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讀書方法及考試密技

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

菩薩戒弟子鄭育能(果甲)謹述

再版序

一、書要讀得好的三大要素

二、讀書的基本概念(開啟無限智慧之門)

三、正確的念書方法

四、結語

附記一:(台南縣興國高中演講摘要)

附記二:(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演講摘要)

附記三:考前衝刺

您想提升競爭力嗎?本文提供三種成為天才的有效方法。

您想從天才變成超級天才嗎?請試試最神奇的第一種方法。

您想考得好嗎?本文提供有效的考試密技及考前衝刺方法。

筆者於從事教學研究之餘,喜歡禪坐和閱讀佛教的經典,數年前在禪坐教學以及成大的通識教育課程中,也開始涉獵了佛教唯識學派的理論在禪坐上之應用。經過幾年的教學研究、唯識理論與禪坐的互相印證,發覺得佛陀的四念住(註: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及觀法無我)修行法和唯識學所談的五位百法理論,可以將之另行詮釋,以推展到一般知識之吸收及應用方面。為了讓學子能更深入瞭解,文中加入許多常識性科學實驗的例子。除了少數部份可能是個人的經驗外,其餘的基本上是四念住和唯識學的演繹,而且絕大多數的內容是經得起一再考驗的。以現代化的語言來說,本文是推廣應用『人人如何從連話都聽不懂的嬰兒變成知道許多事事物物』這一事實,這種神奇的學習過程是人類基因中的本能,善用這種能力可以無止境地增強我們的智力和腦力。文中所提的內容,適用於六歲以上開始接觸到符號邏輯的人。但因每人的先天和後天條件都不同,因此各人應用時,應該不斷的測試這一些方法,以調整到最適合自己使用,不要一成不變,直接套用文中所提到的方法。

國內最近數年的教育改革,一直都在實驗的階段,使得全國的學子和家長疲於奔命。經濟能力勉強可以的家庭,深恐孩子在起步階段就落於人後,所以不斷的對孩子作種種付出,平時送他們到處補習,考試時要他們參加各種考試以增加成功的機會。曾經有人提到在晚上七點到九點之間,台南市街道上的汽機車,最少有三分之一是為了接送小孩補習。每次想到這種幾乎全國總動員的衝勁,筆者往往都深受感動。最近台灣的經濟條件不斷的惡化,如何提升我們的競爭力,以度過這一難關,也是筆者近年來在半夜夢醒之際,常常深思的問題。於是數月前,毅然決定動筆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國內無數賢者及學者能正視它,大家一起致力於提升國人的腦力,來共同研究發展出各種可能的方案。

本篇文章原名「正確的讀書方法」,今加上「考試密技」等字,是參照一位同仁杜黎蓉小姐的提議,盼能因此引起學子的注意。文中若有疏漏乖舛之處,還請諸位先進海涵與斧正,謝謝!

在筆者退休之前,此文和日後的改版皆將貼在成功大學航太系的網站(http//www.iaa.ncku.edu.tw),若首頁未能找到,請到其中屬於個人的首頁下載。本文是源於古聖先賢的智慧加以作現代化之詮釋,歡迎下載做「非商業行為」的流通,若欲將本文轉載或翻譯者,請與本人洽商。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於台南市 

