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展民族教育課程活動–弓箭製作

宜蘭縣大同國中101年度申請補助原住民重點高級中學

及國民中小學推展民族教育課程活動實施計畫

壹、依據

(一)「原住民族教育法」第14、15條暨施行細則第2條函。

(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0年8月16日原民教字第1001042843號函。

(三)宜蘭縣政府教育處100年8月26日府教學字第1000126190號函。

(四)宜蘭縣政府教育處100年12月9日府教學字第1000190854號函。

貳、計畫背景

一、學校與社區背景

本校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太平村,台七甲線6公里處。距縣內著名景點「太平山」約20公里。本校學區有南山(Pyanan)、四季(Skikun)、茂安(Lmwan)、英士(Bongbong)等部落,主要為泰雅族溪頭群(Mnibu)的兩個系統:一為賽考利克群馬立巴(Malepa)系統,一為澤敖利群的馬拿坡(Menebo)系統。以馬拿玻系統遷移較早,惜因族人受疾病的侵襲,人口漸少,賽考利克群馬立巴系統人數佔多數。

(一) 南山(Pyanan):部落位於蘭陽溪左岸台地,海拔高度約1120公,早年族人路過此地時,曾於此炊飯而食,因此以「炊食」(泰雅語pyanan)為地名。921地震前為中橫宜蘭支線主要的休息站,商業發達,是本鄉漢人居住比例最高之部落,目前以種植高冷蔬菜為主。

(二) 四季(Skikun):位於蘭陽溪右岸與四重溪合流處,海拔高度約800公尺,古稱Tayax(達雅),日治時期見其四季如春,風光明媚,易名四季。四季部落分為上、中、下三個部落,為本鄉人口數第二大部落,目前仍保有傳統的泰雅社會制度與習俗,每年12月底,部落會舉辦「祖靈祭」,以祈求祖靈的庇佑。居民以種植高冷蔬菜為主,和南山部落合稱「四南高冷蔬菜專業區」。

(三) 茂安(Lmwan):留茂安部落位於蘭陽溪與其支流梵梵右岸,海拔高度約700公尺,相傳有一位名為「Buluman」的人在此建社,採其名為社名。目前有嘉新、嘉盛及志航三個巷,人口數約250人,為本鄉最小之泰雅部落。

(四) 英士(Bongbong):舊稱梵梵社,位於蘭陽溪與其支流梵梵溪之匯流處,海拔有近400公尺。民國60年6月隸出樂水村獨立設村。滿清時期,梵梵係溪頭族群獵區,無人居住,當時泰雅族居住於梵梵對岸山腹,及其以西山區,建有巴墾、塔他罕、塔波三小社,因居梵梵山西南,故名梵梵。部落有一野溪温泉,常見遊客享受温泉浴。

學生目前為72位,原住民籍學生71人,皆為泰雅族,分別來自南山、四季、茂安、英士等部落,由於學校並未位於社區部落之中,最近的茂安部落距離學校約10公里,因此學生上下學皆倚賴國光號客運通勤。在教職員部分,學校教職員工目前共19位,其中包含原住民籍教師2位。

二、本校推動原住民族教育之整體架構

本校設置原住民族資源教室後,從98年至100年持續推動民族教育課程主要分為「泰雅傳統舞蹈」、「泰雅傳統技藝」、「泰雅傳統故事與歌謠」、「泰雅文化數位典藏」等四大主軸,100年度仍以上述四項主軸為根基,除了「泰雅傳統舞蹈」及「泰雅傳統故事與歌謠」持續延續發展之外,在「泰雅傳統技藝」方面則規劃更廣泛的內容,逐步以發展融入式民族教育課程為目標;而「泰雅文化數位典藏」部分則是在文化記錄典藏的前提下,結合民族教育課程數位化及民族教育人力資源培訓等兩大目標。101年度的課程規劃理念、目標及特色簡述如下:

