒家春風得意樓(臺北市四大酒家「江東春蓬」:江山樓、「東薈芳」、「蓬萊閣」),常邀醫師學生社會運動人士討論臺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

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31號的義美食品延平門市,原址為蔣渭水創辦的大安醫院。

請願運動[編輯]

1921年起蔣渭水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並常從日本進口《臺灣青年》雜誌給青年學子,以啟蒙自主意識;1921年(大正10年)蔣結識霧峰林家林獻堂,並與其他同志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組織,並發表文章《臨床講義》,從醫師角度針砭臺灣各種「疾病」。

之後,蔣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總督府視蔣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煽動民族反感」,平日派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在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1923年(大正12年)蔣因治警事件遭判刑4個月,因為他以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名義持旗向日本裕仁太子(後昭和天皇請願,為臺灣人因政治請願被拘禁之第一人[2]。1925年他又因反抗總督政令被囚4個月,兩次入獄共監禁144天。蔣渭水一生受日本拘捕、囚禁十餘次。

1926年(昭和元年)蔣渭水在大安醫院旁開設文化書局,販售當代先進思潮之書籍。

成立政黨[編輯]

1929年1月2日通過的台灣民眾黨黨旗

蔣渭水紀念公園的蔣渭水銅像,取材於1931年2月21日臺灣民眾黨解散後,與同志在黨部前的留影[7]

1927年(昭和2年)臺灣文化協會因左右派的路線之爭而分裂,之後蔣渭水成立臺灣民眾黨,出任中央常務委員兼財政部長。臺灣民眾黨爭取地方自治、提倡言論自由,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政黨。

成立政黨之後,蔣於1928年(昭和3年)籌組臺灣工友總聯盟,並任顧問,且與臺灣農民組合聯合進行階級鬥爭[註 2],但是蔣渭水行為受黨內右派批判。

1930年林獻堂蔡培火葉榮鐘等人退黨並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灣民眾黨不只一次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在臺灣販賣鴉片特許制與霧社事件,逼使日本政府採醫療措施,讓臺灣情況得到國際注意。

蔣渭水深受孫文學說影響,孫文領導時的國民黨聯俄納共、扶助工農等主張也影響臺灣民眾黨走向,在謝春木、蔣渭水等人主導之下往農工運動邁進,所以在1931年(昭和6年)被臺灣總督府勒令解散。

總督府當局對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蔣渭水,因他「煽動民族反感」,便視他為眼中釘,所以利用分化與孤立來對付,平日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辭世[編輯]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因傷寒病逝臺北醫院,時年40歲。

他的革命戰友張晴川形容他逝世時「傷心身外一無餘,剩得蕭條數卷書,兒女遺孤猶在讀,親朋同志痛何如」,他留下弱妻與稚子,租來的房舍被追討,連家中唯一值錢的電話也被抵債,遺眷得靠同志捐贈的奠儀生活,不安定的生活使許多第一手資料散失。
他臨終前立下遺囑:

「臺灣革命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 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

安葬[編輯]

1931年,8月23日上年8點30分在臺北永樂町通(今迪化街)永樂座舉行「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場內中央有蔣渭水先生之遺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遺訓猶在」、「大眾干城」、「解放鬥將」及以大眾為詞首的輓聯:

「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 ;

眾民歸眾望 功憑眾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

五千餘人聞訊趕來參加大眾葬送別,並有從南京廣州上海廈門日本東京京都各地來的弔慰電文二百餘件,10點30分移靈,以「故 蔣渭水先生之臺灣大眾葬儀」之大靈旂引導。移靈時天突降大雨,送葬群眾無人退避,靈旂之後有音樂隊、弔軸、輓聯、花環、靈車。有80名工友團青年在護衛靈車,又有80名青年整理隊伍。儀委員護靈4人一排而行,工友聯盟數百名手持白旂、民眾黨同志、工總、商總及一般會眾隨後,計有五千人,安葬於大直的大直山公墓

1942年,臺灣被捲入日本軍閥當局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大直山公墓被徵為要塞,蔣渭水骨灰罈被迫遷移,安放在關渡慈航寺10年。

1952年(民國41年)蔣渭水先生的舊同志陳其昌白成枝印刊《蔣渭水遺集》,募款捐建,遷葬於臺北六張犁芳蘭山麓,蔣渭水先烈紀念塔上,鐫刻遺囑,墓碑由當時陳誠副總統題字,下方刻著遺囑:「臺灣革命運動,業已進入第三期,吾人預期之勝利亦迫在眉睫,凡我同志務須不屈不撓極力奮鬥,而舊同志尤須倍加團結,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鞏固吾人精神力量,為同胞解放努力,是所至囑。」

影響[編輯]

著作[編輯]

  • 《蔣渭水全集》(上/下),後人收集其相關作品之集成。

公開紀念[編輯]

1987年3月20日出版的《遠望雜誌》(創辦人陳其昌即為日治時期臺灣民眾黨的幹部[8])即同時將蔣渭水及孫中山並列於封面。

生平評價[編輯]

  • 黃煌雄稱譽蔣渭水為「台灣的孫中山[4]葉榮鍾也表示:「革命家最大的必備條件,就是始終不渝的反抗精神,……渭水先生在這一點,可以說是夠水準的領袖。」
  • 中華民國「部編版」高中歷史課本中曾經如此描述:「日據時期,臺灣同胞眷念祖國,不斷反抗日本統治 […] 林獻堂、蔣渭水等積極進行各種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都是志在光復。」[10]然而由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的活動可以看出,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是在接受日本統治的正當性之下,要求設置台灣議會,讓身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能依住民自治的法理享有民主自由;並非懷抱大中國思想志在光復。

備考[編輯]

  • 蔣渭水是台灣日治時代非武裝抗日的代表之一[11]
  • 蔣渭水1921年成立文化協會,多次參加議會請願運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治警事件入獄,在1927年成立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組織台灣工友會總聯盟等多項為台灣人無條件的獻出。入獄後由熱心的民主運動者變成了一位革命鬥士,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來解除內部的紛爭。
  • 蔣渭水昔日民眾黨或抗日陣營的同志廖進平楊元丁黃賜阮朝日等,都在二二八事件中遇害[12]。蔣渭水三子蔣時欽,也遭通緝,亡命天涯[13]。其胞弟蔣渭川也被列入捕殺對象,在軍警人員前來捕殺時,閃避得及而逃逸,但子彈卻打中其女兒(即蔣渭水的姪女)致最後不治、姪子重傷。到了五○年代白色恐怖時代,蔣渭水的女婿鍾浩東(時任基隆中學校長),也因反抗國民政府遭槍決[14][15][16]
  • 台灣日治時期著名的醫師,已知的有:韓石泉謝緯王金河吳新榮(文學運動)、賴和(文學、社會、文化運動)、蔣渭水(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劉清風劉清井廖煥章廖溫仁陳新彬、<a class=”new”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3%AD%E6%9D%BE%E6%A0
最後修改日期: 2015 年 10 月 9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