再版序

自從微軟公司的視窗系統成功地結合了電動玩具以來,年輕人打電動玩具變成一種無法抵檔的潮流。由於視窗系統設定成只用滑鼠不斷的嘗試,就可以找到解答,深受使用者的喜愛,結果造成許多e世代的年輕人變成沒有耐心也不愛思考。很多學者專家談到這種現象,都表示憂心沖沖。實際上,以前年輕人所接受的資訊不多,所以「讀書時專心的讀並同時瞭解書本內容」的古典念書方法,不太會造成學習上的困擾,但是無法適應資訊爆炸的新時代。因此,筆者建議使用更有效率的方法:“讀書時輕鬆而專心的讀,並不要求立刻瞭解書本內容,但次數要多;思考時,專心對自己提出問題,接著簡單地思考如何解決,然後等待解答自動從腦中浮現,過一段時間若沒有靈感,再重複「提問題—簡易思考—等待」的過程”。讀書時不要求立刻完全瞭解書本內容,以及思考時不努力用意識去想如何解決,是將「瞭解和思考」的工作回歸到真正能夠「瞭解課文及作有效思考」的潛意識去運作。其中增加讀書次數並非只是重複看同一段課文而已,往前讀新的課文、短時間快速回想課文、看例題或作習題時輔以聯想式的回想等等,也有類似作用。這些方法是從不同角度切入,故能更有效的增加對同一段課文的瞭解程度。這種新的讀書和思考方法較不容易疲倦,不但能提升一般人的效率,也適合沒有耐性的e世代之新新人類使用。筆者呼籲學者專家一同來探討及推廣這一種新的嘗試,以便在可預見的未來,使國家競爭力維持在水準以上。

本文初版試印兩千本流通之後,短時間內就被索取一空,許多家長打電話給筆者,表示支持和鼓勵。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同和熱烈迴響,真的令人萬分感激。同時也有家長很客氣的指出文中的錯字和文句不順暢之處。由於筆者才疏學淺,造成讀者閱讀之不便,實在是極為抱歉。有鑑於初版的諸多繆誤急需訂正,以及內容仍有遺漏不足之處,因此在短時間內即推出了再版。

佛教徒都深深瞭解「慈悲與智慧」如同鳥的雙翼,這也是各種正統宗教之聖賢度化眾生事蹟的主要內涵。任何事情的處理方式,單靠慈悲而不運用智慧,或者只仗恃智慧不依慈悲,都是不會有圓滿的結果。筆者深信聖經所提到的「神愛世人」,是因為神(智慧的代表)若不愛世人,那祂就無需跟眾生結善緣。同理,一個媽媽(慈悲的代表)若不依智慧來扶養子女,那將可能養出忤逆的兒女,成為社會的災難。每個人的資訊在腦中處理時,一定要經過維生本能、德性、內涵、情操、與堅持(與唯識學的第七識有密切關係)等判別系統的檢測與過濾,以作為取捨的依據(類似國民的生活行為必須受法律、道德、和風俗習慣的約束與規範)。若這種判別系統像明鏡一般的晶瑩剔透而且不是變化無常,那麼由於路徑穩定清晰、規則明確,資料通過時就不會被扭曲,其處理也不會雜亂無章。因此,隨後的資訊處理之快速與正確性,將反映出具有驚人智慧的特質。而一個人的判別系統要想變成清澈無瑕,通常要在身心安詳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實現。換句話說,除了需要身心放輕鬆之外,必須要道德和慈悲心都維持在高標準以上,才能隨時有聰明睿智的表現。筆者在本文初版之中強調如何提升智商,但卻漏掉了慈悲對開發智慧的決定性影響。因此,本文再版時將之適切的加在各章節之中。針對考試方法而言,初版遺漏的「考前放鬆」和「考場答題策略」等重要課題,藉此也一併加入再版之中。

筆者要衷心的感謝本系鄭泗滄教授,台南市後甲國中李玉瓊老師和莊瑞珠老師,高碧麗小姐,以及和裕出版社的同仁等,百忙之中抽空詳細的為本文校正諸多繆誤之處。同時也誠懇希望讀者讀過本文之後,若有心得或指正之處,請不吝來信或賜下電子郵件(Emailynjeng@mail.iaa.ncku.edu.tw)。若有公立機構或慈善團體願意免費在所屬網站上張貼本文,供大眾自由下載,也請賜知。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四月二十日於台南市 