(一) 泰雅傳統技藝:從98年至100年陸續推廣了編織、狩獵、口簧琴等傳統文化技藝,

101年預計將帶入不同的傳統文化技藝,並嘗試以下列三項主題發展融入式民族教育

課程:

1.泰雅傳統弓箭文化:預計結合健體、自然及綜合等相關領域課程,帶領學生認識弓

箭製作技藝並體驗弓箭操作技巧,主要聘請社區具有此專長之耆老來協助指導,並

由原任課老師從旁加以協助,讓學生從製作與學習中瞭解傳統弓箭技藝,提升民族

認同感及自信心,並期望將來建立起「以弓箭射向未來」的畢業活動,讓學生在畢

業前能真正學會使用弓箭之技巧。

2.泰雅狩獵場域文化:針對前三年在狩獵課程學習之技巧而加以發展,101年度預計

邀請具專長之社區支援教師及部落耆老,利用彈性課程時間帶領學生熟悉泰雅狩獵

技藝及認識獵場的概念,學習族群間相互尊重及共存的道理,增加學生對於泰雅族

文化及生活的體驗。最終目標是在學校的後山建立起「泰雅獵場」展示區,將泰雅

傳統狩獵場域具體化呈現,保存及傳承泰雅狩獵文化。

3.泰雅小米文化:泰雅小米文化,代表著祖先遺訓的gaga,是泰雅族維持社會和諧

與團結的最重要依循。昔日泰雅族人透過遵守歲時祭儀,而與祖靈維持著和諧關

係,唯有從儀式及日常生活的實踐過程,才能深入了解此文化之意涵。如今時代改

變,傳統文化已鮮少呈現在日常生活中。101年度預計在學校的小米園區中,結合

自然及綜合等相關領域課程規劃一系列小米活動課程,並聘請社區耆老協助課程內

容之設計,將整個傳統泰雅歲時祭儀中最盛大及最重要的播種祭和收割祭的流程呈

現出來,不僅讓學生了解小米之於泰雅文化之重要性,並且透過實地參與小米整個

播種、間拔及收割等成長過程,除了讓學生體驗耕種之辛勞進而懂得珍惜資源,也

在活動中更加認識泰雅族文化。

(二) 泰雅文化數位典藏:在兩年的努力下,學校數位典藏社團已有顯著的發展,學生學習

訪談及攝影技巧,透過與耆老的訪談與實地參訪的過程中,逐步將泰雅的文化、習俗、

傳統技藝、建築等相關資料加以數位化,並將學校已建立之民族教育網站加以充實,

讓學生能將各項文化資料透過數位化技術整理、儲存並呈現於網路上與各界分享。此

外,數位典藏小組的學生與教師共同規劃原住民族相關主題之校外參訪,透過實地的

參觀、訪談及體驗,協助數位典藏小組蒐集資料,也協助校內非原住民籍老師加深對

於原民文化及傳統習俗的認識,除了民族教育人力資源培訓之外,也期望成為日後民

族教育課程的參考資料。

(三) 泰雅傳統舞蹈:在教育部教育優先區計畫項下發展,主要聘請社區或學區國小具有此

專長的老師來協助指導,引導學生從舞蹈中瞭解傳統文化,提升民族認同感及自信

心。今年將朝向以「泰雅鼓舞社」的社團形式來辦理,讓學生在民族自信與興趣的結

合下,舞蹈與傳統器樂的學習並進。雖然本校校內原住民籍教師目前並無此專長,但

期望透過持續進修及研習來學習,未來將朝向以校內教師為主要指導人員。

(四) 泰雅傳統故事與歌謠:將泰雅傳統故事融入彈性課程中的閱讀課,透過閱讀與分享來

加深對於泰雅族傳統神話故事的認識,對於自己族群的起源更有向心力。此外,結合

彈性課程中規劃的母語課程,聘請社區支援教師指導學生母語及歌謠,除了準備原住

民族語認證考試之外,亦讓學生透過傳統歌謠來加深對文化的認識。

P4270028

P4270030

P4270033

P4270040

P4270050

P427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