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則關於室溫與體溫的報導 ( 中天新聞—影片已找不到  )

前年有一則新聞報導 ( 影片 ) ,大意是說:「暑假好熱 , 淡水渡輪生意掉 2 成」,畫面中採訪記者進入船艙,測得船艙內溫度為 35 ℃ ,記者說他坐在船艙中 10 分鐘後滿身大汗,所以記者就想知道自己的體溫,於是記者拿出體溫計測量手背溫度,體溫計顯示「 35 ℃」。

  網路的討論

報導出來後,網路臉書上有一連串的討論,其中有些人的發言很情緒化並且缺少禮貌,但是也有人提出和體溫調節有關的說法,其中幾個說法在生物老師看來是有迷思概念的,如:「記者可以去南北極量體溫證明全球暖化嚴重 ( 意思是:北極量得的體溫也是 35 度,所以表示北極暖化嚴重 ) 」、「人類體溫正常值在攝 ­ 36-37 左右 ( 意思是: 35 度太低了,根本不算高溫? ) 」、「我在冷氣房,我體溫也 35 度耶」

常見的迷思

整理之後我覺得關於體溫調節主的迷思概念,包含:

1 、人是恆溫動物,無論在哪一環境下體溫都是不變的。

  如: 很多人以為人無論身處北極或赤道體溫都是相同的。

  實際情形是:在不同環境如太陽底下或下雪的地區,表層溫度是會受到環境影響的。太陽下體表溫度可能上升 1~3 ℃。甚至不同時段如早上或中午,體溫也會有些微變動。所謂恆溫其實只是指「體核溫度」,體核溫度變動很小、接近恆定。

2 、人的全身各部位體溫都是相同的都是 (37 )

  如:不管額溫、耳溫、肛溫 …. 等,都是「體溫」,都是 37 ℃。

  實際情形是:耳溫、肛溫的量測部位較接近體核,且和環境接觸面較小,散熱較少,所以溫度稍高;而額溫或其他皮膚溫度則因靠近皮膚表面散熱較快通常溫度較低。

教材設計

由於我有參加國教院的教材原形計畫,進行課程教材研發,所以我以這個 報導及網路上引發的討論為題材,設計一個澄清體溫調節迷思概念的教材。

這份教材含:

 3 個閱讀資料 ( 文本 ) 以閱讀讀本型式編寫,以利教學過程中進行閱讀指導,跟劇文本設計的學習單,希望透過寫作的方式,來培養學生論證的能力!

 4 個子活動: 其中第 4 個子活動中含有延伸的活動,老師可視時間和學生學習情形,選做其中的某一題或全做。完整教學的節數為兩節 ( 不含延伸活動 )

漫畫和影片入教材

閱讀資料中採用漫畫模式 ( 我女兒手畫的,之後會請專人來重畫 ) 成縣采訪及網路討論的內容,而子活動三中有 4 部影片來呈現體溫實測活動,這些影片是由復興國中少年劇團學生擔綱及拍攝。

教學流程

第一節:閱讀資料一:指導學生進行閱讀 (5 分鐘 )–> 子活動一:學生進行討論,寫作 ( 閱讀指導 ) 10 分鐘)–>閱讀資料二:學生進行閱讀, (5 分鐘 )–> 子活動二:學生進行討論 (5 分鐘 ) –> 討論結果報告、紀錄、討論( 20 分鐘)

第二節: ( 子活動三 ) 觀看 4 段實測影片並記錄( 10 分鐘) –> 問題討論(學生填寫完,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 5 分鐘) –> 重新解釋並上台報告(抽問每組報告一題)( 10 分鐘) –> 閱讀資料三:學生進行閱讀( 10 分鐘) –> 子活動四:學生填寫第一、二題並抽問( 10 分鐘)。

教學資源 ( 文本學習單影片教師上課用剪報等 )

第一節課:

學生使用的 體溫的調節學習 (一) 包括:記者的報導 ( 閱讀資料一 ) 、子活動一 ( 閱讀與理解 ) 、網路的討論 ( 閱讀資料二 ) 、子活動二(討論與發表)。

此學習單文本也可以「折頁小書」形式取代傳統學習單。 折頁小書版 ( 小書版 )

老師使用的資源有: 上課時簡報 ( 第一節課版 ) 小書製作方法 ( 簡報) 、 教師手冊全

(這是將第一節課的學習單做成8頁摺頁的小書)

第二節課:

學生使用的 體溫的調節學習 (二) 包括:

活動三(實測求證)、閱讀資料三 ( 體溫、產熱與散熱 ) 、子活動四(總結與延伸)

老師使用的資源有: 上課時簡報 ( 第二節課版 ) 、實驗影片 4 部、教師手冊全

(所有以上提到的資源,因教材尚未正式公開,所以只能透過索取連結的方式提供,歡迎大家來索取教材試教,當然如果能將試教心得分享出來宮我做修改參考那就太好了!!要索取連結的請登記你的MAIL) 

最後修改日期: 2021 年 3 月 18 日