一、書要讀得好的三大要素

1.命好

2.勤勞

3.方法正確

●命好書就讀得好

有人天生就是王永慶的兒女,有人生下來就被拋棄夭折或是進孤兒院。有人天生絕頂聰明,也有人一出生卻是白癡。因此先天的出發點,每人都明顯不同。若發現自己的條件不佳,不應順其自然,應該努力去改善。如何改善,不同的宗教提供不同的方法,讀者可自行抉擇。筆者是佛教徒,深信要多作善事、布施、廣結善緣,以消去過去的惡業,增進福報。有人作了很多好事卻仍未轉為好命,是因為做過的壞事太多了,一時難以消除乾淨,因此應該更努力去作好事。若您使用本文,能得到一絲絲的好處,請將之介紹給您的親朋好友,因為把自己喜歡的與人共享是一種法布施。根據佛教的說法,您會因此而更好命。

「好命」的定義是因人而異的,我個人的看法是能「時常身心平衡,大事能逢凶化吉,每天都有成長的希望的人」,是真正好命的人。每天都是大魚大肉的人,只要幾天下來就會極度懷念清粥小菜。事事心想事成的人,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覺得日子無聊,想要找些驚險的刺激來享受。所以古人以安貧樂道為人間的極則,是很有哲理的。

根據個人的觀察,命好的人會碰到好老師,命愈好的人用的方法會更接近正確的讀書方法。命不好的人,不易碰到貴人相助不說,遇到對他有益的方法,根本不會相信,更不會去學習,即使學會了,也很快就會忘記,或在平時記得但在需要用到的緊急關頭偏偏忘記了。

●勤勞書就讀得好

筆者高中畢業那一年(民國五十六年)參加軍事學校聯合招生入學考試,記得最後一堂考智力測驗。可能是當時採用自行往前念的讀書方式(請參考本文三、7節)的關係,考題全部寫完再檢查三遍後,考試時間還剩下一、二十分鐘。由於同年也考上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便放棄軍校的名額,在當年暑假上成功嶺接受為期八週的大專生軍事訓練。結訓時也考智力測驗,考題和軍事學校聯招的智力測驗完全相同。讀者可能不相信,當時我竟然寫不到四分之三的考題。這個結果令我震撼不已,只是將近兩個月不動頭腦的度過大專生入伍訓練,我的IQ竟然有天壤之別。這例子顯示,若讓孩子們有幾個月的時間,不用頭腦、安逸的過日子,實在很難期望他們長大後有好的表現。

有少部份人主張應該要為年輕人提供輕鬆的讀書環境,不應該有壓力,要多多寓教於樂,不要教太多。他們堅持年輕時沒有壓力的學習過程,比起傳統教法,更能提升成年時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更能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但此種理論造成青少年所學到的知識份量,和傳統教法相比少了很多。這種減少學習份量長大後比較能適應環境的主張,和佛教的因果論——「努力不一定有好的果實,但不努力通常不會有好成果」不同,和古諺——「年少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相牴觸,也和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不相似。這種理論可能適合極少數的孩子,絕對不是適合大多數孩子的教育理論。若強調大多數小孩應該為幫助這少數的孩子,而作出犧牲,則整個國家在世界村之競爭力就需要付出明顯的代價,如何在這之中作明智的取捨,那就要大眾的智慧了。

有人曾分析愛因斯坦的頭腦,發現他的大腦竟然用不到30%。連愛因斯坦的頭腦都只有低度的開發,因此我們不論一輩子如何努力的充實自己,都不可能使腦袋充分開發。由於只要努力充實自己善用頭腦,智商可以無止境的增加,因此小時候愈努力學習,其智商和能力在成年期一定更強。反之,對一個不努力的人來說,其頭腦開發的速度慢,成年後的能力一定是比較差。依個人的淺見,如何引起學子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自動地以努力而從容的態度去用功,應該是大家努力的目標。

我有一個學弟在台大應力所當教授,他到長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指導博士班學生作論文,幾乎所有學生都是主治大夫候選人。這些學生每天早上6點多開會,早上8點開刀,一直忙到下午五、六點,晚上還常常加班。開完刀要寫開刀報告,整理醫院要求的資料。若換作是我的話,很可能隨後回家先睡個大覺再說。可是這些人對教授要求他們看的書、論文不但能如期看完,且常常都能交出完整而有創見的報告,要他們作的研究,都是求一交十,遠遠超出教授的要求,到底他們的睡眠有多少呢(註:命好的人的睡眠是非常有效率的,因此每天只要3小時的熟睡就夠了)?可見一個書讀得好的人,一定也像愛迪生所說的,有一分的天份一定會配上九分的努力。像我的學生,有一些程度差的,一定是非常的懶惰,常常以小藉口偷懶,只用簡單的鼓勵方式,很難使他們自動努力用功,必須要想盡辦法才會有一點點效果。

現在台灣的各種條件和環境,明顯的逐年惡化,若要鼓吹培養溫室花朵的教育理念,只會讓我們的下一代沒有面對嚴酷環境挑戰的自我調適能力,而無法在世界村中和別人平起平坐。因此,本文建議融合各種教育理論,鼓吹學子追求努力但輕鬆的念書法。

●方法正確書就讀得好

一個命不好又懶的人,一定很快的忘記今天我們要談的內容——正確的讀書方法。因此站在輔導地位的老師家長,應該先瞭解本文的方法,融合自身和從其他地方學來的智慧,以極緩慢的潛移默化方式,勸誘他們漸漸轉變。

二、讀書的基本概念(開啟無限智慧之門)

我們在上課時,要想深入瞭解老師講解的課程,考試又要考得好,必須先瞭解我們自己。很多好的方法是從觀察「嬰兒如何從什麼都不會,變成像我們大人會很多東西」而發展出來的。古今的聖賢或偉大的學者,都很會把握和嬰兒相處的時機,然後從他們身上學到許許多多關於我們自己的事。

嬰兒剛出生時並不懂語言文字,他們記住所有接觸到的東西。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會有怕生的反應出現。從分辨熟悉與不熟悉的人之能力這一點來推論,我們的頭腦最初是以圖形邏輯來運作的。在人類成長過程中,學習了符號邏輯概念(即語言文字等)之後,辨識生、熟面孔的能力並未消失。因此可以推論出頭腦是以圖形邏輯運作的。不論是古今的科學證據也都印證了這一點。圖形邏輯就是「差不多先生」的行為模式,由於允許「差不多」,因此可以迅速應用簡化模式,將幾乎無限多的資料統合處理。

例如我們聽不很熟稔的英文會話。若我們很用心的想要聽得懂對方的話,結果一定是非常洩氣(和聽我們所熟悉的中文不同)。我們的頭腦運作的方式是:假若對方說一句話,當我們聽進去後,頭腦會攫取其中二、三個字,配合對方的臉部表情及肢體動作,組成圖形資料和記憶庫的資料比對,再倒過來猜對方在講什麼。若我們很專心的聽,想把每個字都聽清楚,且要求自己要瞭解對方的用意,那麼,我們就會大失所望了。因為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不熟悉,所以頭腦尚未建立起很好的「自動忽視大部份英文字而正確地攫取數個字」之模式,以致頭腦無法順暢地運作以正確的捕捉對方的真正意思,如此當然就不知所云了。這時我們常會以為自己英文不好而自暴自棄的退縮了。反過來說,若我們以輕鬆的心情來聽對方說英文,不要求將對方的每一個字聽清楚,大致上反而能瞭解對方的意思。看文章也是一樣,我們的頭腦會將看在眼裡的文章,通通先記起來(當然是不論有沒有看清楚),接著分散式的挑幾個字或符號,組成圖形架構後和記憶庫的資料比對,再猜其中的意義。若我們一邊看一邊想要立刻瞭解內容,那將會干擾圖形架構的組成以及資料比對過程,使得看文章的速度變得極為緩慢。

有趣的是,很用功的同學可能有過一種很洩氣的經驗,例如:班上某個不太用功的同學在考前緊張的向您求救,說他因為某種因素,要考試的地方大多沒念,請你幫他惡補。也許你很不喜歡這種人,因此隨便的幫他複習一下,心想這傢伙必定會出糗了。可是考試成績出來幾乎讓你昏倒,他的成績竟然比你高。其原因是你雖然讀了所有資料,卻因未充分消化它,腦中無法將之簡化成容易應用的資料,緊張時根本忘了許多重要的部份。而他只知道你幫他複習的少數重要資料,容易記住、應用及發揮,反而能得到基本的分數。

上面這幾個例子告訴了我們一個極為重要的訊息:若能事事配合頭腦的運作方式,則可輕鬆的達到目的,身心可以保持在愉快的高效率狀態。反之,雖然努力再努力,若違反頭腦運作方式,將會事事弄不懂全貌,很快就身心疲憊而放棄了。下面來談一談我們頭腦的運作解析。

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對任何訊息的反應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1.接收訊息:靠眼、耳、鼻、舌、身體等接收訊號。在接收訊號時,若受到干擾,則收訊不良。對於外在的干擾因素我們不易克服或改善它們,但我們自身的干擾以及如何減少外界干擾的影響,卻是可以通過訓練加以改進的。最常見又有效的方法是「速讀訓練」,其它的有效方法是讓身心舒服(註:不是快樂)以減少身體和意識的干擾,以及提升腦部機能的訓練。後兩者回頭再談。此外,若能平時多作好事,例如常常有形無形的幫同學的忙而不求回報,則在相信好心會有好報的穩定心情下,許多干擾會消失其作用於無形中。

2.簡化訊息、比對記憶庫資料:這一點是本文的主題,馬上就切入主題來談它。

3.作出反應。作出反應也和接收訊息相似,若能不受干擾則我們的反應是相當有效的。

●簡化訊息、比對及更動記憶庫資料

早在一千多年前,佛教唯識學派對腦部訊號就有了精闢的見解,他們在禪定狀態下去解析微細的心識交流,雖然目的在佛教徒所強調的「開悟、解脫」,和本文所提的第六識如何運作之解析似乎無直接的交集,但仍有許多寶貴的資料可以和最近的科學證據直接比對。本文介紹的方法,基本上是此一學派方法的應用。

在數年前的discovery頻道有一個infinitevoyage專輯,其中幾集的資料在此簡單的重述一番。影集敘述將幾個受過腦幹手術的羊癲瘋病人集中起來,要他們觀看一卷影片,影片上有左右兩個影像,左邊是橘子右邊是小鳥,由上而下的在電視螢幕上飄過。隨後要求他們用左手將所看到的畫出來,過後再要他們用右手畫出所見的東西。今天我們從中風的病人的反應知道,左腦主管身體右邊的訊號接收,右腦則主管左邊的訊號接收。由於腦幹手術的關係,左右腦手術後不易直接交換訊息,因此左手所畫的東西應該是螢幕左邊的影像,右手則畫出右邊的影像。有趣的是問他們為何左右手所畫的圖不一樣,每次問他們原因,每次的答案都不同。影集說明研究顯示,對一般人來說,假設看到一隻偏右邊的小鳥,經過和記憶中的資料快速比較後,左腦先下結論說我看到一隻小鳥。右腦則不斷的問左腦為什麼是小鳥,左腦必須根據記憶庫的資料,重複的向右腦解釋為何是小鳥。最後右腦根據記憶庫資料,而同意左腦的意見,那是一隻小鳥。可是事情還沒完,接下來反而是左腦向右腦問「為何那是一隻小鳥」,右腦則一再根據記憶庫資料重複向左腦解釋「為何那是一隻小鳥」。左腦同意右腦的說法之後,右腦又再反問左腦為什麼,就這樣不斷來回互相比對驗證,直到在極短時間內左右腦可以同意對方的意見為止。若所見的東西是我們很熟悉的,則只需來回數次就可以達到左右腦的意見一致,反之,若是不常見的則要反覆數千乃至數萬次的左右腦互相解釋。當腦中的資料不齊全或類似這一些病人的左右腦溝通不良時,因為要處理的事情很多,頭腦會瞎掰一些理由作一番解釋,以暫時停止對此份資料的處理。影集最後推測,人類的創造力,有部份可能來自這種資料不齊全時的「牽強附會」。

一兩年前的一個影集則敘述一個有趣的實驗,在一個有兩間房間的辦公室,找來幾個接受面試的人。應試者進到第一個房間時,櫃台後有一個人要求他填一些資料,就在應試者低頭填資料時,在櫃台後的人迅速蹲下來,由另一個趴在地上的人站起來取代,兩人衣服並不相同。應試者填完資料後被要求進入另一房間,裏面的人問他,在他填資料前後,站在櫃台後面的人是不是同一人。幾乎每個應試者都回答是同一人。這時讓他看看,從他剛進入第一個房間到進入第二個房間之前,櫃台上方一台監視器所錄到的影像。類似的影片則讓應試者看幾個東西,要求他記住之後走出房間。經偷偷地換調一兩樣東西後,再要求他以很短的時間,進入房間瞄一瞄所見的東西後走出來。接著要求他說出房間有什麼東西?幾乎所有應試者都堅持所見的東西不變。

上面的影集有三個重點:我們的左右腦要互相溝通並和腦中資料比對,才能確認一個東西或思想;對所見的東西的資訊不足或左右腦溝通不良時,我們會瞎掰一個理由來自圓其說,以暫時放棄對該筆資訊的處理(此點也是我們自我保護系統的特色,否則會變成需要同時處理過多的資訊);我們會將看到的東西,看成自己認定的東西,而兩者並不一定相同。

佛教的唯識學提到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及證自證分。「見分」是我們眼耳鼻舌觸覺及腦中的硬體,「相分」是軟體,「自證分」是左右腦認為東西或思想是什麼,「證自證分」則是左右腦反覆互相說服的過程,這印證了第一重點是古人早已知道這種腦部行為。另有一佛經提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意思是說當我們見到一樣東西時,我們將之看成我們所認為的東西,實際上不一定是那東西的本身,這是第三個重點的印證。第二個重點其實和此一經文所敘述的是同一事實(註:第二、三兩重點相當於佛法所談「習氣」的作用,是心法和心所有法運作時的奇妙關鍵,也可稱它為「腦中的判別系統」的一種作用)。換句話說,古人的智慧其實是蘊藏了現代科學的真理,我們要瞭解正確的讀書方法,不但要有科學的依據,也要參考古人的智慧。本文將依據佛教的理論,來詮釋正確的讀書方法,這些方法都是一聽就懂,也可以一再的自行作實驗加以印證。由於每個人的條件都略有不同,故需將本文的原則不斷修正,以成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和讀書方法有關的行為模式

在談到主題之前先述說與本文主題有關的五種行為模式,以及腦神經動力學的一些發現——阿爾法、貝他、加瑪波。

第一種行為模式是熟悉與不熟悉的影響。對絕大多數正常的成人來說,若要求他閉上眼睛,想一想他的媽媽的樣子,他一定想不清他媽媽的精確模樣。為什麼?因為媽媽已經被頭腦簡化成簡單的特殊訊號,只要一聲咳嗽,一個腳步聲,就可以讓他認定是不是媽媽。平常都用簡單的訊息代表媽媽,一旦要求他作精確的描述,就變得不知如何是好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述說有人問張大千居士,到底他睡覺時那把長鬍子是放在棉被之內,還是放在棉被之外,結果搞得他當晚睡不著。另一個事實是在學習配合呼氣,依次序數「1,2,3,4,5,6,7,8,9,10」的禪坐法,大多數人在學到這方法之前,已經不曾注意呼吸地活了很久,一旦開始要注意,反而不知如何呼吸了。這種行為模式指出人們的腦部會將熟悉的事物簡化成簡單的特殊訊息,愈熟悉則簡化的程度愈深。將之比對到念書或其它的行為上,若我們熟悉某種能力,好比一般學習非建構性數學的人(熟悉九九乘法的人),可以不假思索的進行乘除演算。因為九九乘法已經很熟悉,故可以迅速反應,基本上跳過建構性數學一步一步的演算過程。然而對不熟悉的能力,則類似只會應用建構性數學法,如同對九九乘法並不熟悉的人一樣,沒有辦法一次跳過幾個步驟,因此每一次作乘除運算都很辛苦。從前面的左右腦交替說服的必要步驟來說,熟悉的事物(因為極度簡化的關係)的交替只要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交替一次,但不熟悉的事物則要花許多時間去完成它,而且需要交替的次數也多了很多倍。因此重複地學習,使學到的資料在腦中大幅度簡化,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種行為模式是意識及潛意識的關係,這是本文的主要重點之一(註:也是五位百法在有為法中運作的方式)。不論是意識或潛意識,在佛教唯識學通稱為第六識,但將潛意識分成不同層次的天人世界來闡釋之(註:大致上說,依能達到了了分明的最深一層潛意識之層次來分類(在第六、七層以上必須是不起分別心地明了),則分成五十二階的菩薩位)。頭腦中的意識及潛意識的運作關係,可用成功大學校長和航太系鄭××教授的辦公室是否整潔為例子來說明。比如說有人打電話問成大校長,鄭××教授的辦公室是否整潔(註:相當於眼耳鼻舌觸覺接收到一訊號)?校長不一定認得鄭××教授,於是他交代秘書查鄭××教授是那一系的,查到之後打電話問那一系的主任,要求主任查一查。航太系主任接到電話後,找一個人去看他的辦公室,假若乾淨整潔則回報系主任。若不乾淨,則要另外找工友或學生打掃,打掃乾淨後,工友或學生回報主任,主任回報校長室秘書,秘書回報校長。若那人再打電話來問則可以回覆他。在這裏,鄭××教授辦公室的狀態相當於腦中記憶庫的資料,某人打電話好比外來的信息透過五官輸入頭腦,校長接收到信息相當於意識發生作用,成大校長職掌全校好比意識主管頭腦及身體,校長秘書好比第一層的潛意識,某一系系主任為第二層潛意識,工友或學生為第三層潛意識。它們的行為關係成一種樹枝狀的結構,每一層的下方接到極多分支的下一層潛意識,一層一層往下分叉下去(大致說來硬體上並非如此構建,大多是動態地作軟體上分類,因此無法直接從解剖學得到這一類的資訊)。腦中的資料通常由潛意識去查詢比對或更新。本例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因此只要幾層的潛意識就足夠應付,愈複雜的工作需要動用到愈深層的潛意識來處理。

現在假設打電話那人講不清楚,使校長把鄭××教授聽成曾××教授,校長秘書當然找不到,因此無法繼續下面的資料處理行為。另一種情形是那個人一直不斷的打電話,問校長同一件事「鄭××教授的辦公室是否整潔」,校長的事情那麼多,結果不但使他無法交代秘書作應該作的動作,其它的事也無法作好。第三種情形是,成大校園的電話系統正在維修,使得整個工作之中打電話聯繫的行為無法執行,因此處理的過程不順暢。

第一種假設相當於考試時很緊張,題目看錯了,不是不知道怎麼做,就是做得文不對題,這一題當然拿不到分數。我們待人處世讀書等等,若頭腦接到訊號不正確,當然事事不順心,常常有危險狀況出現。

另外假設我們在考試之中,發現有一題不會寫,一般人的反應是在有時間時,不斷的想該如何寫。結果怎麼想都想不出來,但一交考卷後幾乎立刻想出來該怎麼作,可惜已經來不及了。在考試時不斷的想這一題怎麼做,相當於「意識不斷干擾潛意識」,也就是那一個校外人士不斷打電話問校長「鄭××教授的辦公室是否整潔」,使得整件事情無法處理。一般成績差的同學大都患了這毛病,上課、念書、做作業、考試、和別人交談等等大部份的日常生活也都如此,事事都違背「意識不應經常干擾潛意識」的原則。所以表面看來時時努力用功,但表現平平,使得自己和家人朋友都不甚滿意。

若考試時精神及體力都不好,則相當於第三種假設,腦部訊號交換變得遲緩。因為考試時通常會緊張,以致於頭腦亂糟糟的,即使會寫的題目也可能答錯,或因答題太慢而寫不完。因此如何在緊張狀態之下,仍能氣定神閒,並保持頭腦的靈敏,對待人接物和讀書都是相當重要的要素。

前面提到我們會將看到的東西看成自己主觀認定的東西,除了所謂的習氣之影響外,其中一部份的因素是由於意識的作用,另一部份是身體自我保護系統的設定(註:例如拒絕接受對自己不利的事實)。若我們能達到意識不干擾潛意識的狀態,在頭腦攫取點狀資料以作下一步的比對整理時,比較不會故意忽視與事實有關的資訊,而能減低這種主觀的成份對認清事實真相的干擾。

一般人常說笑口常開,身心就健康。可是我小時候就常常體驗到,每當我大笑一陣之後,身體就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舒服。同樣的在discovery頻道有一集就專門討論高興對人體的影響,一連串的證據顯示,只要稍為過度的高興,對身體就會造成類似稍為生氣程度的傷害。愈高興的話,傷害的程度也愈高。因此,對身心最恰當的狀態是有輕微舒服的感覺,類似在佛教的禪悅或禪定狀態(或基督徒、天主教徒在極度專心祈禱時與聖父、聖子、聖靈之一相應的狀態),這是本文要強調的第三種行為模式。一般人當然不容易達到似有若無的舒服狀態,但讓身心留在愉快舒服,但未達到明顯高興的狀態是可以做得到的。

關於第三種行為模式,我們再來觀看許許多多的群眾抗爭活動。不論現場是否失控,不知您是否發現,只要某一個人或某幾個人(註:不一定是抗爭總指揮)發出訊號,則抗爭的群眾很快的停止抗爭。也就是說,群眾中有些人是眾望所歸的人,他的行為強力的影響到周遭許多人。在佛教徒的早晚課之課誦文有三皈依誦詞,第三條是「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其意思是「我學習佛法以後,希望以後因為努力的向一些有成就的人學習如何修行,能使身心安定,再希望因為我身心安定,能在有形無形之中,影響周遭眾生的身心,使之穩定安詳。並願因為他們的穩定安詳,能進一步穩定調和其周遭的人、事、地、物,使其相互之間的運轉關係,一切一切都能和諧順暢」。假若我們能夠常常處在身心平衡的禪悅狀態,則不但自己的運氣會好轉,書可以念得好,周遭的親戚朋友也會受到影響而有好運道。這一種行為模式是屬於形而上學的,但不難從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證。講確切一點,若我們能常常身心安定舒服且又努力用功,那麼考試時的一切反應,都會自然而然的合乎正確的原則,日常生活也容易心想事成。這就是心靈安詳能發揮不可思議的力量的意思。你可能會反駁說自己命不好,常常處在不安狀態,可能下一餐在哪裏都不知道,如何能使身心安詳?在這種情形下,宗教就能提供您所需要的處方了。除了與各宗教有關的教義或儀式的學習與應用之好處以外,絕大多數的宗教都再三的強調,若我們常常樂善好施,終究會時時身心安詳的。

在確認某一資訊的過程中,我們的左右腦在和記憶庫資料作比

最後修改日期: 2009 年 3 月 2 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